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一场大战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士兵临战脱逃,尤其是将领的临阵脱逃,几乎可以直接决定这场大战的结局走向。五代十国时期最能体现文治武功的皇帝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而柴荣初即位就遇到了大将临阵脱逃的事件,北汉和契丹大军压境,想要让后周震一震,这一场大战就是五代十国历史上相当有名的高平大战,当时柴荣御驾亲征,硬是在后周领命主将临阵脱逃造成军队慌乱的情况下扭转了战局,而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在这场大战中脱颖而出的。

柴荣转败为赢,自然临阵脱逃的将领和士兵不可能平安无事,于是一日之内,柴荣下令斩杀军使以上级别的将领七十余人。不可否认,柴荣自身有一个缺点就是禀性太察、用刑太峻,但这七十余人死的并不冤枉,倘若高平之战后周失败,后果将不可估量。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高平之战。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先君去世新君继位之际,国内一般是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容易被外部势力盯上,比如赵武灵王初即位的时候,秦魏韩等六国领大军去赵国参加葬礼,李世民在登基前后,突厥四十万大军到了渭水桥等等,柴荣继位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事,北汉和契丹的十万大军南下。这是北汉牵的头,自己出了三万兵马,契丹那边出了五六万,组成了一支十万大军。

北汉之所有如此做,还是因为过去的恩怨,郭威建立的后周是从自己的老上司刘知远儿子那里夺来的江山。刘知远去世后,其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对很多大臣都不放心,于是开始杀戮大臣,而郭威也在被杀之列。郭威提前知道了刘承祐的计划,于是就举兵清君侧,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刘承祐将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杀死了,这坚定了郭威灭后汉的决心。

后汉一灭,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刘知远的弟弟刘崇跑到北边建立了北汉,背靠契丹这棵大树。郭威的儿子都已经被杀,因此在他去世之后,皇位传给了他的养子,也是柴皇后的内侄柴荣。柴荣初即位,刘崇瞅着这个机会就联合契丹南下,准备将灭掉后周,这是很重要的一战,后周的所有官员都知道,但是大家对于柴荣御驾亲征是有顾虑的,新皇登基,紧接着就上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后周就变天了。但最终柴荣还是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了,正是柴荣的御驾亲征才保证了此战的胜利。

本身后周就有军队率先迎敌,但是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柴荣又命两路大军赶去迎战。当时前路大军分为三军,其中白重赞和李重进统率左军,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部队,分西、东、中三个方向进攻,而柴荣则由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着督战。

北汉和契丹这一方也分了三军三个方向进攻,不过北汉和契丹之间也并不和谐,契丹派来的大将比较慎重,而刘崇则急于攻打后周,颇为轻敌,我们知道,战场上轻敌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不过在最初的对决中,后周军队确实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一来柴荣领来的军队人数本身就很少,后路大军被远远甩在后头,因此情势对后周极为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微小的事件就可能导致后周的败亡。

而北汉的左路统帅张元徽骁勇善战,一路拼杀,势不可挡。当时后周与他对峙的两位将军是樊爱能与何徽,这两位都是屡经沙场的老将,立下了无数战功。所以柴荣对他们还是无比信任的,认为他们一定可以旗开得胜,彻底消灭北汉的将军张元徽。但是却没有想到樊爱能和何徽居然害怕了,抵挡不住北汉军队竟临阵脱逃。主将一逃,整个右军就乱了套,竟有上千名士兵直接投了降,这样的局势一旦扩大,很可能就是整个后周军的大溃逃。

战事紧急,柴荣也无法淡定,带着身边的禁军就加入到了战阵中,当时还是禁军将领的赵匡胤正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和张永德各率一军随柴荣进入到战斗状态中去,柴荣的出战对后周军队的激励是空前的,人人情绪激昂,很快北汉就有点撑不住了。刘崇命令张元徽加大进攻力度,但很意外的是,张元徽的马被射死,张元徽本人也被斩杀,主将被杀,北汉军无心抵抗,很快就兵败如山倒。

