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死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子孙后代的?

大侃历史


自古以来,作为皇帝的奴才,大臣的一生都是在踩钢丝中度过的,位极人臣是一种抵挡不住的诱惑,但当了大臣得到无尽的荣耀后,是坐卧不安、诚惶诚恐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说不定一句话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平平庸庸、尸位素餐,君王说你混饭吃;肝脑涂地、竭尽全力、施展才华了又怕皇帝说你卖弄,满朝文武就是你能,你想怎样,朕不行了吗?这个皇帝你来干算了。

总之,在皇帝老儿跟前,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汉朝的时候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戒心,为了能够不像韩信那样被兔死狗烹,然后就自己给自己泼脏水,贪污腐化,抢占民田,混在欢场,因此刘邦才对他放心,觉得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萧何才逃过劫难。

同样的做法到了鳌拜这里就成了罪状,这一招不灵了。

康熙说你这样做是破坏民族团结,玷污我大清的名声,制造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是原则性的错误,罪不可赦。反正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真理永远在皇帝那边,巧舌如簧。真的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做都是错。用句文言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历史上,康熙把鳌拜看作眼中钉,要拔掉的时候,鳌拜胆战心惊,也非常困惑,曾经向智囊求教。智囊说,主公,你在劫难逃。

鳌拜说:俺老鳌对皇帝赤胆忠心、日月可鉴,怎么就活不了呢?

智囊说,自古以来,大臣如果犯了三条大忌,就难逃一死。

鳌拜问,哪三条啊?

"一、立功太多,太大,皇帝怎么封赏都不够,不赏你不公。赏你,觉得寒碜,难道把江山给你?所以只能杀。

二、大臣太有能耐,永远正确不犯错。做出的事让所有的人都佩服,老是能抢风头、让大家心悦诚服,这时候皇上就恐惧,杀。

三、皇帝没有啥本事,什么事都要大臣出面才能摆平。这样皇帝就一直在担心中度过,唯恐你哪一天黄袍加身篡位夺权。哪怕你死心塌地,但让皇帝睡不着就是死罪。"

一番话鳌拜听得脊背发凉。瘫坐在椅子上,说完了。这三条对号入座俺怎么好像都占了,是不是回家放羊才能避免一死呢?

智囊说,死定了,除非造反夺权。

鳌拜出了一身冷汗,连连摇头:俺老鳌赤胆忠心,决不做那谋逆之事,坏了一世英名,死也不能造反。

于是鳌拜眼前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坐以待毙。

不得不说康熙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大度、自信的君王。

康熙心狠手辣除掉鳌拜,是因为鳌拜太有才华了,功劳盖世。

这样的人对大清统治反而不是好事,因为鳌拜太自信,太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自己就没有犯错。但治国理念、治国方针总在不断变化中,也许鳌拜的决策都是有道理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也许还有比鳌拜出的主意更好的、更合适的、更高效的、让大清更快强盛的治国方略。

皇帝是一国之君,做什么决策都要考虑鳌拜的意见,干什么事都有个阴影在身边,所以康熙只能在心里说:鳌拜对不起了,朕知道你没有大错,但为了让朕当皇帝舒服点,只能让你不舒服了。

因此,康熙才下决心铲除鳌拜,搬掉绊脚石。

既然康熙知道鳌拜罪不至死,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就没有加害鳌拜的子孙和家人。这一点来说不得不说满人比汉人更豁达,更大度。换了一个汉人皇帝,明知道你是冤枉的也要将错就错、株连九族,只有那样才显得皇帝是正确的,不那样做就说明大臣是冤枉的,皇帝是心虚的,就会被人说三道四,降低皇帝的威信。

再说了,鳌拜死后万一儿子有能耐复仇谋反怎么办,即使儿子没有能耐。还有孙子,还有重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历史上因为没有"除恶务尽"而招来祸患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历史上的皇帝杀人都是灭掉九族,斩草除根,以防后患。但是康熙没有这样做,说明康熙太自信了。

