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时期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也让泸定桥声名鹊起,成为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泸定桥也叫大渡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准噶尔部落首领噶尔丹在西部地区挑起叛乱,准噶尔的势力曾经一度到达过西藏地区。


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从四川入藏的道路非常难走,川藏两地的普通百姓只能依靠着渡船运输货物。

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下定决定要修建一条能够连通川藏两地的桥梁。


在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下令在大渡河修建一条大桥,以改善川藏地区交通困难的问题。


康熙皇帝修桥的命令下达后,负责修建大桥的官员来到大渡河考察情况,当他们看到湍流不止的大渡河的时候,纷纷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因为大渡河的宽度超过两百米,古代的建筑水平有限,根本无法在大渡河上修建传统的石拱桥。

然而康熙皇帝已经下了命令,官员们肯定也不敢怠慢,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大渡河上修建一条铁索桥。在定下初步计划后,修桥人员测量了大渡河的宽度,确定了使用13根铁链作为桥体的主要结构。由于泸定县附近没有铁矿,修桥人员只能从附近盛产铁矿的地区打造好铁链,再将铁链运送到大渡河边。

在铁链建造好之后,如何将铁链固定在桥的两边又成为了一个难题。泸定桥共使用十三根铁链,每根铁链的重量都不低于一吨。大渡河的宽度超过200米,用传统的方法根本无法将铁链送到河的对岸。修桥人员曾经想要用小船运送铁链,但是在运送的过程中,大渡河的水流过于湍急,修桥人员尝试了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在经过多次失败后,修桥人员想到了索渡的方法。竹索的长度足够长,韧性也比较好,能够用小舟运送到对岸。修桥人员先将竹索固定到河两岸,然后在竹索上面套上竹筒,将铁链绑在竹筒上面。当对岸的人拉动竹索的时候,竹筒就能够将铁索带到对岸。


在第一次尝试成功后,修桥人员用这种方法将十三根铁链全部传送过去,泸定桥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在铁链传送到对岸后,修桥人员又用铁水灌注了卧龙桩和地龙桩,泸定桥的铁链被稳稳地固定在地龙桩上。


在工程的最后,修桥人员在桥面上铺设了木板,难度巨大的泸定桥工程最终圆满完工。因为大渡河又被称为“沫水”,康熙皇帝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叛乱,为这座桥赐名“泸定桥”。<strong>(康熙皇帝误读为“泸水”,皇帝金口玉言,大臣们只能将错就错)

泸定桥的修建,对于增强川藏地区人民的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在泸定桥出现之前,川藏地区的物资交流只能依靠着渡船运送,泸定桥修建之后,川藏两地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两地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历史总探长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横贯两岸,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像这样一个铁索桥并非近现代的产物,它修建于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在当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基本全靠人力。那么,300多年前的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泸定桥呢?

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据史书记载,泸定桥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偏远的地方修建这个铁索桥,并非是什么民生建设,而是因为此处是进入西藏的要道,为了方便运兵,平定准噶尔之乱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横批为“一统河山”。

泸定桥的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多吨,在古代修建这样一个铁索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当地相传,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无法将13根铁链牵到对岸。于是乎,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江安装,但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他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据史料记载,上面关于大力士渡江安装铁链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历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们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的确是遇到了13根铁链牵链渡江的大难题。为此,能工巧匠们召开研讨会,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后,工匠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这座40多吨的铁索桥给修建完成了,堪称神速。



这座有300多岁高龄的铁索桥,有太多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当时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为了抢渡大渡河。红军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他们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对于我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从修建到现在已经使用了300多年,并且至今服务于当地的百姓,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桥梁质量,不像现在的一些刚修建成的大桥风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呀!


密探零零发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也叫大渡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一年后建成,即康熙四十五年四月(1706年)通行。这一年康熙52岁,它是连接汉、藏人民之间的纽带。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现在这里成了旅游观光景点,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

想必大家看过电影《飞夺泸定桥》吧?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大渡河惊涛骇浪的镜头让人震撼。

这座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构成,上面铺有木板。(如图)



是不是很有气派?泸定桥共有13根铁链,它的分配是这样的:桥面有9根,两边扶手各两根,扶手两根由短铁链连接。

从图上可以看到,每根铁链由近千个铁环相扣组成,据有关人员统计,13根铁链总共有12164个铁环。铁链总重量达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

假如现代建这样的桥问题不大,在科学不发达的清朝是如何建造这座桥的呢?