契丹军本就对刘崇的急于进攻有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是坐山观虎斗,然后领兵走了。不过北汉虽然败退,但并不是无人抵抗,柴荣想依靠那点兵力就将北汉军赶回去还有点小困难,这个时候柴荣就希望后路援军赶紧到。

而当初临阵脱逃的樊爱能和何徽一行人在逃跑的路上一直在抢劫辎重,并散布不利于柴荣的谣言,甚至阻止后路大军的增援,很明显,他们知道这一逃跑,回去就是死路一条,索性就让柴荣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后路大军并没有被拦下来,还是到达了战场击退了北汉军。

高平之战大胜,这是柴荣继位后打的第一仗,论功行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如樊爱能、何徽等的逃亡之辈自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不过柴荣并没有对所有逃亡的人赶尽杀绝,柴荣上过战场,自然知道主将一逃,下面的小士兵也只有逃跑的份,因此在斩杀逃将的时候,柴荣只是将军使以上的七十余人杀了。


萧晓四姑娘


柴荣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的事件,发生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战后。三月二十一日,取胜的柴荣休整军队,斩杀己方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

前几年,在山西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的那个写有“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的无主墓,有专家推断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余人里。

那么为什么柴荣要打胜了仗还杀那么多人?

他针对的就是唐末五代以来,一直很严重的骄兵悍将问题,以及这些人在战场上的卖队友行为。

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这句话出自《新五代史》,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原文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这短短几句话,直接展现出了五代时期武人的跋扈与野心。

“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新五代历·吴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欧阳文忠全集·本论》)

曾有人半开玩笑式的做过以下总结: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属性是军事统帅。不直接统领军队,就可能被手下的将军出卖。(后晋少帝石重贵被大将杜重威和张彦泽出卖)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标准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乐不想打了,不行!(死于兵变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时因状态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石敬瑭造反时,因疾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结果失败)

皇帝老了,继承人的选择标准也是能打。

继承人年纪小,不能领兵,不行!(儿皇帝石敬塘属意的继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结果他死后,大臣们直接另立新君)

继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软弱,不行!(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宽仁软弱被成为菩萨奴,结果被部下抛弃)

五代的军阀,由于是军事统帅,以上皇帝要面对的问题都要面对,还多了一个被全国人都惦记的危险。

随着你的权力越来越大,功劳越来越多,皇帝会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拥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结果平叛军和叛军竟然一起拥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造反,当皇帝。(李嗣源)

柴荣刚登基时,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还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驾亲征,打了那场高平之战。

具体情况是:

后周显德元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刘崇趁后周“主少国疑”之际,再次勾结契丹兵南下侵扰,世宗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史载,“(北汉军)僵尸弃曱,填满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凭此一战,柴荣才算是坐稳了宝座。

坐稳了宝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骄兵悍将和杀人立威了。高平之战中,双方刚交战,后周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就开始卖队友,他们引数千骑兵溃逃,还导致步兵干余人投降北汉。当时后周军的右翼整个崩溃了。

这个危急时刻,所幸柴荣亲自领亲兵督战。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与偏将赵匡胤各领两千骑兵,冲锋陷阵,内殿直马仁瑀射杀数十名敌军,殿前军将马全乂(yì)也率领数百骑兵猛冲,这才扭转了战局。

说真的,要不是柴荣真的很能打,自己的亲近手下也卖力死战,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这仗,你要是柴荣能不杀樊爱能、何徽?

看我刚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还战场卖我?所以柴荣才杀了他们,至于被杀七十多人,也都是樊爱能、何徽属下的将领和军官。

这其实就是一种清洗。再说,不杀掉他们,柴荣哪有位置和财富封赏在高平之战中拼死作战的那些亲信将领啊?