因此康熙在除掉鳌拜的时候并没有搞扩大化伤及鳌拜亲属,没有把事情做绝。

鳌拜死后康熙就开始陆续恢复鳌拜亲属的自由,并交代手下妥善安置。不仅如此,对于确实有才华的,康熙不计前嫌,不问出身,都破格录用,如鳌拜的侄儿首先被释放,鳌拜姐夫人家更无辜,也被没有被关多久就出来了,最后鳌拜的儿子纳穆福也走出监狱大门,恢复了自由之身。

多年以后,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雍正上台的过程争权夺利、腥风血雨,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就变相为鳌拜平反,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且让他孙子继承,以后子孙可以世袭。

虽然鳌拜死得有点冤,但历史上比鳌拜还冤的臣子数都数不过来。无论怎么说,鳌拜家属没有被株连太厉害,从这点来说,鳌拜还是幸运的。


历来现实


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于这样一个在清初历事三朝(太宗、世祖、圣祖)、亦功亦罪的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清军得知张献忠率军已退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两军相遇,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狭路相逢勇者胜,昔日威风一时的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 豪格在四川发布的安民告示,继续抗清。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 由上可见,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 忠臣:与多尔衮的对抗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当时正值李自成起义军一路进逼北京、即将推翻明王朝之时,满族统治者内部在帝位继承问题上互相妥协,有利于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也有利于清军适时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鳌拜是黄旗的重要代表,当初拥戴豪格,继而拥戴福临,在稳定清朝内部的继承秩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尔衮权势欲极强,也非常有才干。他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的就是他的争位对手豪格及其拥护者。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遭到残酷打击自是情理之中。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初年。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而且谎报战功,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帝的叔父,为人粗暴,藐视小皇帝,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1648)。当年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huán)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鳌拜所受的第三次打击是在顺治七年(1650)。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是年十一月,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总之,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 顺治亲政后,鳌拜可以说是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顺治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等等。应该说,鳌拜在这一段时间内表现得非常出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顺治对他也十分关心和信任。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太后(即皇太极妻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综上所述,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黄、白旗之争。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看起来,他又一次阴谋得逞。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蔓莓爱跑步


鳌拜是大清的三朝老臣,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在大清入主中原的多场战斗中都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深受皇太极倚重。后来的顺治帝对于鳌拜也是特别信任,甚至把他选为四位托孤大臣之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康熙即位。十四岁康熙才正式亲政。长大后康熙才发现鳌拜在朝廷经营多年,已经党羽遍布,飞扬跋扈,根本不把自己放眼里。于是两年后康熙设计把鳌拜这个“满洲第一勇士”生擒了。当着鳌拜的面,康熙宣读了鳌拜累累罪行,准备判他凌迟。谁知道鳌拜挣扎着站起来,撕开衣服,露出累累伤痕。对康熙说,“我鳌拜身上的每一条疤,都是为你们爱新觉罗家打江山留下的”。

康熙看了满身伤疤的鳌拜,居然动了恻隐之心。对鳌拜网开一面,只剥夺了封号囚禁起来。鳌拜因为心中愤恨,在两个月后就死了。历朝历代对于威胁到皇权的人,皇帝必然对其极其家族进行最严厉的打击。比如万历对于张居正就进行了近乎变态的报复,张居正的家人受到牵连,结局也是十分的悲惨。
康熙念在鳌拜的功劳,并没有过多的为难他的家人。他的弟弟卓布泰在鳌拜被抓后就被撤职。在康熙十六年后,因为他和鳌拜关系并不密切被官复原职,但是在一年后他就病死了。鳌拜的另外一个弟弟穆里玛就没这么好运了,他和鳌拜一样能征善战,在朝中的势力也很大。康熙惧怕再有鳌拜的势力复苏,就把穆里玛杀了。可怜的穆里玛就这么做了康熙政治权利的牺牲品。


对于鳌拜的儿子纳穆福,康熙因为他在鳌拜得势的时候,穆里福仗势欺人,做了很多坏事,康熙本来判了他死刑。后来在鳌拜死后,又赦免了他。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康熙又想到了鳌拜为大清立下的赫赫战功,就开始为鳌拜的家人洗脱罪名,重新重用。但是碍于面子,在十年后,康熙才恢复了鳌拜的声誉。赐予他的孙子达福为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并任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康熙对于鳌拜的家人做法也算皇恩浩荡了。达福为了报皇恩,也算为大清鞠躬尽瘁,最后在雍正一朝战死沙场。鳌拜遇到康熙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康熙让他从三朝重臣变成了阶下囚。幸运的是遇到的是康熙,不然他的后人都要受到牵连被诛杀。康熙在处理鳌拜这件事上恩威并施,展现了他高超的帝王权术,不愧被叫做圣祖爷。


钱钱他爹


康熙擒下鳌拜后本想直接处死,为何鳌拜脱了件衣服他就改了主意?