首先在清朝汉藏接壤的地方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当时泸定县就没有铁匠和冶铁的地方,建桥的人们只好到200里外铁矿藏量大的荥经县(今雅安境内)铸造铁锁。



等把铸造好的铁链运到建桥的地方后,如何把1.6吨一根的铁链架起来成了问题。如果只是把铁链牵到对岸我觉得不是问题,把铁链一头系在船尾不就拉过去了吗?关键是要架起来还要绷紧。

据说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只见他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

当然这只是传说。

实际情况是,建桥者先在两岸挖好地锚坑,坑4米长,深数丈,横、竖放铁柱,铁链的一端固定在铁柱上,然后用铁水浇铸。

如何把铁链另一端牵到对岸呢?

工匠们集思广益,最终想出了利用“索渡的原理”(如图)



说白了就是“溜索”的办法。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这样铁链就到了对岸,最后把铁链端固定在地锚上。

13根铁索架起来后,上面铺木板,泸定桥就此完工。(如图)




秉烛读春秋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该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

全桥一共由13根铁链组成,每根重达1.6吨,加上桥两头的“地龙桩”等铁件,一共有40多吨重!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建桥工人是如何把1.6吨重的铁链拉到对面,并且把铁链接直的呢?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泸定桥的历史。

关于泸定桥的神话传说

泸定县一直流传说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大渡河里有一种会吃人的怪鱼,这种怪鱼长着锋利的牙齿,只要是人或者动物掉到河里就会被它们吃得干干净净。当初建泸定桥就是为了镇住这种怪鱼,不让它们危害百姓。

民间的传说有趣,却不可信。大渡河确实有一种奇怪的鱼,当地人叫“石爬子”,可以吸附在石头表面,靠河底的腐食为生。这种鱼不会吃人,但如果有动物掉到河里腐烂后就会成为它们的食物。

那么泸定桥建造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泸定县县志记载,清朝时期,藏族和汉族贸易频繁,但由于大渡河的阻隔,导致交通非常不便利,于是康熙下旨要求建一座横跨大渡河的桥梁。

泸定桥建造的技术难题

如今我们走在泸定桥上,看到碗口粗的铁链会联想到,古人在接铁链的时候一定非常困难。确实如此,但泸定桥建造的难点不仅是拉直这1.6吨的铁链,最难的其实是两边的桥墩。

  • 我们先说铁链

一条铁链重太1.6吨,13条加起来有20吨重,当时确实难住了工匠们。他们先是尝试用羊皮船拖着铁链过河,结果失败了。大渡河水非常急,根本没办法拖动这么重的铁链。

后来有人想到一个办法,就是采用“溜索”的方法,先横着拉一条粗绳子,然后在绳子上套上十几个竹筒,再把铁链穿到竹筒里,这样拉动竹筒铁链就过去了。

我们再说桥墩

俗话说“四两拨千斤”,但这个前提是“拨”的人要有千斤。桥梁也是一样,铁链已经有20吨重了,两边的桥墩如果达不到这个重量,那整座桥就要跨了。

泸定桥两岸的地基比较特别,有一面是基岩,另一面则是松软的沙土沉积物。如果把几十吨的桥墩建在基岩上是没问题的,但要建在松软的那一面肯定会下陷。

建桥的工匠们面对这样的难题,选择了深挖建桥墩的办法。他们向下挖出深井,直到地基稳固后,再在井底用生铁浇铸出纵横的地龙桩,然后把铁链缠绕在地龙桩上用铁水浇铸在一起。这样铁链和地底下的地龙桩就连成一体,保证了整座桥的安全和稳固。

结束语

泸定桥建好后,为大渡河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拉近了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距离。现在我们的科技发达了,借助机械可以建造出比泸定桥规模更大的桥梁,但在三百年前的清朝,泸定桥凝聚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水煮汗青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着这么一座闻名全国的桥,这座桥非常特殊,主体是由13根铁索构建而成,铁索中的铁环重达40多吨、全桥长达100多米。

