江西九江市----簡稱“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

江西九江市----簡稱“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

九江是江西省下轄地級市,簡稱 “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地處贛鄂皖湘四省交界處,轄潯陽、廬山2區和九江、彭澤、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武寧、永修、修水9縣,代管瑞昌市。總面積1.9萬平方千米(市轄區598平方千米)。總人口460.8萬(市轄區56萬)。先後榮獲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城市” 等稱號。

一、歷史沿革

1、秦九江郡地。西漢置柴桑縣,治今九江市西南,屬豫章郡。2、西晉永興元年(304年)置尋陽郡,治尋陽縣(今湖北黃梅縣西南)。東晉咸和中尋陽郡移治柴桑縣,鹹康六年(340年)為江州治。尋陽縣後省。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江州曾治湓口城(今九江市區),陳復舊。

3、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罷尋陽郡,廢柴桑縣,改置尋陽縣;又置江州,移治湓城(即湓口城)。十八年改尋陽縣為彭蠡縣。大業初改江州為九江郡,並改彭蠡縣為湓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九江郡為江州,湓城縣復改為潯陽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屬江南西道。

4、五代南唐改潯陽縣為德化縣。北宋屬江南東路。南宋屬江南西路。元為江州路治,屬江西行中書省。明為九江府治,屬江西布政使司。

5、1912年各縣屬江西省。1914年為潯陽道,治九江縣(同年德化縣改名),屬江西省。1927年廢道,各縣屬江西省。

6、1949年為九江專區,析九江縣城及城郊設九江市,為專署駐地。1954年九江市改為省直轄。1958年九江市復屬九江專區,1960年九江縣省入九江市。1962年復設九江縣。1970年為九江地區。1980年九江市升為地級市。1983年撤銷九江地區,所轄九江、星子、湖口、彭澤、瑞昌、武寧、德安、修水、都昌、永修等縣歸屬九江市。1989年瑞昌縣改市。

二、地名來歷

以《尚書·禹貢》荊州“九江孔殷”、“九江納錫大龜”之九江古地名得名。

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彙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彙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三、風景名勝

江西九江市----簡稱“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

1、潯陽樓。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區的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的詩中。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

江西九江市----簡稱“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

2、煙水亭。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臺故址。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九江講學時,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詩句,名“煙水亭”。

江西九江市----簡稱“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

3、琵琶亭。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九江長江大橋東側,面臨長江,背倚琵琶湖。建於唐代,已有1200年曆史,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詩人白居易由長安貶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翌年秋天,送客於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長江一段)頭,有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訴說身世,觸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贈之,亭名由此而來。

江西九江市----簡稱“潯”,古稱潯陽、柴桑、江州

4、鎖江樓塔。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區東北郊一公里處的長江南岸(九江長江大橋旁)。塔高35米,造就七層,六面錐狀,青磚砌身,石鑿拱頂,宛如撐天大柱突兀江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