鳌拜是清朝早期的权臣,也是顺治留给康熙的顾命大臣之一。康熙八岁登基,自然没办法让鳌拜臣服。所以鳌拜时常对康熙阳奉阴违,让康熙受尽了窝囊气。但再小的孩子也有脾气,何况是生在帝王家的康熙。所以等他稍微大点之后,就暗自积蓄力量,打算一举擒杀鳌拜。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就有这个片段。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以朝政的名义,先后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调离京城。然后又秘密安排自己的人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此时万事俱备,就只待鳌拜上钩了。于是他让人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之前也时常出入宫廷,对于康熙这次的征召自然没有防备。而康熙就不同了,他将此事看作自己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可以说,解决了鳌拜,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为此,他特地开了个战前动员会。他问手下年轻力壮的贵族子弟们:“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都说:“怕皇帝”。康熙听了很满意,立刻让人去安排逮捕鳌拜的事宜。等鳌拜上殿后,那些贵族子弟一拥而上,就对鳌拜发动了攻击。鳌拜毕竟是行伍出身,反应迅速,一开始竟没人能近的了他的身。但双拳难敌四手,再加上他体力不支,后来就被康熙的侍卫生擒了。

康熙在擒住鳌拜后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但鳌拜毕竟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任意杀害会落人口实。于是康熙把鳌拜下了大狱,让议政王大臣立刻审讯鳌拜。大臣们在审查后,宣布了鳌拜30条大的罪状,判处他革职、立斩的处罚。

鳌拜一听康熙要立斩无赦,就要求见康熙最后一面,说有事和康熙交代。康熙心想,反正鳌拜也是阶下之囚,就听听他有什么遗言吧!还能满足一把自己高高在上的虚荣感。谁曾想,鳌拜一上殿就扒了自己的衣服,露出身上狰狞可怕的伤口。他声泪俱下的对康熙说:“臣虽然百死莫赎,但请陛下念在臣对皇室忠心耿耿的份上,留臣一命。您看,这条伤疤是臣在某某战役中留下的,那个口子是为救某某而割的……”

康熙一想,鳌拜之前确实是为满清立下了汉马功劳。念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就留他一命,在监狱中囚禁至死好了。自此,康熙算是除掉了自己亲政的一块绊脚石。而鳌拜的那些同党也或贬或杀,无法再左右政局。总体看来,还是康熙大获全胜,大家说呢?


送历史个救生圈


康熙在扳倒鳌拜以后,对鳌拜的处罚,有很多让人不太理解的地方。

为了搞清楚康熙是怎么处理鳌拜的,我们先来看两段史料。

(鳌拜剧照)

第一段史料《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另一段史料《清史列传·鳌拜传》记载:“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职拘禁。”

从这两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杀掉了鳌拜的两个弟弟(穆里玛、塞本得)和一个侄儿(讷莫),杀掉了鳌拜的一众党徒(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济世、泰璧图、吴格塞)。其余党徒和亲属分别受到“谴黜”及降职等处罚。

不过,康熙却并没有杀鳌拜和他的儿子那摩佛(《清史稿》有的地方记载的是“纳穆福”),只是抄了他们的家,把他们拘禁起来。

按说,鳌拜是主犯,康熙最应该杀的人,就是鳌拜。但是,康熙却并没有杀掉鳌拜,反而只是把他拘禁起来了。而鳌拜的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儿,还有其他亲属,以及鳌拜的一众党徒,却遭到了严厉的处罚。

在鳌拜的一众党徒中,班布尔善是被处罚的最严厉的。《清史稿》记载:“(班布尔善)谄事鳌拜。及事败,王大臣劾奏班布尔善大罪二十一,坐绞。”

(班布尔善剧照)

康熙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处理意见呢?