在那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大渡河上,这座桥坚守了200多年的时间,在这200多年的时间中,它一直横亘在大渡河的河流两岸,默默地为河流两岸的川区、藏区人民提供了许多的出行便利。


这座桥就是改变了我们现如今历史的泸定桥。

建造泸定桥的原因

在泸定桥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小小的木船往来于大渡河两岸之间。

如果是平时河流平缓的时候还好,人们出行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河水暴涨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人敢乘坐那些小木船往来于湍急的大渡河两岸的。

在这个时候,要是河流两岸有人想要运送什么保质期不长的货物,那么他们绝对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毕竟等到水流平缓的时候,他们的货物早就已经变质得不成样子了。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为了解决这大渡河两岸的交通问题,泸定桥就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当时在经过康熙皇帝的同意之后,四川当地的官府着手筹备起了造桥事宜。

造桥的方法

按照那个时候的造桥技术,人们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宽广的大渡河间造一座砖石桥的,于是为了顺利完成造桥任务,充满着智慧的古人们就想出了用铁索造桥的方法。

想法产生出来后,下一步就是造桥工程的开启。

为了造这座桥,官府调集了40多吨的铁料以及众多匠人来到河流一侧,就地铸造起了制作铁锁的铁环。

那时候,因为造桥事关重大、容不得出半点错误,所以在匠人们铸造每一枚铁环的时候,他们都必须在铁环上留下自己的标记,这样如果将来哪一天出了什么差错,也能找得到人负责。

在铁索制造完成之后,造桥工程又进入了下一步。

在这下一步里,人们需要把位于河流一端的铁索拉到另一端,以此连接河流两端。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用船只运输的话,因为这些铁索太过于沉重,那时候的小木船是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把这些铁索拉到河流对岸的。

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古人们再度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接下来,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他们需要先准备一些粗大的绳索,将这些绳索的一端固定在河流的一端,绳索的另一端放在船上用船给运输到河流的另一端,打算先用绳索连接好河流两岸,再用这些绳索把沉重的铁索拉到河流的另一端。


为了能在拉铁索的时候固定好铁索,他们又找来了一些非常粗壮的竹子掏空制作成竹筒,用这些竹筒穿在绳索上,然后再用铁索固定在绳索和竹筒之间。

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对面的人就可以用轮盘拉动另一端的绳索把铁索拉到对岸了。

过大渡河并不只有泸定桥途径

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过大渡河只能走泸定桥,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果无法通过泸定桥的话,那么是可以选择从一些合适的渡场坐船抵达河流对岸的。

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就是打算乘坐船只带领军队渡过大渡河的。

原本,走泸定桥比较保险、省力一些,但是由于当时他们的军队和泸定桥之间还隔着一条河流,所以他们放弃了泸定桥路线,直接就在大渡河旁制造起了木船。


只不过在他们建造好船只之后,大渡河恰巧河水暴涨、阻断了他们的去路,因此他们才经历到了被清军围剿的下场。

我军的情况和石达开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军度过大渡河的时候,他们和泸定桥之间并没有河流的阻隔,直接就能前往泸定桥方向、抵达对岸。

但是因为泸定桥的对岸有着军阀势力的把守,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军就派遣了一支部队提前坐船抵达河流对岸,让他们和河流这边的夺桥部队互相呼应,在两面夹击下,这才夺下了泸定桥、争得了一丝生机。


孤客生


八十四年前,泸定桥上爆发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红四军一昼夜奔袭二百四十华里到达泸定桥西岸,二十三名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成功。打破了蒋介石企图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愿望,泸定桥从此名扬天下。

泸定桥的简单介绍

泸定桥位于四川甘孜泸定县泸桥镇,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距今三百一十四年。泸定桥全长一百零三米,宽三米,由十三根铁链组成,其中两侧各有两根,桥面有九根。每根铁链平均由九百三十个铁环相扣而成。

全桥铁件总重40余吨,其中铁链重21吨,平均每根重1.6吨,铁环共有12164个,平均每个铁环重1.72千克。两段桥台上的一根横向卧龙桩和七根纵向地龙桩总重20余吨。泸定桥是康熙为加强藏汉交流和运兵而建。

泸定桥是悬挂式铁索桥,桥身两端是用于固定铁桩的桥台,铁链就固定在桥台落井的铁桩上。大渡河地处偏远山区,终年水流湍急,三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让大渡河天堑变通途的?铁索又是如何过河与固定的?

