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我是《奇葩說》的忠實粉絲,這週末第六季上線,很少熬夜的我,昨晚在孩子們都睡了以後,追完了前三集。

在第一場淘汰賽中,傅首爾和嶽嶽的辯題是:

“公眾場所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嶽嶽是正方,傅首爾是反方。雖然嶽嶽被淘汰了,但是我依然欣賞他敢於挑戰傅首爾的勇氣,以及面對硝煙依然鎮定自若地說出自己觀點。

其實,在這一辯論中,他們兩個的內容有些相通之處。嶽嶽說:“社會對熊孩子的教育,遠不止過肩摔、飛毛腿,更不只是打罵和批評。一切皆教育。”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通過語言互相交流,通過行為互相影響,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滲透著教育。

面對熊孩子上天入地,撒潑打滾,我們保持沉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讓孩子繼續無法無天;

如果你對熊孩子過肩摔,那是教育他多行不義必自斃;

如果你批評他父母,那是在告訴孩子一人犯錯,全家倒黴;……

只要你身處這個情境中,你的一言一行皆是教育。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嶽嶽這個立論非常好,而且我認為他的觀點也與傅首爾的內容有契合之處。

比如傅首爾說的:管好自己比教育別人靠譜的多

成長就是你最終會發現,社會上什麼人都有,當你能夠豁達地面對他們,擁有制怒之力,不再妄想強行改變誰,那將會是自己的新生。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再比如:傅首爾最後的12個字——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嶽嶽說的“一切皆教育”,那麼傅首爾的“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她能讓熊孩子看到另一種成人,與他父母不同的優雅的成人,正在包容著什麼,正在做著什麼樣的示範。

我個人認為:如果熊孩子不是很過分,我也和傅首爾的選擇一樣:“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原因如下:

(一)他/她不覺得自己需要幫助,你非要去幫,就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一個熊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熊”的!

這是因為他出生在一個能滋養他“熊”的環境,從而一邊長大,一邊變“熊”的!所以,他都從0長到七八歲了,七八年的“熊”滋養,豈能是你一兩句話能夠顛覆的?

這個“熊”環境,又豈能因為你一兩句話而改變?這個“熊父母”又豈能容易被你的三言兩語而醍醐灌頂、大徹大悟?

太難了!

那些不去管孩子大呼小叫、大吵大鬧的父母們,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樣還可以接受,是在正常範圍之內的。

所以,無論你是批評孩子,還是批評家長,都有可能會換來一場非常拉底你層次的“口水戰”,甚至“赤膊戰”,而且很有可能你贏不了!

我深知自己水平有限,給家長和孩子們上上課還行,吵架,真心不在行!

我媽媽說我小的時候,從不會罵髒話,如果有人罵我,我也不會還嘴,只會遠遠地走開。現在的我,依然如此。遇到蠻不講理的熊孩子熊家長,我不但自己走開,還會帶著我的孩子們一起走開。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二)家庭教育的改變,不是指點一二就能實現的!你以為你是在幫忙,實際上是給自己填了堵!

你覺得熊孩子如此上天入地,不對,要改;

你覺得他們的父母如此置身事外,不對,要改。

於是,你出手了,無論是好言相勸,還是過肩摔,都有可能給自己惹上一身麻煩。

這與遇到急症病人不同。

急症病人,無論是被食物噎住的,還是心臟病突發的,只要及時地搶救,就能救回這條生命。這是非常偉大,而且值得倡導的。

但是,家庭教育不同,這是個慢工細活。除了家庭裡發生什麼重大變故,否則沒有什麼“速效救心丸”能夠幾分鐘改變一個家庭,改變一對父母,改變一個孩子。

不要以為自己是專家,是救世主,就去和別的父母講道理。

人家還以為自己做得沒錯,反而是你錯了呢!——你怎麼這麼矯情?你嫌吵就別來公共場所,在家待著多安靜!自己事兒多,還嫌別人吵!

我們在學正面管教的時候,導師對我們說:“要非常認真而盡心地去幫助那些請求我們幫助的人。對於沒有提出請求的父母,不要隨便去貿然地幫助。因為這既浪費了你的時間,又沒有效果,而且還耽誤了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父母們。”

渡能渡之人。

即使你想渡人,也需要對方願意被你渡。

否則,不但你沒幫上什麼,還熱臉貼了冷屁股,給自己填了堵!