我们先不忙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再继续看看,康熙是怎么对待鳌拜的后代的。

《清史稿》对鳌拜的儿子有记载:“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也就是说,鳌拜在禁所去世后,康熙就把鳌拜的儿子纳穆福(那摩佛)给释放了。

纳穆福被释放后,是怎么去世的,《清史稿》上并没有记载。不过,《清史稿》记载了康熙对待鳌拜孙子(应该就是纳穆福的儿子)达福的情况:“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就是说,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不但赦免了鳌拜的过错,还赐给他一等男爵(“阿思哈尼哈番”就是“男爵”的意思)的封号,先是由他的侄孙苏赫继承。苏赫死后,再由鳌拜的孙子达福继承。

可见,康熙对待鳌拜的后代,还是比较不错的。

到了雍正的时候,对鳌拜就更好了。《清史稿》记载:“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康熙剧照)

雍正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当然了,这个爵位,肯定会由鳌拜的后代来承袭。不过,乾隆的时候,又把鳌拜的一等公爵给他夺了,仍然让他恢复之前的一等男爵,由其子孙承袭。

乾隆夺了鳌拜的爵位,其实并不是有意要打击鳌拜的子孙,也不是鳌拜的子孙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乾隆一向喜欢否定他爹雍正的所作所为,所以才会那么做。

总之,此后鳌拜的子孙,应该是享受到了鳌拜的福荫的。

我们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要严厉处罚鳌拜的党徒,却反而善待鳌拜及其子孙。

这是因为鳌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罪错。他的所有错误,都不过是因为康熙到了应该亲政的年纪了,他还舍不得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康熙很生气。而鳌拜的那些党徒们,性质则是不一样的。他们作为朝廷大臣,本来应该亲附康熙,但是他们却只亲附鳌拜。这一点,让康熙认为他们是不忠诚的表现。

作为皇帝,最在乎的,就是大臣是不是忠诚于自己。鳌拜不把权力交出来,是因为他太想帮康熙干那些事情了,并不是不忠诚的表现。而鳌拜的党徒们却明显地表现出不忠诚。所以,康熙要给予鳌拜党徒们严厉处罚,反而善待鳌拜,同时也善待鳌拜的后代。


张生全精彩历史


康熙皇帝在登基之后,其实当时的朝政遇到了重大危机,这是由于康熙登基时年纪太小,不足以稳定朝政,与此同时还有四位辅政大臣,他们无论在资历和经验上都远远超过年纪尚小的康熙,当时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的权势第一,无人能及,这一点在康熙继位后明显的感受出来。其实对于当时的康熙来说,鳌拜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鳌拜功高盖主,目无天子,康熙很恼火,只能设巧计将鳌拜扳倒。

其实鳌拜和康熙之间的这场政治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从而成就了康熙擒鳌拜,在将鳌拜扳倒后,又一个问题让康熙感到苦恼,就是如何处置鳌拜。虽然在康熙继位后,鳌拜表现出来对权势的掌控欲,而且也对康熙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另一方面鳌拜这个人对大清是有着突出贡献的。鳌拜战功赫赫,而且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十分仰仗他,鳌拜身上的每一道伤疤都是为大清所付出的努力,这些都被朝廷大臣看在眼里。如果康熙在惩治鳌拜的问题上过于严苛,一定会让其他大臣心寒,但是如果不惩治也说不过去。

后来康熙经过了仔细的考虑后,决定不杀鳌拜,而是将鳌拜关进大牢里面让他自生自灭。这样一来,当时人们就开始等着看康熙会如何惩治鳌拜的后代。康熙在饶过鳌拜一命的同时,也没有对他的家人做出太严厉的惩治手段,只是将鳌拜的弟弟和侄子杀死,鳌拜的妻子和儿子都安然无恙。另外鳌拜的一个儿子虽然被关起来了,但是后来还是给放了,在康熙晚年时,还让鳌拜的一个儿子继承了爵位。鳌拜的后代其实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牵连,虽然罪不至死,但是都没能在朝廷上当大官,只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对待鳌拜的问题上不再苛刻,所以他的一些子孙也得以翻身。