总之,有很多时候,你死不一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可能仅仅是你跟错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郭威无子,把外甥柴荣立为皇子,并改姓名为郭荣。郭威在位三年后病死,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即位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分裂时期,全国先后有十几个割据政权,而且北方的契丹也虎视眈眈,对中原王朝产生较大的威胁。

柴荣即位之后,雄心勃勃,他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汉趁后周政权交替、柴荣根基未稳,勾结契丹南犯,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北汉主闻太祖(郭威)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柴荣听闻北汉来犯,决定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契丹联军遭遇,是为高平之战。

两军对垒,此时虽然北汉联军实力强于后周军队,但是柴荣意气风发,信心满满,而北汉主刘崇也比较轻敌,在逆风的情况下,命东军率先进攻后周军右翼。而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看到北汉军来势凶猛,抵挡不住,就率领骑兵率先逃走,后周右军无人指挥,立刻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柴荣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已经濒临溃败的边缘,于是亲自率领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而当时还是禁军将领的宋太祖赵匡胤等几个将领也奋力拼杀,使后周军队渐渐稳住阵脚,并开始反击,随着南风越刮越大,后周军猛烈进攻北汉军,北汉军抵挡不住,瞬间溃败。而契丹骑兵见此情景,率先撤出了战场。

而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方支援部队的前进。

樊爱能、何徽引数千骑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辎重,役徒惊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亲军校追谕止之,莫肯奉诏,使者或为军士所杀,扬言:“契丹大至,官军败绩,馀众已降虏矣。”

不过后军将领刘词没有听从,而是率军继续前进,并与前方大军一起又发起猛攻,大破北汉残军,一路追杀到泽州的高平城。

高平之战是柴荣即位以来亲自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对他以后致力于消灭各割据势力、统一天下意义重大,而樊爱能、何徽等右军70名将领,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差点导致整个战局的失败,战局一旦失败后周将有倾覆的危险。而且樊爱能等将领抢劫辎重,散布失败谣言,动摇军心,故而柴荣不可饶恕他们,所以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以树军威。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

柴荣即位时间不长,有些将领或元老可能对他还不服,所以杀死70名将领可以树立权威,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且柴荣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建立严明的军队纪律,兵贵精不贵多,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不强,如何能消灭各个割据政权统一华夏,所以杀死临阵脱逃的将领可以正军纪,树军威,提升军队战斗力。

纯手打,欢迎采纳,谢谢!


对话历史


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统治时间为951年-960年,其建立者郭威及第二代皇帝柴荣都是励精图治、壮志图强的英雄式人物。

柴荣是郭威一心一意所爱的柴皇后的侄子,算来柴荣应该叫郭威“姑父”。柴荣自小在郭威家长大,因为其成熟稳重、谨慎周全、文武双全,郭威夫妇甚是喜爱,所以就收为养子。

郭威在反叛后汉建立后周的战争中,亲生的两儿子都被后汉统治者杀害,所以在954年病逝后,诏令柴荣继位。

柴荣幼年经商时走南闯北的阅历,随养父从戎后南征北战的见识,本身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使得他继位之初就立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愿景!

北汉主闻太祖(郭威)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柴荣继位当年,北汉与契丹借后周郭威新丧、政局不稳之际,相互勾结,起兵南侵。

是龙还是熊,一试便知道。刚刚登基龙椅还没坐热乎的柴荣罢免了阻碍自己御驾亲征的宰相冯道,点齐兵马,亲自带领大军出征。

柴荣大军星夜兼程,与北汉、契丹联军在高平南部地区相遇。两军分左、中、右三面拉开阵势。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还没开打柴荣大军右翼将领樊爱能、何徽就带头逃亡,导致右翼战线全面溃败。

危急时刻,柴荣亲自上前督阵拼杀,在柴进鼓舞下将士们士气大振,逐渐掰回败局。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也带军奋力冲杀,交战中北汉著名的战将张元徽被杀,北汉军败,皇帝刘崇单身逃亡,契丹军一看讨不到任何好处也就撤退了。


战后柴进想斩杀樊爱能、何徽为首的70名将领来严肃军纪,可是因为涉及人数太多,很是犹豫不决。后来,在张永德的劝说下下定了先斩杀他们的决心。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

张永德劝言说:樊爱能他们素来没什么大功,空有将军职称,在战争中带头逃跑,这样的过错就算处死都不为过。况且陛下您想匡扶天下,如果不严肃军纪,就算有虎狼之师、百万之众又怎么能号令他们呢?

