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滄源佤族歌舞藝術有哪些種類?

(一)音樂

佤族原始藝術中的詩歌、音樂、舞蹈是合為一體的。這大概是所有原始樂舞的共同特點。《禮記》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這種被藝術史家稱為“三一致”的藝術現象,是原始社會群體生產勞動的產物。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協調動作,提高勞動效率,減輕疲勞,往往喜歡哼著統一的調子,做著統一的動作,協調一致,完成一次笨重的勞動任務,如“拉木鼓”就是這種生動的音樂歌舞表演。普列哈諾夫在《藝術論》中說:“在原始種族中,各種各樣的勞動,有他各種各樣的歌”這句話,正好說出了佤族民間歌謠的實際。在仰山,下種《下種歌》;狩獵有《狩獵歌》,就連獵人頭祭木鼓或人死之後,都有《獵人頭歌》和《悼念歌》。

歌謠和佤族人民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一首古老的佤族民謠裡,就流傳有這樣的詩句:

自從大地剛成團的時候,我們就這樣熱愛生命,自從大地有了牛的叫聲,歌聲就陪伴著我們;自從大地上有了奔跑的野鹿,歡跳就離不開阿佤人。

在生活裡,他們有一句“吃菜不能沒有鹽,生活不能沒有歌”的俗話,這說明歌謠對於佤族人民是何等重要。

佤族的歌謠,除了和樂、舞有著密切的關係外,更重要的是和語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們詩句短小精悍,語言樸實,常常用賦、比、興、誇張、擬人、反覆等手法,使詩意深刻動人。通常還要有嚴格的詩律,每首歌謠部必須按照佤族特有的詩律行句。如一股每句七個音節,上下旬要求對襯;前後韻律要有呼應;有的詩句還要求對仗,使歌謠具有美感和音樂感。一般歌曲的音區偏低,音域也比較窄,這是佤族人民長期邊勞動邊哼調子所形成的一種演唱習慣,特別是婦女,他們一邊薅草一邊哼調,嘴裡叼著煙鍋很少放聲高歌。

1、聲樂

這是佤族人民在播種、栽秧、薅秧、收割、狩獵和拉木鼓等勞動時演唱的歌曲。

勞動征服了自然,是求得生存的重要活動,他們一邊撒著穀子一邊唱道:

三月我們播下小米種,四月我們撒下旱谷種,小米種是小米雀帶來的,旱谷種是白鷳鳥帶來的,我們一代比一代種的多,是他們喂著我們長大。“葉來”、“葉戛”的谷種,撫育我們成長,我們辛勤軋勞動,要讓糧食堆成山。

(2)風習歌

這是一類傳統性民歌,多在祭祀活動和結婚時演唱。

(3)情歌

佤族情歌的種類很多,有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唱的;有中老年人在節日裡逗趣時唱的;也有村寨間比賽時唱的山歌(主要是情歌),這些情歌的內容大體相似,但曲調不同。

佤族男女青年,一般在婚前戀愛是自由的,他們往往通過“串姑娘”,情歌對唱,來表達相互愛慕之情,《郎是藤子妹是樹》:對門望見一堵巖,一棵藤子甩下來,郎是藤子妹是樹,藤子繞樹分不開。

(4)生活歌

這裡所說的生活歌,主要是指反映佤族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歌謠,有反映貧富分化的,有反映對戰爭和械鬥厭惡的。

如:

富人家的牛鈴叮噹響,我家的土鍋底子已刮爛。

富人家的鹽巴一砣砣,我家的臼窩用水涮。

(5)娛樂歌

娛樂歌,俗稱玩調,多為男女青年或成年婦女,晚上在一起玩耍時唱的歌曲,這是佤族歌曲中音調最多,內容最廣的一種。

(6)兒歌

佤族兒歌,易記易唱,活潑多樣,有的近乎於遊戲,富有生活知識和教;有意義,是佤族教育後代,傳授知識的好材料,如《無花果呀快快熟》:

無花果呀快快熟。滿樹掛著你的果。

狗要把你當骨頭,鷹要把你當小雞。

到寨頭坐著講,到寨尾唱著玩。

2、器樂

佤族器樂曲的名目不少,單以吹“稻穀杆”的曲調就有好多種,如《走路調》、《跳舞調》、《串寨子調》和《娃娃調》等。但從器樂曲的整體來看,一般可以分為“舞曲”和“歌調”兩種。舞曲是專為舞稻伴奏的曲調,通常伴奏者即領舞者。曲名隨舞蹈的名稱而定,歌調是內心情緒的表達,曲名隨情緒和環境而定,與一般器樂曲調的隨意性相比,傳統曲調相對穩定。

3、樂器

佤族的民間樂器種類繁多,形制古樸多樣,個性突出。絕大多數都是就地取材,樂器製作者往往就是演奏者,他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方法。

常見的樂器

拉絃樂有“獨絃琴”;

吹管樂有蘆笙、長短竹、葦、蕭笛、角笛、稻杆笛等。

打擊樂有木鼓、鋩、鑔、鈸、銅鼓、象腳鼓、蜂桶鼓、大鼓、竹琴等。

這些樂器中,有不少是從兄弟民族引進的,佤族特有樂器大概只有木鼓、長短竹、竹蕭笛、角笛、獨絃琴等。

(二)舞蹈

佤族民間舞蹈是佤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古樸粗擴、傾心激越、富有狂熱性。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它是佤族寨民參加面最廣,掌握最嫻熟的一種群眾性藝術,除生產勞動外,舞蹈又是原始民族傳授生產技能的一種手段,他們常常通過狩獵舞蹈,來傳授狩獵的本領,讚頌狩獵舞蹈,來讚頌狩獵英雄,通過播種舞,薅旱谷舞,傳授生產知識。

舞蹈往往又是他們情緒的流露。每當節日喜慶,宗教祭祀活動或婚喪嫁娶時他們通常是全寨出動歌舞,通宵達旦、吼聲震天,恨不得把大地頓通,充分表露自己粗獷的性格特徵和民族氣質。

佤族民間舞蹈,題材廣泛,種類特多,有原始宗教祭祖活動的舞蹈,如《木鼓舞》、《鏢牛舞》、《砍頭刀舞》、《打鋩舞》;有反映勞動生產的舞蹈,如《狩獵舞》、《播種舞》、《舂臼舞》、《燒火舞》;有傳統風俗性舞蹈,如《賀新房》、《竹杆舞》、《跳棺舞》、《過年舞》;有表現生活性舞蹈,如《甩髮舞》、《對腳舞》、《穿花舞》、《蒿子舞》、《斑鳩舞》等。這些舞蹈按其伴奏的樂器或使用的道具,又可分為“葫蘆笙舞”、“三絃舞”、“笛子舞”、“鼓舞”或“杆舞”、“刀舞”等。舞蹈套路很多,各地跳法不一,但舞蹈動作大同小異,手部動作少,腳部動作多,有走步、踏步、彈動步、單跺腳、雙跺腳、端腳、踢腳、吸腳、蹲跳、轉身以及各種動、植物的模仿動作。因舞蹈群體性強,仍一直保留著濃郁的圍獵求生,圍火取樂的原始特色,舞蹈隊形除少數娛樂性舞蹈,有站兩排相對而舞外,多數為手拉手,肩並肩,圍著篝火,沿逆時針方向舞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