因为康熙的手下留情让鳌拜没有断子绝孙,后来鳌拜的后代们来到了沈阳生活,还将姓氏改为了“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实鳌拜的一生就是很多功臣的缩影,虽然一时风光,但是如果不谨守本分依然无法得到长久的福祉,而鳌拜就败在了没有认清形势,低估了康熙的势力。


历史课课代表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鳌拜死后,他的子孙后代活得好好的。简而言之,要多好有多好,上面有皇家照顾的,下面有百姓侍奉着。鳌拜子孙除了没有军权没有政权之外,简直就是皇亲国戚般的存在。

事件回顾

这件事情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东西是最绝对意义的导火索,那个导火索叫权力。

康熙年轻的时候,由于自己年龄小不能掌握权力,于是鳌拜一两次看似随意的走到康熙的面前,告诉康熙这个小家伙:外面有很多可怕的人,你的权利交给我来保护你好吗?

康熙说:好。

若干年之后康熙长大成人了,突然觉得不对劲儿了,外面并没有很多可怕的人,恰恰相反,外面有很多人对自己非常的友好,对自己非常的尊敬,只不过自己的权利没了,权力去哪儿了,去鳌拜手里了。

于是鳌拜和康熙展开了一次对话,康熙说道:你把权力都交给我,我原谅你。

鳌拜说:皇帝你睡糊涂了,哪有什么权利啊?

一言不合,双方开搞

没错,这就是事实

这件事情闹得最火的时候,鳌拜被剥夺了所有权力,并且囚禁在监狱当中。只不过鳌拜尽管囚禁在监狱当中,并且丧失了所有权利,康熙也没有对鳌拜的后代子孙动手。

紧随其后,康熙便直接下令让鳌拜的后代子孙继承了鳌拜的爵位,并且恢复了鳌拜的名誉权。

就是两个人的博弈,简而言之,仅仅是两个人的博弈而已。

因为鳌拜的存在,康熙过的不舒服,而康熙想要过的舒服就必须除掉鳌拜。可是鳌拜做错了吗?做错了也没有做错,在大是大非、在国家政策方面还没有做错,在个人权利方面鳌拜做得大错特错。

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剥夺了鳌拜的所有权力,最终又把鳌拜的爵位给了鳌拜的孩子们。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鳌拜,清王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亲侄儿,皮岛之战一战成名,之后征战松锦、追击大顺、平定大西,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崇德八年的皇位争夺战中,鳌拜与索尼等人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为清世祖顺治帝最终继承皇位制造了最大的前提条件!顺治七年,摄政王多尔衮意外坠马身亡之后,鳌拜因为曾经公开反对过多尔衮并遭到过多尔衮的政治报复,反倒是因祸得福、成为了清世祖最为倚重之臣。顺治十八年,清世祖在临终前指定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政。



清世祖去世之后不久,四位辅政大臣之间便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之后,索尼因为年迈,仅仅作为一种牵制鳌拜的象征性存在,在具体政务上摆出了“超然”的姿态。遏必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更是选择了明哲保身,甚至有意无意地与鳌拜玩起了暧昧。最终,处于孤立状态的苏克萨哈成为了鳌拜的重点攻击对象,被鳌拜成功提出了局,落得个绞死的下场……自此,鳌拜权倾朝野,开始严重掣肘清圣祖的皇权。而这,也为鳌拜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清圣祖为何要“擒鳌拜”

细心之人想必都会发现,在鳌拜被擒之后,清圣祖给他安上了三十条罪状,但是这些罪状之中,竟没有一条是指责鳌拜“谋逆”的!而这,也是清圣祖最终选择将鳌拜幽禁了事的理据之一。既然鳌拜没有“谋逆”,那么清圣祖为何要“擒鳌拜”呢?