柴进听后拊掌称善,抓不了樊爱能、何徽等70余名将领,怒斥他们说:你们都是征战多年的将领,并不是不能战斗。现在未战而逃,没别的原因,想把我出卖给北汉刘崇罢了。于是下令将他们一并处斩,同时又重赏了奋力拼杀的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



此举使得后周军纪刹那严明,使得柴荣对国家的控制力达到巅峰,使得军队向心力空前高强……也正是柴荣此举为他后续在国家军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顺利改革打下了基础;更为他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的开疆扩土,匡扶天下之举提供了保证!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959年仅仅继位6年的柴荣便因病去世,时年39岁。如果正如其刚刚继位时所言,给他三十年的时间,凭他的雄才伟略实现天下一统,百姓富足,四海太平是完全没问题的……


历史悄悄话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柴荣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全部斩首,以肃军纪。就是说把主要干部全部斩杀,只留下了士兵和下级军官。

要了解这件事的真实原因,就必须清楚柴荣当时所面临着如何严峻的局势以及清楚柴荣到底是啥样子的君主。

01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严峻的军事局势。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短短地五十三年的时间,北方政权就经历了五个朝代,由此可知是如何的混乱。

907年,朱全忠篡夺了唐朝政权,建立了后梁;

923年,李存瑁在魏州称帝,随即消灭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石敬瑭借辽兵攻入洛阳,消灭后唐,建立后晋;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灭掉了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951年,郭威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汉,定都汴京,建立后周;

同时,后汉节度使刘崇在晋阳称帝,沿用国号汉,史称北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这几十年的生动写照。军队就是命根子,谁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不仅仅是当大爷,还能随时当皇帝。

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局势。

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柴荣按照遗命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建都太原的北汉刘崇,趁机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派兵联合进攻后周,

高平之战爆发,刚刚继位的柴荣,面临着随时被消灭的危险。

02

高平之战

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刘崇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进攻后周。

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骑兵居中,与北汉联军对峙,张永德率领禁军跟随柴荣征战。

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就带领骑兵率先逃走。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后周军队有彻底崩溃的危险,看到战事紧急,周世宗亲率左右亲兵,冒着矢石出正阵督战。

禁军将领赵匡胤率军从右翼,张永德从左翼追随世宗奋力出击,后周军队士气大振,北汉军大败。

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前进。

但刘词不听,继续率军前行,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后周得到增援,发起猛攻,北汉彻底崩溃。

北汉刘崇仅仅率领百余骑狼狈逃脱,后周取得全胜。

高平之战后,后周军队休整。

周世宗柴荣一怒之下,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全部斩首示众,以肃军纪,军威大振。

03

“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时期第一明君,不仅精明强干,节约俭朴,而且志向远大,赢得广泛拥戴。

高平之战,周世宗洞悉禁军的弊病和虚弱,汲取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

于是,着手整顿禁军。一日之内,斩杀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就可以看出柴荣整顿军纪的决心和铁腕手段。

同时,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经张永德推荐,赵匡胤被世宗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通过这次整顿,大大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世宗亲自率领这支部队,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收复多个州郡,后周国力大增。

周世宗勤于政事,也有足够的能力驾驭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但积劳成疾,病倒在北伐途中。在北伐的有利形势下,无奈只得退军。

959年,周世宗柴荣英年驾崩,时年三十九岁。

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经过二十年的时间,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从整个历史上看,柴荣也是英明的一代圣主。尽管英年早逝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但他在高平之战后,通过斩杀樊爱能、何徽等不能用命的将领,提拔赵匡胤等勇猛作战的战将,大刀阔斧的整肃军纪,打造了一战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军队,为后来赵匡胤一统天下,结束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豹眼看历史


907年,朱温灭唐后,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至960年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国时期共历时50多年。在这短短的50多年里,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北宋建立后,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帝,历时十八年,至979年平定北汉,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基本实现南北一统。

在实现南北一统的伟业中,宋太祖、宋太宗哥俩厥功甚伟。其实在后周时期,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先后夺取了后蜀、南唐等部分属地,有一统天下之雄心。可惜的是柴荣壮志未酬,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回师后身亡。可以说柴荣为后来北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一定基础。可这位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为何在高平大捷后将七十余名将校斩首呢?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柴荣。柴荣祖籍邢州,是今天的邢台隆尧柴家庄人氏。他祖上都是富豪,可在他年幼的时候已富贵不再,他就投奔了姑母柴守玉。