泸定桥铁链的运送

在泸定桥修建之前,大渡河两岸的人们只能通过木船或滑索渡河。泸定桥修建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铁链的铸造、运输和固定,当时官府征集了附近大量的能工巧匠前来建言献策,共同商讨铁桥的修建方案。

大家初步决定将铁索的铸造放在铁矿石丰富的雅安荥经县,待铁链铸造完成后,用羊皮筏子或木船运送到对岸,最后再在两岸分别固定。铁索的铸造非常讲究,采用更为安全可靠的箱模浇筑铁水的方法。

首先做好箱模,浇筑好一环,然后将第一环置于沙模之中,使用模棍连通第一环,取出模棍,最后再浇铸第二环,这样不断反复,整条铁链便可做好。这样浇筑出铁环每个都是完整的个体,既安全又可靠。

而后人们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采用木船运送等方式将铁链送到对岸。但这样想法很快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单条铁链重达三千多斤,想靠木船来穿过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显然是不可能的完成的事情。

又有人提出在铁链上每隔一段捆绑一个空心竹筒或皮筏子,再由船工将数百米长的绳子送到对岸,绳子另一端系在铁链之上,对岸人利用竹筒浮力将铁链拉至对岸。但此方案很快被否定,原因汹涌的江面无法操作。

最后人们想到了滑索原理,即在水面上拉三根竹索,一根粗两根细。其中粗的竹索上套有事先准备好的大竹筒,竹筒的间距不能太大,然后将铁链捆绑在竹筒上,对岸用绞盘拉动细的牵引索将铁链运到对岸。

最后再由起始岸边从细竹索上溜过去一个人,将竹筒上捆绑铁链的绳子割断,此人完成后再被拉回去。如此反复,即可完成铁链的运送。竹筒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滑轮,粗索上涂有大量油脂,用来减小摩擦力。

粗索的承重一定要远大于单根铁链的重量,细索是一根用来溜人,一根用作牵引。牵引所的长度必须是粗索长度的两倍,既能牵引过去,又能拉回来。两岸都设有绞盘以增加拉力,这种方法与现在的索道一样,只不过是机械力取代了人力。

泸定桥铁链的固定

十三根铁链成功送到对岸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固定了。泸定桥两岸修有高度不一的石质桥头,外形类似于碉堡。然后在两端桥头之内挖深井,井底有生铁浇铸的横向卧龙桩一根,纵向地龙桩七根,用以固定铁链。

首先将西岸的铁索的一端固定与桥头深井的卧龙桩上,另一端缠绕在东岸两个直径约为五米的大木椽上。木椽上挖了许多交叉的空洞,将木棍插入洞中用力扳,木椽跟着滚动使铁链慢慢拉紧。

一段拉紧后,就用插销插在重叠的铁环中,铁销插不进时,就改用铁条插入隙缝,直到拉紧为止。每条铁链的固定大约需要八十个劳工,最后将铁索锚套在桥台落井中的地龙桩上。固定工作就算完成。

泸定桥的维护与维修

据史料记载,泸定桥铁链曾断裂过数次,一次发生在道光年间,“铁索九条忽断,溺毙多人。”清朝对泸定桥的维护规定是,三或五年必须要大修一次,而每年要进行维护一次。大修时要将铁链拆卸到东岸,对有裂缝损伤的铁环进行更换。

铁环的铸造直接关系到泸定桥的维护频次及安全,当时铁环铸造的技术总负责是来自陕西汉中的马之常师傅,监工则是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当时对铁环的监制非常严格,每环必须打上铁工记号,以备追究事后责任。

这些铁环均是由生铁铸造而成,极易氧化生锈。因此对泸定桥的维修,历来按古训采取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办法。铁环的检查是由最有经验的老铁工用小锤敲打,发现有问题作记号后,由专人更换。目前原装的铁环已全部更换完毕。

