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园贷”做成“安心贷”


把“校园贷”做成“安心贷”

新华社 程硕 绘

《人民日报》 葛孟超 张其露

近期,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一项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多种形式的“校园贷”诈骗,上海、长沙等地也发文提示“校园贷”“培训贷”等消费信贷产品风险。

大学生信用贷款为学生实现自我提升、消费和创业等需求提供了资金便利,但一些非正规网贷平台的进入,使得这一市场乱象丛生、备受诟病。加之一些组织打着“信用贷款”的幌子,将学生骗进高利贷陷阱,让人们对“校园贷”退避三舍。

目前大学生对信用贷款有哪些需求?保证校园信用贷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

网贷平台暗藏陷阱

据测算,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规模达到数千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催生出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8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超过1400元,一线城市1800元以上的群体占比最高,有近半大学生有过分期付款的信贷消费行为。

不过,大学生中不乏被虚荣心支配的“剁手族”。今年6月,西北某高校的大一学生李寅打算在网上购买动漫玩偶,但手中资金并不充裕。在室友推荐下,他在某现金贷平台开通了账户。“一间寝室有一个人用,室友往往会跟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张玉伟认为,不少学生都了解超前消费和贷款存在隐患,但同伴效应是他们难以抵制诱惑的原因之一。

“感觉很难停下来。”东北某高校大四学生刘珍珍说,习惯贷款购物后,“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这根弦就松了,一年前3000元的信用额度绰绰有余,现在勉强够用。

庞大的信贷消费需求面前,“套”深“坑”多的各类非正规网贷平台也混入校园,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防不胜防。

以“培训贷”为例,不少培训机构忽悠学生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缴纳学费,却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在网贷平台办理高息贷款。“美容贷”瞄准的则是爱美的女大学生,她们被黑中介或美容机构诱导过度消费,签下数额不菲的贷款合同。这些贷款一旦背上,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甚至引发巨额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商业银行对“校园贷”难倾心

面对违规“校园贷”的蔓延,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学生信贷需求如此旺盛,正规金融机构为什么不对这个市场大力开垦、精耕细作呢?

事实上,2017年金融监管部门机构叫停违规“校园贷”的同时,也鼓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场服务大学生群体。这几年,银行在大学校园加大推广学生信用卡和其他消费信贷服务的力度,各银行已经发行近百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信用卡。

学生信用卡确实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信贷需求,但总体来看,这些银行发放的学生信用卡距离学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一是要求学生先存款后消费,银行在发卡和调高额度之前,学生均须取得第二还款来源方同意,对方须提供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二是授信额度不高,本科生的信用额度一般在几百元到两三千元,研究生的信用额度也较少超过一万元。

“大学生普遍感觉,银行发放信用卡不如网贷平台快捷方便、额度自由,‘不好用’。其实银行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解释。”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说,首先,银行放贷有利率限制。“校园贷”的盈利模式是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但银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必须保证利率足够普惠,这导致银行推出的校园贷产品较难盈利。其次,银行面临经营层面的限制。校园市场比较分散,个贷业务成本较高,对区域性银行吸引力有限,而对全国性大银行来说,这块业务也很难在战略层面引起重视。与此同时,一些消费信贷产品依托电商场景和流量入口,在产品设计等方面更好地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进一步压缩银行信用卡在校园金融市场的空间。

打出治理“组合拳”

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机构、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要有所作为。

——强化监管和引导,堵“偏门”开“正门”。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市场主体进入校园金融市场;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与公安、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单位同心协力,打出治理的“组合拳”,形成对违规校园贷的高压态势。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专家认为,这是对违规“校园贷”的迎头痛击,有望净化市场。

——加快大学生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风控能力,降低借贷成本。

由于征信数据不足,目前商业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授信额度非常有限。受访专家建议,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与高校之间加快信息共享,建立大学生征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应学生特点的信用评级和信贷产品。同时,金融机构对已经持卡和正在进行网贷的学生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透支消费习惯,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不少校园贷案例反映出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金融、安全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关键时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尹振涛说,大学生应该崇尚自强自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支出,进行理性和科学消费。家长也要多关心孩子,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正常需求,提醒孩子远离各类贪欲背后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