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河南汝州  陳向敏《感謝有您,風穴寺!》

身為高中語文老師,幾十年來,做過的高考真題數不勝數,但唯獨對2003年全國卷的詩歌《過香積寺》印象最深,因為唐代大詩人王維拜訪的“香積寺”正是我汝州家鄉的寺廟“風穴寺”啊!

王維在《過香積寺》中寫道:“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原來,詩人去拜訪香積寺,不知道香積寺在什麼地方,攀登好幾里路誤入雲擁峰繞之處。那裡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疑惑間,聽到深山裡不知何處傳來古寺鐘聲,聽到山中泉水撞擊危石發出幽咽之聲,感受到松林裡日光照射的陣陣寒冷。黃昏時來到空潭隱蔽之地,安然地修禪抑制心中毒龍。詩人雖然沒有直接寫香積寺,但云峰、古木、鐘聲、泉石、日色、青松……,已令人心馳神往了,香積寺就像一位披著彩紗的婀娜多姿的美女,多少人想馬上一睹她的芳容!

很榮幸,風穴寺離我居住的汝州城大約九公里,我年輕時就多次拜訪她;如今我所在的高中與之比鄰,我站在教學樓上就能望見她的亭子,我似乎一呼吸就能聞到她的香氣,一伸手就能觸到她的裙裾,一抬腿就能投入她的懷裡。我閒暇時常常去擁抱她,讚歎她的歷史之久,瞻仰她的建築之美,領略它的景色之秀,感悟她的文化之厚,學習她的無慾無求!

風穴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西元190年),距今有18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與少林寺、相國寺、白馬寺並稱中原四大名寺。因滿山野花,芳香郁積,故又名香積寺;因寺北山峰林立,崢嶸奇秀,故又名"千峰寺";因山上白雲繚繞,故又名“白雲禪寺”;因重建寺院正要破土動工時,一陣狂風將磚石木料刮到現在的寺址,故名"風穴寺"。風穴寺是天台、臨濟兩宗祖庭。

風穴寺的建築美輪美奐。文物薈萃,舉目皆寶,被譽為“地面古建博物館”,保存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文物和建築。樓臺殿閣依山而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樓臺巍峨,殿堂古樸,寶塔高聳,碑碣林立,具有江南園林風格。有珍珠簾、大慈泉、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玩月臺、昇仙橋、懸鐘閣等八大景;有小龍門、石龍頭、活鳳尾、東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冬暖、夏涼的三十六福地。其中唐代的七祖塔、宋代的懸鐘閣和金代的中佛殿,是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建築,被稱為國寶——唐開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為全國現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懸鐘閣內懸掛一口宋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鍾”;中佛殿為金代建築,為單簷歇山式,樑架結構科學嚴謹。此外,漣漪亭是河南僅有的明代雙層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我國第三大塔林。寺內現存有明代漢白玉石佛和緬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間石佛30餘尊、木雕佛像7尊。寺內碑碣林立,或記事、或題詠,楷、草、隸、篆風格迥異,存有唐代的尼陀羅咒、宋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等。

風穴寺自然景色秀美。一是風穴寺位置之幽——深山藏古寺,曲徑通幽處。進入風穴山口,兩山夾道,松蒼柏翠,山巒起伏,流水潺潺,使您彷彿置身“桃花源”中。二是風穴寺位置之奇——九龍朝風穴,蓮臺建古剎。寺北山峰林立朝向風穴寺,所以有“九龍口“之稱。環視寺院周圍,自然形成的溝壑像盛開的蓮花瓣,整個寺院正建於蓮臺之中。三是風穴寺及周圍植被之多——喬木有松樹、柏樹、柿樹、桃樹、梨樹、杏樹、楊樹、槐樹、榆樹、枸樹、楓樹、菩提樹等,灌木有女貞、冬青、火棘、紫荊等。這裡,樹木爭綠鬥翠,鬱鬱蔥蔥;這裡,百花爭奇鬥豔,奼紫嫣紅——春有桃李牡丹開,夏有荷花石榴紅,秋有金菊鬧西風,冬有梅花傲寒冰。這裡,四季掛果,果實飄香——春有榆錢枸棒槌,夏有桃紅杏兒黃,秋有蘋果鴨梨壯,冬有柿子枝頭亮!

風穴寺文化底蘊厚重。一是佛教文化源遠傳承,初為天台,後為臨濟,遠近聞名。唐開元年間,有貞禪師在此修習弘揚天台止觀法門,圓寂後被唐玄宗諡為七祖,他的千顆舍利子被供奉於七祖塔下。七祖塔像一枚勳章,經歷千年歲月磨蝕風雨洗禮,今天,依然閃閃發光。禪宗臨濟宗之三祖南院慧顒,四祖風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風穴寺廣弘佛法,普渡眾生。二是歷代文人甚至帝王爭相造訪,揮毫潑墨,或寺院題字,或石碑留文,或詩詞留香——寺內,有因乾隆吟詩“大珠小珠一線穿,織成珍珠倒捲簾”而得名的瀑布“珍珠簾”,有文人雅士留下的碑刻真跡;寺外,有唐代大詩人劉希夷的“夷園”,他生前與汝州相融,死後與風穴寺相依,日日夜夜,守護著這方佛教聖地,他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穿越千年,成了嘹亮悅耳的歷史回聲。唐代“詩佛”王維曾拜訪風穴寺,他的《過香積寺》竟出現在2003年的語文高考全國卷中,讓二十一世紀的億萬華夏兒女拂去歷史風塵,重新認識風穴寺這位和藹的歷史老人……

風穴寺無慾無求,淡泊名利。在如今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多少名山大剎高昂著票價,睥睨眾生,而風穴寺卻超凡脫俗,笑迎八方客,不收一文銅——春夏秋冬,風穴寺不收任何門票,人們憑身份證可以自由出入,老人可進寺祈福,年輕人可登山練體,兒童可在碧波中追蝦逐魚。中原四大名寺中,白馬寺因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第一座寺院而吸引僧眾,相國寺因位於歷史上的汴京城而香火鼎盛,少林寺因電影《少林寺》《少林俗家弟子》而中外馳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少林寺》《少林俗家弟子》當年拍攝時曾在山清水秀的風穴寺取景,可以說,風穴寺用自己的無私自己的大愛成全了少林寺這位佛門弟兄。兄弟居高臺,自己隱山中,任月落日升,看秋月春風……

身為高中教師,為了學生的前程,常常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身心疲憊時,我就到風穴寺去,用翠色擦亮渾濁的眼睛,用花香激活麻木的神經,用鳥語喚醒枯寂的心靈,用佛經卸下包袱輕裝前行!

感謝有您,風穴寺!願您的鐘聲響徹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