柴守玉也是个传奇女子,据《东都事略 张永德传》记载,柴守玉原本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926年,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在兴教门发动兵变,庄宗被流箭射中并被点火焚尸。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庄宗的妃子们被遣散出宫。柴守玉在旅店前偶遇还没发迹的郭威,她慧眼识人,遂嫁给了郭威。

书归正传,话说柴荣到了郭家后,心性纯厚的他深受郭威夫妇厚爱。柴守玉无子,因此收了她的老侄柴荣为义子。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郭威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柴荣则出任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刘知远死后,其子汉隐帝刘承祐继位。郭威等几个顾命大臣受到隐帝的猜忌,杨斌、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被隐帝以“谋逆”罪名杀害。

时任枢密使兼侍中的郭威当时驻守邺都,其家人留在大梁,全部遭到隐帝的毒手,他的二子剡王郭侗和三子杞王郭信也全部被隐帝杀害。

愤怒的郭威被迫起兵攻向大梁,隐帝兵败被杀。这时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被推立为帝。郭威攻陷大梁后,称帝建周,而后汉皇帝刘赟不久后也被郭威杀死。刘赟死后,他的老爹刘崇就在晋阳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北汉。刘崇称帝后,与契丹联合数度攻打后周,也没占到便宜。

954年,51岁的郭威病逝,遗命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高平之战就发生在此时。当时北汉的刘崇得知死对头郭威已去世,认为新皇根基不稳,因此他与契丹联合,乘虚而入,重兵攻打后周。


周世宗柴荣不畏强敌,力排众议,御驾亲征。针对敌军的排兵布阵,柴荣也分兵左、中、右三路,左路统帅为李重进、白重赞;中路为向训、史彦超部;右路由樊爱能、何徽领兵;而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则率禁军紧随柴荣。

三月十九日,后周军队在巴公原大战联军。战事伊始,后周军旗开得胜,但由于后周援军不至,寡不敌众,渐渐不支。刘崇命张元徽进攻后周的樊爱能、何徽部,结果樊、何两将不敌张元徽,临阵脱逃,士兵群龙无首,登时大乱,大量士兵投降了北汉。


千钧一发之际,柴荣临危不乱,亲自督战。时任宿卫将的赵匡胤乘机鼓舞将士斗志,与禁军主将张永德各领精兵,左右配合,终于力挽狂澜,控制了战局。北汉战将张元徽因战马倒地遂被杀,联军随之大乱,刘崇大败而逃。

战后,柴荣决定对逃降追责。他原决定对樊爱能等主将网开一面,只对樊爱能以下的逃将予以军法处置。可是张永德认为柴荣如果想做个守成的皇帝,这样做也可以。如果想开拓疆域、征战四方,不重惩逃将、严肃军纪是不行的。于是,柴荣采纳了张永德的建议,一日之内,斩杀了包括樊爱能、何徽在内的七十余名将校。

高平一战,是关乎后周生死存亡的一战。此战后,柴荣大力整顿军队、严肃军纪,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赵匡胤也在高平一战中一战成名,崭露头角。他在张永德的推荐下,被柴荣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此后,不断受到重用,直到柴荣病重时,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取代了张永德,并在柴荣去世后次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废掉柴荣的第四子周恭帝柴宗训,自己做上了皇帝。


岁月是一条河流


柴荣,周世宗,921-959年,一代战争狂人,郭威死后,他的继子柴荣继位,他面临巨大的危机,别说什么英雄不问出处,除非他已经成为英雄了,柴荣当了皇帝后,他资历尚浅,没有根基,做王储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半年多,而最大的危机是他不姓郭,各路大臣对他也是私底下嗤之以鼻,不服从他的管理,正好当时北汉和契丹联军入侵入境,柴荣决定亲征,一开始军情不利,他的七十多位将军临阵脱逃,但是最后经过他身先士卒的英勇,还有一位天之骄子身份的赵匡胤的努力,终于奇迹般的打胜了这场战争,回到营地后,这些将军居然还回来了,柴荣经过思考和权衡,最后还是决定杀了这70多为将领,以稳军心,这样他的军队里以后就好管理了,为以后的南征北战和军队有好的战斗力奠定了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宋王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辰熙和晨阳


