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所有的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然而這樣的孩子也會被寵壞。

長期溺愛的孩子往往特別不孝順,他們不知道如何理解他們的父母,也不能體諒他們的父母。

當他們的父母老了,需要照顧的時候,他們就不能孝順父母,事實上,這也與父母的教育有直接關係。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一對母子去快餐店吃早餐,母親先安排兒子坐在座位上獨自吃早餐,她在孩子們面前放了饅頭和粥。

沒想到,孩子和媽媽說他想吃蔬菜,媽媽立刻站起來去拿蔬菜,這時,孩子看著桌上的早餐,她拿起饅頭自己啃了起來,最令人憤慨的是,孩子每吃一口饅頭,媽媽就把蔬菜放在孩子的嘴邊。

孩子對媽媽說:我不想再吃蔬菜了。這看起來一點也不好吃。

媽媽只能無奈地搖頭,過了一會兒,孩子顯然飽了,媽媽對孩子說,你飽了嗎?如果你飽了,媽媽就吃剩下的。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孩子說:我不吃了。

這時,媽媽拿起筷子撿起飯碗,但沒想到孩子馬上攔住媽媽,惡霸般的搶走了飯碗,他對媽媽說:我還沒飽呢。

這位媽媽只能放下食物,看著孩子一邊玩耍一邊吃東西。

當孩子快吃完飯的時候,媽媽也不願把剩飯扔掉,儘快的吃完所有的剩飯。

付了錢,很快就帶著孩子離開了,而其中的一位服務員表示,這樣的母親像乞丐一樣吃剩的東西,等她老了以後,就等著送養老院吧!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在生活中,這種情況可能並不罕見,很多父母為孩子提供最好的食物,孩子想買玩具,無論多貴,父母都願意給孩子買。

但結果往往是孩子不孝順,他們會向父母提出更大的要求。

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是孩子生下來就不明白,而是父母的教育有偏差,讓我們來談談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子女。

1、小事無關緊要

孩子們必須有自己的空閒時間,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是他的自由,沒有自由的孩子長大缺乏意見,獨立性差。

在給我們孩子一定程度自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是孩子們必須學會服從那些重要的事情。

例如,上學的問題,這是原則性問題,不管孩子怎麼懇求,都必須遵守這條規則,如果他逃學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2、獎懲相結合

只有獎勵不處罰兒童,兒童不知道什麼叫規則,長大後沒有法律意識,容易導致犯罪。

如果只懲罰孩子而不獎勵孩子,孩子就會缺乏動力,長大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失去生命的意義,他們常常會問自己生活的意義。

獎懲結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獎懲結合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獎懲的時效性,因為懲罰不能使不良行為消失,只能暫時抑制不良行為。

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應該是及時的,如果不是及時的話,方法是無效的。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3、體罰和批評應該衡量

對兒童的體罰是否正確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我個人的觀點是,對兒童的體罰取決於兒童的年齡,對4歲或5歲以下的兒童來說,體罰是必要的,因為關鍵的教育是無效的,他們甚至無法充分了解他們的父母。

當孩子長大後,體罰就無效了,這需要父母的理性,這時候體罰只能提高他們的暴力意識。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4、把握遊戲期和學習期的界限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他們可以被稱為學齡前兒童,而學齡前兒童主要是嬉戲玩鬧的。

即使你在這個時候給孩子報名了很多課程,上課的主要形式還是玩。

因此,讓你的孩子在這件事上學到很多知識是不現實的,也是無用的。

小學畢業後,孩子們的興趣會逐漸改變,那些學齡前遊戲不再能吸引他們,對學習也會逐漸產生興趣。

因此,你必須區分孩子的不同年齡,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情。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5、智商等於情商

智商和成就之間的關係是零,也就是說,它們之間沒有關係。

智商高的孩子不一定能獲得高水平的成就。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希望父母不要太重視自己孩子的智商,這不是那麼重要的。

有時候,情商可能比智商更重要,對於一個情商高但智商很低的人來說,如果他提高了智商,他就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對於一個智商高但情商很低的人來說,提高情商可以幫助他成功。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因此,在情商和智商之間取得平衡似乎比只強調一項更為重要。

身為寶媽的我認為,孝順和對子女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教育他們的方式。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能掌握上述原則,那麼我相信孩子將來會很有前途,他們也將能夠孝順父母。

媽媽帶兒子吃完早餐後,服務員卻說:老了等著被送養老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