泸定桥横跨在大渡河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有过无数次的修补,但还是能在天堑上屹立不倒。我们不得不赞叹和钦佩古代劳动人民拥有的非凡智慧。


野史也是史


泸定桥,又名铁锁桥,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面。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长有103米,宽有3米,13根铁链固定,共12164个铁环,重有40余吨。它是古代桥梁建筑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十分的险峻。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石达开带领3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苦苦支撑了一月有余却始终没能渡河,最后遭遇清军的残杀,全军覆没。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被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因此不得不强渡大渡河,这便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大渡河上的这座铁索泸定桥修建于康熙晚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全部采用铁链加铁锁环环相扣而成。在当时便是中国最大的铁索桥。因此泸定桥修成之日。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可见泸定桥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当时负责修建这座铁索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

当时康熙皇帝刚刚平定了西南的叛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深深的感觉到了蜀中地区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便萌生了修建一座桥梁,打通当地的地理隔阂,连接两岸的百姓。促进当地与其他地区文化经济的交流。四川提督岳升龙便召集能工巧匠,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修建了这座铁索桥。

当时为了将铁锁一环一环相扣。并且飞架两岸。当时的工匠们采用绳索先连接两岸,然后在绳索上套上许多短的竹筒。将做好的铁环一节一节的穿进竹筒之中,循循前进。直至将整个铁链连接到对岸。然后在对岸修建了一座桥墩,将铁链穿过桥墩之后,用驴推磨的原理方式拉紧铁索,一环一环扣紧。直到整个铁链中部下垂的弧度满足铺设桥板和通行的要求。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每个工匠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个铁环上。这便促使每一个工匠在制作和安装铁环是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否则等待他的便是性命之忧和牢狱之灾。就这样13根铁链才一一固定在了险峻的大渡河两岸。然后便是在铁链之间铺设横链。因此这才构成了一座铁索桥。在这样严格的监督下,这座铁桥用了300多年依旧崭新如初。




原谅帽世界地区总裁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当年康熙皇帝为了促进汉藏交流,进而促进国家统一稳定而下令修建此桥。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固定而成,其中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这13根铁链共由12164个铁环相扣而成,总重量达到21吨,而算上泸定桥其余铁件,那么该桥总重可达40余吨,所以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此如此粗重的铁索(平均一根铁链重1.6吨)在当年是如何被架设起来的。

可能很多人觉得用渡船将铁索拉到对岸不就解决了吗?然而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古人其实也不傻,当年铁索被运到河边后,就曾尝试过用渡船将铁索的一端牵引到河对岸,但先后尝试了几次都不成功,因为铁索太重了,渡船几次还没到达对岸就被掀翻了,所以这种办法行不通。

后来有一位僧人提出了利用“索渡”原理将铁索送到对岸,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下办法:

首先是用一根粗绳连接两岸,其次再将带有长绳的短竹筒套在粗绳上,然后将铁索依次送入短竹筒内并,以上工作做完后,那么河对面的人便开始拉动长绳使铁索沿着粗绳滑到对岸。

虽然铁索被拉到了对岸,但如何将铁索拉紧固定住成了下一个要解决的难题,用以固定住铁索的工具是2个直径5-6米的木辊,这两个木辊表面上有很多孔,人们就把木棒插入这些孔中然后转动木辊,当人们将铁索的这一端绕在木辊上几圈后便可以开始扳动木棒使木辊滚动了。


随着木辊的滚动,铁索就一点一点被拉紧了,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个工作是需要消耗很大劳动力的,而且具体过程也并非我所说的这么简单,这里我也只讲个大概。

当铁索被拉紧后便可以将其固定住,然后就可以铺设桥面了。

不得不说,古代虽然没有如今那么发达的技术和设备,但古人却是充满智慧的。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当年的一篇课文《飞夺泸定桥》和毛主席的七律诗里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而认识泸定桥的吧,不管是课文还是诗句说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1935年5月29日,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勇夺泸定桥的光辉事迹,当年主攻泸定桥的是红一方面军红四团2连的包括连长在内的22名战士。