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太公六韬龙韬将威》有云:“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 《商君书去强》有云:“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刑必死”。

这些治军之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杀一人而惩众,赏一人而劝众”是常法,而周世宗柴荣一日之内连斩70余名将领,用的是非常之法。





(柴荣剧照)

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亲外甥李重进,这两个人在当年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郭威独独选择了义子柴荣,是因为他相信柴荣的能力和胆识能够驾驭整个国家。

新君即位,北汉政权趁着这个时机,联合契丹军队想一举灭亡后周政权。

后周显德元年,周世宗御驾亲征,进行反攻,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这是他为君以来第一次向外发动战争,如果胜利了,就意味着他有能力坐稳后周这个江山。


(征伐)

两支军队在泽州高平相遇,是为“高平之战”。

大战一触即发,周世宗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张永德跟随世宗为机动部队。

两军交锋不久,右翼樊爱能、何徽看到敌军来势凶猛,心里面害怕,便带领骑兵逃走,结果被丢下的一千余名步兵看到逃生无望,直接在战场卸甲投降,导致了后周军阵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看到世态紧急,周世宗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箭雨乱石出阵督战。宿将赵匡胤见此情景,站出来振臂高呼:

“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

又让禁兵将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护卫周世宗的安全,周军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争先,局面很快转危为安,再加上战场风向转向,北汉军逆着大风而战,被杀得大败。 高平之战,险胜而已。


(赵匡胤)

周世宗大宴众将,开始论功行赏,赵匡胤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而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弃主帅而不顾的事情,让周世宗下定决心要处理掉这些骄兵悍将,“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何如?”

在和张永德、李重进这些禁军统率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后,按军法连斩七十余人。

周世宗后来又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又在军中逐渐推行“四义”(爱护百姓讲礼义;扶危济贫重道义;军民互助讲仁义;一言九鼎重信义)的道理,使禁军变成了一支保家卫国的强大军队。


高平大战直接关系了后周的存亡兴衰。在右军已经被击溃的危机情况下,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的鼓舞了周军的士气,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

假若他不能果断的亲征, 或者在危急时刻先行逃跑,历史都将改写。 非常之时,用非常之法。

周世宗是五代十国最为优秀的君主,斩首70余将领只是治理军队的一个开头戏,后面他对军队的治理才是后世值得学习的地方。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柴荣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说他是唯一一位只有正面评价而没有负面评价的皇帝,仅管的功劳无法跟嬴政大帝相比,但是他的胸怀可以跟秦始皇相比。后周第二代皇帝柴荣曾立下豪情壮志: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柴荣一日之内斩杀70名将领就发现在他“十年开拓天下”的目标之中,目的是为了整顿军纪,严明赏罚,树立他在军队中的权威!之后柴柴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打败过北汉、契丹、西蜀、南唐等割据政权,他武功赫赫,威震华夏,尽管英年早逝,却为北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国南犯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强敌,三军战于高平之南。当时后周军怯敌不敢战,对阵之时后周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导致后周军阵脚松动,有败阵丧军之危。当此危急之时,柴荣率领中军勇往直前,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左军李重进、赵匡胤亦奋勇向前,一举击杀北汉骁将张元徽,大将刘崇单骑北逃,契丹军眼见不敌,亦北退回归。此战后柴荣根据大周军队将不能用、兵不能战的情况严肃整顿军纪,将临阵逃脱的70余员将领诛杀,将能干的赵匡胤等将领提拨到领导岗位。杀将立威,不仅清除了军队中的害群之马,通过人事调动,荣柴亦掌控了后周军队。