鳌拜虽然没有“谋逆”,其内心对清王朝也的确是忠心耿耿的。但是,他犯了一个人臣的大忌,那就是自以为是、以自己的方式为清王朝“尽忠”。随着清圣祖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鳌拜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那一套“尽忠”。虽然不会威胁到清圣祖的地位,却已然严重掣肘到了清圣祖的权力!清圣祖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治国”,就必须让鳌拜交权。平心而论,其实清圣祖最初也是打算和平解决这个问题的。索尼当初公开上书要求清圣祖提前亲政,实际上清圣祖和孝庄文皇后就有“先礼后兵”之意。很显然,鳌拜并没有体会出其中的深意,或者说鳌拜并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权力。这才导致了鳌拜与清圣祖之间矛盾的激化,清圣祖最终下定决心以暴力解决问题,一举擒拿了鳌拜。



鳌拜幽禁至死却未祸及子孙

清圣祖擒拿鳌拜之时,顺带着也拿下了鳌拜不少掌权的亲属。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鳌拜的儿子纳穆福。但是,因为鳌拜只是掣肘皇权,并无“谋逆”之心、更无“谋逆”之实,这一点清圣祖也心知肚明。所以,对于鳌拜的处置清圣祖基本也是点到即止,并没有打算赶尽杀绝。在鳌拜在幽禁之所去世之后不久,清圣祖便陆续释放了在押的鳌拜亲属。部分人后来还重新被清圣祖启用,如鳌拜的侄儿、清圣祖的姐夫纳尔杜。鳌拜的儿子纳穆福也被清圣祖释放了,只是因为与鳌拜关系太近、身份太过敏感,清圣祖并没有再给他封爵或者重新启用。自此,纳穆福基本消失在了史籍之中,大概其是平淡度日去了吧。既然清圣祖连鳌拜的儿子、侄子都放过了,他的孙子什么的应该也没有受到什么株连,这一点从后来的史实也能看得出。



清圣祖为鳌拜变相平反

史载:“康熙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这段记录是什么意思呢?康熙五十二年,清圣祖反思过往,或许也觉得对鳌拜下手太狠了。但是,皇帝没有错,更不能认错!于是,采取了一种变相平反的方式为鳌拜“平反”,即认可他以前的功劳并且恢复了一等男(阿思哈尼哈番)爵位,而这个爵位最终也的确落到了鳌拜亲孙子达福的头上。为什么是一等男呢?这是鳌拜皮岛之战后获得的第一个爵位。选择这个爵位等于是避开了后来所有的政治问题,只论鳌拜的军功!对于清圣祖而言,这是最省事的,免去了很多麻烦。自此,鳌拜的孙子重回贵族行列,成为了清王朝的世袭男爵。



高调评价鳌拜的清世宗(雍正帝)

清世宗即位之后,为了迅速清除康熙年间所谓“九子夺嫡”后遗症,开始刻意制造一种氛围:无论你以前做了什么,只要内心还是忠君的,就可以得到宽恕和褒奖!而鳌拜是天然的“典型”。雍正五年,清世宗下令赏还鳌拜的一等公爵位并加封为超武公,由鳌拜的孙子达福承袭。达福阵亡之后,由他的儿子岱吞承袭了一等公爵位。岱吞去世后,他的儿子德胜承袭的依然是一等公爵位。从这一点来看,清王朝给予鳌拜的爵位并不是加恩体恤的恩封爵,而是实打实的军功爵,是可以世袭罔替的!因此,清世宗此举无异于是为鳌拜“正式平反”了。



清高宗(乾隆帝)的重新定性

清高宗即位之初基本维持了清世宗对鳌拜的定性,在岱吞去世之后,清高宗依然让他儿子德胜承袭了一等公爵位。但是,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开始了一场对历史事件重新定性、定位的运动。不仅多尔衮、多铎、胤禩、胤禟……的问题被重新定性、定位,作古百余年鳌拜也被重新进行了定性、定位。清高宗首先肯定了鳌拜的军功,紧接着又否定了他的“专权”,认为父亲清世宗给鳌拜的待遇过高了。最终,清高宗于乾隆四十五年将德胜的一等公重新降为了一等男。嘉庆年间,清仁宗(嘉庆帝)从法理层面确认了这个一等男的世袭罔替资格。自此,鳌拜的后代重新成为了清王朝的世袭一等男,直至清末。