咸鱼闲聊


泸定桥是清朝康熙时期建造的,横跨大渡河的一条悬挂式铁锁桥,长103米,共用铁40吨,建造虽有它的独特之处,但不要奇怪这么重的铁桥是怎么修建的,因为1000年前的唐朝,我们的祖先已修建了体量更大的,横跨黄河的蒲津桥,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黄河铁牛,仅一只铁牛就超过了40吨,整座桥共用铁800吨,所以泸定桥对比蒲津桥,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且泸定桥的修建只用1年时间就完成,在当时来说,没有技术难题,完工很快。

泸定桥,1705年建造,为我国历史古桥。

自古以来,藏区跟我们经济交流,以前是由四川上陕西,绕甘肃再进藏,这个路途遥远,后来开发了从四川雅安直取藏区的路线,走这条捷径必须过流水湍急的大渡河,当年过大渡河的渡口就设在泸定县,可是大渡河经常泛滥,商旅们渡江缓慢,还不能携带大件,经常造成翻船事故,如遇到雨水天,只能用溜索,严重阻碍了茶马古道贸易活动。

泸定桥为康熙御笔所题。

特别是公元1700年,发生了一起军事暴乱,促使了清廷改变交通要道的决心,这年在大渡河西岸驻守打箭炉的地方武装,依托险要地势,劫掠过往商客货物,公然与清廷对抗,四川提督唐希顺马上率军平叛,暴乱虽然平息了,为了以防外一,清廷在打箭炉增兵3000人,这么多人的兵械、粮饷运输就造成了很大困难,当时的四川巡抚能泰在考察了大渡河沿岸情况后,于1704年请奏康熙皇帝“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这个计划很快得到康熙批准,1705年9月动工,1706年5月竣工,康熙很高兴,亲自题名“泸定桥”。

图为泸定桥定桩结构。

泸定桥共13根铁索,9根是底链,4根是扶手,上面铺木板,桥两端有巨石修的基台,铁索的地龙桩就埋在基台下,地龙桩造的比较考究,由铁栓、卧龙桩、罗锅绊组成,再埋入落井下,巧妙的利用基台的自重来分担铁索的巨大压力,基台上修有桥亭,保护铁链不受雨水侵蚀,当年的泸定不产铁,交通极为不便,可以想像铁链运来的艰难,安装的步骤是,先装好一边的地桩,再用巨绳溜索把铁链一根根绷在河上,用铁钎楔于桩内。

图为泸定桥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

此后泸定桥成了川藏交通要衢,并设有军事驿站,乾隆时准噶尔侵入藏区,清军兵分两路,一路青海、一路过泸定桥驱除了噶尔丹,此后的抵抗廓尔喀、大小金川等军事行动,泸定桥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两边的商业贸易更是达到空前,雍正就在泸定桥专门设置巡检一职,因为这座桥形成了一座新兴的城市,到了1913年正式取名“泸定县”,革命时期我军也在此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飞夺泸定桥”。


图文绘历史


对泸定桥的认识,最早来自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长征》,大渡桥横铁索寒,至于连接两岸的铁锁链是怎么拉上的还真没想过。


今天看到题主的问题,想了想,突然想到一种小动物——蜘蛛。十几年前看过一本科普读物,少儿版的,其中有一篇介绍蜘蛛结网的方法。

大家也都见过,蜘蛛可以在相隔一段距离的树或房屋之间结网,那么,第一根蛛丝是如何拉上的呢?书中描述,蜘蛛先吐出一段蛛丝并固定在一边的树或房屋上,然后一边吐丝一边顺着蛛丝下降。达到地面以后,将尾部翘起,并一边吐丝一边向对面的树或房屋爬行,到树下或墙角再沿着树或墙向上爬。到适当位置后将蛛丝拉紧固定,第一根蛛丝就拉好啦。


当时读完,实在惊叹这种小动物的生存能力。今天转述于此,就想修建泸定桥的地方虽然两岸山石陡峭,中间水流湍急,困难确实不小。但在两岸拉上铁锁链,对当时的能工巧匠而言,其难度不会比蜘蛛在两树之间拉第一根蛛丝难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