柴荣认为军队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于是他开始了对军队的改革,也就是北宋沿用的禁军军制。赵匡胤负责禁军的组建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精壮青年,组成专业的军队,这些青年是职业军人,以打仗从戎为职业,终身不得改行,退役后有国家补助养老。禁卫军成为大周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威慑邻国,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赵匡胤担任殿前都虞侯。公元955年,荣柴皇帝下达灭佛运动,收剿大量佛寺财物,以这笔钱西征蜀国,收复秦、风、成、阶四州。公元956年至958年荣柴三征南唐,迫使南唐去除帝号,称国主。公元959年柴荣大举北伐辽朝,仅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

公元959年年六月柴荣病体难支,传位皇长子柴宗训,托孤于赵匡胤,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纺领全国禁军。此时北汉与契丹再次联兵进攻大周,赵匡胤奉命率军前往抵抗,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当然宋太祖也礼遇了柴氏家族,让他们永享富贵!


大秦铁鹰剑士


宋代是篡夺了柴荣的后周立国,但是宋朝编修“五代史”,仍然对柴荣赞誉有加——造世英主、仁义贤明,五代以来第一明君。他的三十年理想“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天平”虽然因为英年早逝,没来得及完成,但是仍然感动无数后人。

唯有“诛杀了70名将领”这件事,后代史家认为“诛杀过当、杀戮太重”。且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大家一起看看那70名将领,该不该杀?

【一】北汉发难

公元954年,正是五代十国后周时期。年初,后周郭威去世,传位给养子柴荣(周世宗)。北边的北汉刘崇,认为后周新旧皇帝交替,政权不稳,新皇帝柴荣没威信,可以趁机灭亡后周。柴荣正月继位,二月,北汉勾结契丹,组成10万大军进攻后周。

北汉契丹联军,从晋阳(太原)一路南下,打败后周潞州的野战部队,一面围困潞州城,一面继续进攻泽州。泽州失守的话,距离后周国都开封,也就300多里路程,骑兵一昼夜就能抵达开封城。无险可守的开封将会面临巨大灾难。

【二】御驾亲征

严峻情势下,柴荣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率兵抵达泽州。北汉前锋军在泽州野外与后周军队发生遭遇战,暂时败退。柴荣带领后周前军加速追击,将后军落在后面,造成敌众我寡的情况。

北汉军见柴荣军队少,就摆开阵势准备决战。后周列阵分为左、中、右三军。东面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西面左军,主将白重赞、李重进;中军主将向训、史彦超。柴荣和张永德带领禁军督阵。

【三】右军崩溃

北汉大将张元徽率先向后周右军樊爱能部,发起攻击。樊爱能、何徽稍遇挫折就拍马逃跑,右军步兵来不及逃跑,纷纷坐地投降,后周右军瞬间溃败。这时,后周左军也在契丹人攻击下苦苦支撑。这样下去,后周军队必败无疑。

柴荣拍马而出,带领禁军亲自发起冲锋。后周禁军将领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大喊:“君辱臣死”、“皇帝死战,我们也不怕死”。

【四】逆转战局

后周军队在柴荣带头冲锋下,士气高涨,发起决死冲锋,战场形势瞬间发生逆转。后汉猛将张元徽,被后周军射落马下、当场斩杀。后周军发起全面反攻,追杀后汉军。契丹军一看后汉大势已去,扔下盟友就先行退走。

后汉打败,后周军猛追百十里地,后汉刘崇率万人大逃亡,等逃回到晋阳时,只剩下百十骑兵。此战,后周柴荣登基第一战,柴荣一战成名,奠定了后周兴起的态势,也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决战。从此,柴荣的军队可以压着契丹人打。

【五】战后清算

战后,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战后一打听,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逃就逃了吧,逃出去以后还抢劫军队物资,欺骗后军说,已经失败,并且阻止后军增援战场。幸亏后军将领执意增援吗,要不就误大事了。

柴荣想要整肃军纪,诛杀逃将,但是逃将人数太多,有点犹豫。

  • 禁军掌管张永德说:“陛下想要削平四海,就要立军法;一打就当逃兵,有百万兵马也白费。”
  • 柴荣深以为然,大喊一声:“杀——”

以樊爱能、何徽为首的70多个逃将人头落地。

这些人不但临阵逃跑,还散布大败流言,阻挠友军增援,更可恶的是大肆抢劫物资,留下迟早是祸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