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佤族歌舞艺术有哪些种类?

(一)音乐

佤族原始艺术中的诗歌、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的。这大概是所有原始乐舞的共同特点。《礼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种被艺术史家称为“三一致”的艺术现象,是原始社会群体生产劳动的产物。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协调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往往喜欢哼着统一的调子,做着统一的动作,协调一致,完成一次笨重的劳动任务,如“拉木鼓”就是这种生动的音乐歌舞表演。普列哈诺夫在《艺术论》中说:“在原始种族中,各种各样的劳动,有他各种各样的歌”这句话,正好说出了佤族民间歌谣的实际。在仰山,下种《下种歌》;狩猎有《狩猎歌》,就连猎人头祭木鼓或人死之后,都有《猎人头歌》和《悼念歌》。

歌谣和佤族人民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首古老的佤族民谣里,就流传有这样的诗句:

自从大地刚成团的时候,我们就这样热爱生命,自从大地有了牛的叫声,歌声就陪伴着我们;自从大地上有了奔跑的野鹿,欢跳就离不开阿佤人。

在生活里,他们有一句“吃菜不能没有盐,生活不能没有歌”的俗话,这说明歌谣对于佤族人民是何等重要。

佤族的歌谣,除了和乐、舞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和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诗句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常常用赋、比、兴、夸张、拟人、反复等手法,使诗意深刻动人。通常还要有严格的诗律,每首歌谣部必须按照佤族特有的诗律行句。如一股每句七个音节,上下旬要求对衬;前后韵律要有呼应;有的诗句还要求对仗,使歌谣具有美感和音乐感。一般歌曲的音区偏低,音域也比较窄,这是佤族人民长期边劳动边哼调子所形成的一种演唱习惯,特别是妇女,他们一边薅草一边哼调,嘴里叼着烟锅很少放声高歌。

1、声乐

这是佤族人民在播种、栽秧、薅秧、收割、狩猎和拉木鼓等劳动时演唱的歌曲。

劳动征服了自然,是求得生存的重要活动,他们一边撒着谷子一边唱道:

三月我们播下小米种,四月我们撒下旱谷种,小米种是小米雀带来的,旱谷种是白鹇鸟带来的,我们一代比一代种的多,是他们喂着我们长大。“叶来”、“叶戛”的谷种,抚育我们成长,我们辛勤轧劳动,要让粮食堆成山。

(2)风习歌

这是一类传统性民歌,多在祭祀活动和结婚时演唱。

(3)情歌

佤族情歌的种类很多,有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唱的;有中老年人在节日里逗趣时唱的;也有村寨间比赛时唱的山歌(主要是情歌),这些情歌的内容大体相似,但曲调不同。

佤族男女青年,一般在婚前恋爱是自由的,他们往往通过“串姑娘”,情歌对唱,来表达相互爱慕之情,《郎是藤子妹是树》:对门望见一堵岩,一棵藤子甩下来,郎是藤子妹是树,藤子绕树分不开。

(4)生活歌

这里所说的生活歌,主要是指反映佤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歌谣,有反映贫富分化的,有反映对战争和械斗厌恶的。

如:

富人家的牛铃叮当响,我家的土锅底子已刮烂。

富人家的盐巴一砣砣,我家的臼窝用水涮。

(5)娱乐歌

娱乐歌,俗称玩调,多为男女青年或成年妇女,晚上在一起玩耍时唱的歌曲,这是佤族歌曲中音调最多,内容最广的一种。

(6)儿歌

佤族儿歌,易记易唱,活泼多样,有的近乎于游戏,富有生活知识和教;有意义,是佤族教育后代,传授知识的好材料,如《无花果呀快快熟》:

无花果呀快快熟。满树挂着你的果。

狗要把你当骨头,鹰要把你当小鸡。

到寨头坐着讲,到寨尾唱着玩。

2、器乐

佤族器乐曲的名目不少,单以吹“稻谷杆”的曲调就有好多种,如《走路调》、《跳舞调》、《串寨子调》和《娃娃调》等。但从器乐曲的整体来看,一般可以分为“舞曲”和“歌调”两种。舞曲是专为舞稻伴奏的曲调,通常伴奏者即领舞者。曲名随舞蹈的名称而定,歌调是内心情绪的表达,曲名随情绪和环境而定,与一般器乐曲调的随意性相比,传统曲调相对稳定。

3、乐器

佤族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形制古朴多样,个性突出。绝大多数都是就地取材,乐器制作者往往就是演奏者,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方法。

常见的乐器

拉弦乐有“独弦琴”;

吹管乐有芦笙、长短竹、苇、萧笛、角笛、稻杆笛等。

打击乐有木鼓、铓、镲、钹、铜鼓、象脚鼓、蜂桶鼓、大鼓、竹琴等。

这些乐器中,有不少是从兄弟民族引进的,佤族特有乐器大概只有木鼓、长短竹、竹萧笛、角笛、独弦琴等。

(二)舞蹈

佤族民间舞蹈是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古朴粗扩、倾心激越、富有狂热性。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它是佤族寨民参加面最广,掌握最娴熟的一种群众性艺术,除生产劳动外,舞蹈又是原始民族传授生产技能的一种手段,他们常常通过狩猎舞蹈,来传授狩猎的本领,赞颂狩猎舞蹈,来赞颂狩猎英雄,通过播种舞,薅旱谷舞,传授生产知识。

舞蹈往往又是他们情绪的流露。每当节日喜庆,宗教祭祀活动或婚丧嫁娶时他们通常是全寨出动歌舞,通宵达旦、吼声震天,恨不得把大地顿通,充分表露自己粗犷的性格特征和民族气质。

佤族民间舞蹈,题材广泛,种类特多,有原始宗教祭祖活动的舞蹈,如《木鼓舞》、《镖牛舞》、《砍头刀舞》、《打铓舞》;有反映劳动生产的舞蹈,如《狩猎舞》、《播种舞》、《舂臼舞》、《烧火舞》;有传统风俗性舞蹈,如《贺新房》、《竹杆舞》、《跳棺舞》、《过年舞》;有表现生活性舞蹈,如《甩发舞》、《对脚舞》、《穿花舞》、《蒿子舞》、《斑鸠舞》等。这些舞蹈按其伴奏的乐器或使用的道具,又可分为“葫芦笙舞”、“三弦舞”、“笛子舞”、“鼓舞”或“杆舞”、“刀舞”等。舞蹈套路很多,各地跳法不一,但舞蹈动作大同小异,手部动作少,脚部动作多,有走步、踏步、弹动步、单跺脚、双跺脚、端脚、踢脚、吸脚、蹲跳、转身以及各种动、植物的模仿动作。因舞蹈群体性强,仍一直保留着浓郁的围猎求生,围火取乐的原始特色,舞蹈队形除少数娱乐性舞蹈,有站两排相对而舞外,多数为手拉手,肩并肩,围着篝火,沿逆时针方向舞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