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浣溪沙·渔父》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宋代苏轼《浣溪沙·渔父》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渔父注释:

西塞山边白鹭(lù)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自庇一身青箬(ruò)笠,相随到处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庇:遮盖。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菩萨蛮·回文夏闺怨、石钟山记、浣溪沙·端午、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行香子·述怀、满庭芳·蜗角虚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前赤壁赋、念奴娇·中秋、东坡、黠鼠赋、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南乡子·送述古、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南歌子、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行香子·秋与、临江仙·送钱穆父、海棠、后赤壁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