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Start here: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青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對於許多出生在那個年代之後的年輕人來說,那個未曾經歷過的時代,卻在腦海中閃閃發亮。

這樣的感受,源於第五代導演們鏡頭下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勉強拼湊起一些畫面:白色襯衫、校園的草坪、穿梭在衚衕裡的自行車、詩歌和戀愛……空氣中瀰漫著浪漫的詩意,使得這種藍天草地、白衣的意象頗有些嚮往與追求自由的意味。

這樣的嚮往,也源於那些傳唱至今的旋律:“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想起了純真的年代,你給我最初的傷害”、“相信愛的年紀,沒能唱給你的歌曲,讓我一生中常常追憶”……跨越漫長的歲月,這些來自校園的民謠,卻帶著最真摯又懵懂的心,走入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記憶。

校園民謠的八十年代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老狼 葉蓓

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從親歷者口中,聽到更多關於那個年代的種種細節。似乎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回憶過程,也永遠能夠滔滔不絕地講上三天三夜。

高曉松曾經不無矯情,又帶著點驕傲地說,現在已無法描繪出那個時代的確切模樣,只記得那些書包裡的詩社,還有女生們收集的寫滿小詩的書籤,那是個白衣勝雪的年代,四周充滿才思和彪悍的風情。

那時,即便像清華這樣的工科學府中,校園明星們也並非學霸,而永遠是那些留著長髮,抱著吉他的男孩。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葉蓓 老狼 高曉松

若要從再往前追溯,也許這股音樂之風,在二十世紀初便有了端倪,那時的趙元任、劉半農這些文化名人,都不乏一些國外曲調填作新詞的音樂作品,成為了最早期的校園歌曲。

到了八十年代,個人理想主義愈發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詩潮翻湧的大學校園裡,學生們將自己的熱情傾注於書籍和音樂。

此時在寶島臺灣,以葉佳修、羅大佑等為代表的校園民歌,也開始傳入祖國大陸。校園裡,一夜之間多了許多抱著吉他讀著詩,在樹下風中歌唱的年輕人,而這些未經電流整合的聲音,奠定了校園民謠純真、質樸、自然的基調。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羅大佑《之乎者也》

詩言志,歌永言。八十年代的詩和歌迴歸到自身的前途、理想、愛情,這種唯美主義的詩一般的人文氣息,同時也出現在校園歌手的身上——他們的歌或感時傷懷,或嘆息青春,或訴說愛情,但無一例外,都是毫無功利色彩、完全源自內心的創作。

從理想主義的終結,到一個文化符號的誕生

從某種意義上看,90年代初是校園民謠的一個重要轉折。

有人說,當海子臥倒在山海關的列車下之後,一批文學青年們,再一次對自由與理想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帶著幻滅感和推到重來的勇氣,所帶來的,恰巧是一種有別於以往的變化。

1994年4月,一盒名為《校園民謠I》的磁帶由大地唱片發行,成為了校園民謠開始從校園走向市場的標誌。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那是一盒記錄了1983年至1993年十年間的校園音樂文化的專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青春》……

一首首朗朗上口的佳作,帶著校園的青春和熱烈撲面而來,似乎一夜之間便唱遍了大街小巷;

老狼、丁薇、鬱冬、沈慶、景崗山……這些名字,也從校園中的明星,一下子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1995年春晚,老狼演唱《同桌的你》

自此,“校園民謠”這個嶄新的名詞,也隨著專輯的發行而第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

什麼是校園民謠?一切可能都詮釋都蘊藏在那張《校園民謠I》收錄的十一首歌裡。也許校園民謠不僅僅是一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音樂形式,更代表著一種文化符號。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沈慶與同事小遲 攝影:高原

那時候的黃小茂、高曉松諸人,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在創造一個流行音樂的歷史。在這個校園民謠的鼎盛時期,沈慶是一個不能跳過的名字。高曉松、老狼和葉蓓的《白衣飄飄的年代》、《青春無悔》,在沈慶那裡得到了呼應,他的《青春》、《歲月》,讓校園民謠在歌唱青春與歲月的同時,多了些九十年代初的年輕人彷徨面孔的寫照。

當校園民謠離開校園

然而,凡事由盛及衰,彷彿是一種定律。

青春短暫,那些歌唱著青春的歌手們,也註定要成長、老去。當他們告別校園,走出校門,相繼成為了職業歌手,隨他們一同離開了校園土壤的校園民謠,也漸漸地改變了模樣。

2000年,水木年華在水木清華的土壤中出世,從《蝴蝶花》到《一生有你》,這個理工科音樂組合,在二十一世紀初觸網絡的一群大學生中迅速地傳播,甚至拯救了萎靡已久的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又隔數年,珞珈山下的《玻璃杯》、《櫻園夢》等,如夏日清風,但終難逃曇花一現。曾經的校園民謠中堅力量,或投身電影、或另謀他業,還有一些我們熟悉的名字,漸漸地消失在巨大的音樂洪流中,只是偶爾在歌唱類的綜藝節目裡,聽見那些遙遠的歌聲。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老狼和高曉松在《歌手》同臺

一個鮮明的特徵是,當年的創造者和親歷者們即便在二十年後已人到中年的年紀,身上也依舊保留著校園的特徵。用一句十分網紅的話說,他們“歸來依舊少年”,但不如說,他們成長在單純浪漫的環境下,甚至始終不曾被社會化,也從未老去。

“校園民謠”,彷彿也和他們的過去一樣,成了只屬於那段歲月的特有符號,隨著時光一同被塵封,再無後來者。

把青春唱完

校園民謠:他們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老狼 攝影:高原

2015年,高原記錄中國搖滾黃金十年的攝影集《把青春唱完》出版,令人唏噓感嘆的同時,我們突然發現,那個時代,原來也已經成了一個需要被總結的時代。

如今回看校園民謠,與今作比,它的時代意義、生存空間和市場價值,都無法到從前。

穆旦的《智慧之歌》 說得最為貼切:為理想而痛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終於成笑談。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毫不掩飾的對於理想的真誠,感動了現在的我們,不管是對於愛情、對於事業,還是對於人生,都能從那裡聽出向上的情懷。

儘管校園民謠身上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但它同時聯結著青年們“看命運變化無常,體會這默默忍耐的力量”的共振。

儘管已不再年輕,但他們依舊在歌唱著青春,用一生把青春唱完。

而關於這個時代的民謠,關於校園民謠的下文,答案仍在風中飄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