平心而论,无论鳌拜是否“谋逆”、是否真的忠心耿耿,他掣肘皇权是不争的事实。在那个中央集权的皇朝时代,掣肘皇权本身就是“重罪”!因此,清圣祖拿下鳌拜这件事对于帝王而言,无可厚非。清圣祖晚年重新追认鳌拜的军功,也是正常操作,历朝历代这样的事例也并不罕见。但清世宗对鳌拜的重新定位显然有些高了,毕竟鳌拜是“犯过错误”的。一时的政治需要可以如此反常操作,但长久来看必须予以纠正,否则岂不是在纵容权臣掣肘皇权?而清高宗做的就是这种纠偏工作,让一切回归到“正道”之上。既认可了鳌拜的军功,也强调了其“掣肘皇权”的罪责。给个世袭一等男,不高也不低!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和那个时候大多数满洲人一样,自幼习武,身体强壮,善骑射,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皇太极,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因为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所以在军队中不断地得到升迁,还被封为“满洲第一巴图鲁”,并逐渐成为了皇太极最为信任的一名大将。后来,皇太极在和明军作战中受伤,没过多久就死了。因为皇太极死的太突然,没有立下遗嘱,所以,经过各方势力的一番争斗,皇太极的第六个儿子,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刚开始福临年幼,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和以鳌拜为代表的另一方势力集团展开了长时间的权力斗争。后来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开始重用鳌拜等人,从此开始了鳌拜和皇室家族之间长时间的蜜月期。鳌拜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皇室的重用和自己势力的壮大,慢慢地为鳌拜后来的飞扬跋扈埋下了伏笔。

后来,福临因为自己心爱的妃子去世而伤心欲绝,不仅不理朝政,还想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最终郁郁而终。福临驾崩之后,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鳌拜成为辅政大臣,这个时候的鳌拜可谓是权倾朝野,达到了人生中的巅峰时期。俗话说,权力使人产生欲望,权力使人增加野心,鳌拜的所作所为已经越来越离谱,对待皇族的态度也是越来越过份。8岁登基的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可不是一般的帝王,他早就对鳌拜恨之入骨,只不过鉴于实力不允许而苦苦隐忍,他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最佳的时机,然后一击而中,一举成功。这一天终于来了,康熙偷偷训练的一批死士在精密计划的前提下,成功的擒获了鳌拜,并给他列出了几十条大罪并打入大牢。一时之间朝廷上下,许多受过鳌拜欺凌的王公大臣,纷纷建议杀掉鳌拜,康熙也是恨不得立刻马上处死他。

但是,鳌拜入狱之后,自知罪恶极大难逃一死,强烈的求生欲望促使他要求面见康熙皇帝,康熙也想听听他想说些什么。在见面以后,鳌拜一方面总结自己的过错,一方面力数自己曾经策马扬鞭驰骋沙场的辉煌军旅生涯,并脱下衣服露出了满身伤疤。看着鳌拜苍老的面孔想起了鳌拜过去为了大清江山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功勋,康熙心里起了恻隐之心,最终没有处死鳌拜,而是对他实施囚禁,一起的还有鳌拜的儿子那摩佛。后来,鳌拜死于狱中,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就被释放了,但没有恢复职位和爵位。一直到康熙五十二年,才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由他的孙子达福继承。对于鳌拜来说,以他的经历和所做所为,康熙还给他恢复爵位,这样的处理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鳌拜被抓后,大臣们在审理后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本来应当立斩的,只不过鳌拜请求觐见康熙,给康熙看了自己为大清朝征战留下的累累伤疤,康熙念及鳌拜的功绩,遂对他从宽处理,改为禁锢,而鳌拜的儿子那摩佛也一起被禁锢,鳌拜的弟弟卓布泰被夺世职,鳌拜的另一个弟弟穆里玛坐死。

鳌拜被关在禁所没多久就死了,具体原因不明,鳌拜死后他的儿子就被释放了,只不过没有恢复爵位,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又念起鳌拜的功劳,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鳌拜的孙子达福袭职,管佐领,雍正五年,雍正又将鳌拜复一等公,仍以达福袭,授散秩大臣、前锋统领。

可以说鳌拜作为权臣嚣张跋扈,结党营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能够得以善终还不祸及子孙,再后来康熙还让他的孙子袭职,算是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