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中的有限理性:雖未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卻投其所好

選擇中的有限理性:雖未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卻投其所好

一、

有個人在自家地裡挖出一尊絕美的大理石雕像。一位藝術品收藏家高價買下了這尊雕像。賣主拿著大把的錢感嘆:這錢會帶來多少榮華富貴,居然有人用這麼多錢換一塊在地下埋了幾千年、無人要的石頭?

收藏家端詳著雕像想:多麼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居然有人拿它換幾個臭錢。他們都對自己交換來的東西感到非常滿意。

選擇中的有限理性:雖未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卻投其所好

偏好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每個人的偏好不相同,這就會引起每個人行為選擇的不同。

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因此對同一種物品的評價往往不同,這種評價直接影響該物品的使用價值。賣主認為錢的價值大於雕像,買主認為雕像的價值大於錢,這和個人的偏好不無關係。

二、

那麼,偏好究竟跟什麼相關呢?有人認為和收入相關,比如我們買服裝時,富人從不去地攤,而是去大型商場。

有人認為和前期偏好有關,比如我們考研時會買某個品牌的英語資料,因為大學考英語四級、六級時一直選擇這個品牌。

有人認為和地理有關,如四川人偏好吃辣,江蘇人偏好吃甜。

選擇中的有限理性:雖未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卻投其所好

也有人認為和熟悉程度有關,比如在同類商品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一般會選擇做過廣告的。

還有人認為和周圍人的偏好有關,比如我們周圍的人都買某件東西時,我們一般也會買這件東西。

三、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個體的偏好大多受感性因素的影響。

這些感性因素因人而異,有明顯的差別,也就印證了那句“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偏好的形成還需要依賴多種因素,如文化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

經濟學認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約束條件下能夠反映自身願望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作出自己行為的決策,就能獲得效用的最大化。

選擇中的有限理性:雖未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卻投其所好

偏好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會在限定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即根據自己的偏好使其利益最大化。

於是,在別人看來,理性人未必實現利益最大化,其實對於個人而言,他已經迎合了自己的偏好,實現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偏好,投其所好。

選擇中的有限理性:雖未達到利益最大化,但卻投其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