如果你實在忍不住,想要指點一二,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建議你姿態一定要放低,注意別傷了對方的“自尊心”,反被“教育”一頓。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三)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也是一種教育

傅首爾說,在高鐵上遇到一對父子,孩子吵得她頭疼,她問他的爸爸怎麼不管一管。他爸爸說:如果不是因為在家裡更吵,誰願意帶他出來!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這句話雖然看似一個玩笑話,但是我相信,有個精力旺盛的孩子的家長都會感同身受。

我曾經因為公公婆婆要午睡,我的兩個孩子被我從客廳趕到了床上,可是即使在床上蹦蹦跳跳的動靜也太大了,無奈之下, 我帶著他倆去了小區廣場,好一頓跑跳釋放。然後回到家,喝點水,吃點水果,安安靜靜地看書。

孩子各有不同,家長的能力各有不同。

有的孩子天生安靜,父母省心;有的孩子天生精力旺盛,父母無能為力。

對此,我們要多多理解,相互包容,如果不是特別影響到自己,那麼我們就做好自己即可,不要橫眉冷對,更不要暴力相向。

因為“我們做好自己”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個行為示範,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即使有些父母不作為,教育失當,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當孩子加入到更多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以後,認識到更多的同伴和與他父母不同的大人後,他會慢慢成長起來的。他會懂得在什麼場合,應該用什麼樣的言行舉止。也會因為他人的行為示範,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更好的融入環境。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四)若熊孩子傷害到到自己或周圍的人了,一定要出手!

更多的熊孩子只是在公共場合大呼小叫、跑跑鬧鬧,頂多吵到我們,影響環境的安靜。我可以理解,也會包容。

但是如果這個熊孩子不只是大吵大鬧,而是影響到你或者周圍的人了,那麼我們一定要出手。

比如,你眼看著一個熊孩子,拿著一把很重的金屬玩具槍,就要從背後打別人或者別的孩子時,我們一定要出聲制止,有必要的時候,還要及時走到熊孩子跟前,用力握住那把玩具槍,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這樣會把別人弄傷的。”

如此,將傷害降到最低。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如果熊孩子傷害到我們的孩子了,我們更要及時出手,妥當處理。

因為我們是自己孩子的天,我們要給自己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而且這本身,既是對自己孩子的一個教育,也是對熊孩子的一個教育。

比如:

自家孩子的東西被熊孩子搶走了,自家孩子搶不回來,或者沒有勇氣去搶,那麼我們一定不要罵自己的孩子沒出息,而是要做孩子強大的後盾,支持孩子,替孩子出手,恩威並施、有技巧地把東西從熊孩子那裡拿回來。

我們在拿回來的過程中,用過的方法,說過的語言,都是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和示範,也是對熊孩子的一種教育。

我相信,通過這樣的示範,我們的孩子也會越來越有勇氣和方法去靈活地對待不那麼友好的孩子,從而保護自己。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五)不惜一切代價,遠離“社會渣滓”!

前段時間,那個14歲男孩殺死10歲女孩的新聞,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兩個孩子在同一個機構上過美術課,在女孩下課回家的路上,被男孩拉進家裡,殘忍的殺害了。警察去他家的時候,媽媽在拖地,爸爸居然在睡覺。

這個孩子,“熊”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只能用“渣”。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沒有一個“渣家庭”,哪能養出一個“渣孩子”?!

在此之前,也有過幾起未成年人謀殺同齡人的案例,讓人看著觸目驚心。更有很多網友呼籲降低刑事年齡,這些人不進去,也是顆定時炸彈,危害周圍的人。

甚至前兩年還出現了留學生回家,下了飛機就將刀揮向自己媽媽的“渣孩”!

遇到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你會教育他們嗎?我不會

有個媽媽在女兒被害後說:“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教女兒如何保護自己,你卻不願意用三分鐘教你的兒子不能傷害別人。”

無論法律是否會修改年齡門檻,但是這樣一些心理不健康的“高危人士”,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遠離,更要讓孩子們離他們遠遠的!教會孩子們保護自己。

這樣的人,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相處的,更不是我等有能力渡化的!

唯有遠離,才能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