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打保障

要从“吃”上解决战斗力问题

必须应对官兵舌尖上的挑战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利用班用野战给养器材单元制作热食

最大炊事技能是“开水泡面”


关于演训场上的饮食保障,官兵有话说。

——“训练较少,技能偏弱”。

不久前的一天,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对抗演练。临近中午,导调组临机“出情况”:“炊事车被炸,炊事员伤亡严重,失去保障能力。”面对突发情况,战斗班排战士因平时野战炊事技能练得不多,此时竟无人会挖散烟灶。

三营营长张国维自嘲地说:“如今,一些官兵最大的炊事技能是‘开水泡面’,对于野战条件下取水、识别野菜、做饭等技能知之甚少。”

——“手段单一,效率不高”。

一次演练中,某营担负左翼突击群进攻任务。中午,五连炊事班接到“生火造饭”的命令后立即展开作业。谁知,米刚下锅不到10分钟,就接到突如其来的“敌情”。炊事班不得不停止作业,消除车辙等痕迹,火速向第二阵地转移。

忙活一小时,饭菜终于做好了,正准备开饭,可“敌人”又调集兵力发动突袭,战士们不得不饥肠辘辘迎战。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野外就餐

——“考虑不周,精细不够”。

某营参加渡海登岛训练,为确保官兵能吃上热食,炊事员精心制作辣子鸡丁、竹笋炒肉片、苦瓜炒鸡蛋等饭菜,官兵却都没啥食欲。原来,航渡期间舰船颠簸剧烈,加之活动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一些官兵经过海上连续航行,头晕目眩,根本吃不下。

“作战任务不同、环境不同,官兵身体所需热量不同,饮食保障方式也应有针对性……未来海上航渡,应考虑以‘流食保障’为主。”复盘检讨会上,该旅军需营房科长刘云鹏直言。

——“热量辐射,暴露目标”。

那次对抗演练,该旅炮兵营榴炮一连官兵将炮阵地精心伪装在山岳丛林间。不想,战斗还没打响就被“敌”炮火覆盖。

复盘发现,竟然是炊事车“惹的祸”——全钢结构的炊事车烧柴油燃料时,整个操作台温度升高。做完饭,炊事员收拾完炊具,就将四周篷布放下来,开进炮阵地附近的丛林间伪装隐蔽……结果,热量散不出去,被“敌”热感应侦察器逮个正着。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炊事车内制作面食



打仗也能点“战场外卖”

饮食保障,缘何频频遭遇困境?上至机关领导下至普通一兵,各自看法不一。

某连连长王崇霄:官兵炊事技能弱是最直接的原因。平时组织炊事训练,一般条件下练得多,实战条件下练得少;炊事员练得多,其他官兵练得少,这“两多两少”导致官兵炊事技能不过硬,上了战场自然“漏洞”百出。

手段单一,效率不高,是当前战场饮食保障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军饮食保障分工存在“前重后轻”的特点,这种传统饮食保障模式,让前方部队从原材料开始加工,耗费时间、精力和能源较多,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快打快撤”要求。

军需营房科科长刘云鹏:未来战场,环境更加复杂,斗争更加激烈,部队配置和饮食保障任务充满不确定性,部队可能长时间得不到热食供应。这就要求饮食保障必须根据敌情、地形、环境等情况,因地制宜灵活保障。

保障部部长解耿:战场饮食保障可以借鉴‘宅急送’的模式。采取“净菜加工、成品配送”的保障方式。即按照战场食谱把生鲜食品切好,成品、半成品组合到一块,模块化包装、配送式保障,最大限度减少一线炊事员携行负重和工作量。

同时,充分利用野战指挥信息系统,后方通过给养中心信息终端实时感知需求,将“战场快餐”迅速配送,提升机动作战快速保障能力。

战场饮食保障,“精细度不够”“热量不达标”等问题,也是官兵们关注的焦点。

营长张雷:在航渡阶段,官兵易发生晕船,此时就要想方设法维持充沛的体力,减少非战斗减员;而在抢滩登陆阶段,官兵体力消耗大,此时就要确保部队‘吃得上’,维持官兵充足体能……在扩大巩固登陆场阶段,部队经过连续作战,此时就要注重高热量饮食,帮助官兵迅速恢复体力,延长持续作战能力。

总之,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域、作战背景、气候条件下的营养需求,在部队机动、战斗打响、夺取阵地、兵力撤收等不同阶段,实施精细化保障。

讨论中,实战意识不强、缺乏敌情观念等问题也被一一揪了出来——

现代战争,敌方将广泛运用高新技术侦察手段,对战场热食保障的组织实施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现有热食保障设施,目标大、缺少有效伪装,极易遭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

官兵

未来饮食保障,必须具有良好的隐蔽性、防护性,饮食装备在运用迷彩伪装和自然伪装的基础上,还要注重高技术的应用,确保排烟少、辐射少、噪声小,提升生存防卫能力。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热食前送

学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技能

浙中腹地,深山密林,某营正在进行实战化训练。

针对作战任务、战斗行动、战区气候地形等不同情况进行饮食保障,该旅想了很多办法——

他们按照“以热食保障为主,结合军用食品保障;以炊事班制作为主,结合班、排自做;以制式饮食装备为主,结合就便器材;以高热能食品为主,讲究营养配餐”的原则,开展野战饮食保障研究和训练。

为提高官兵炊事技能,他们对训练进行改进——

由原来单一烹调技术训练,转变为野战生存保障训练;由原来单纯炊事员训练,转变为部队全员普训;由原来的“一日三餐式”的饮食保障训练模式,转变为军事训练全过程伴随式、大项任务牵引式饮食保障训练模式。

“吃法跟着战法变。”翻阅去年以来旅队的野外训练计划,在他们演练的10余种新型作战样式中,相应的饮食保障方式达20多种。

大规模机动,野战炊事车伴随保障;分队穿插,班用野战给养器材单元是主力;远程机动,地方餐饮配送;特种作战,工兵锹、子弹盒等传统野战生存炊具也派上用场……“不管何种保障模式,都做到展开快、制作快、分发就餐快。”该旅领导说。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连用给养单元野炊

官兵们还表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还学习了野外就地取食本领。”

在该旅编写的《山岳丛林常见可食用植物图谱》中显示:马兰头、野苋菜、荠菜等32种常见野菜都可适量食用——让官兵实地掌握这些“野味”的名称、形状和食用注意事项,是野战饮食训练的必训内容。

今天,走向精细化、快速化、实战化,是野战饮食保障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该旅军需科助理员吴先球介绍,他们针对不同的作战行动、官兵体力消耗情况进行精细配餐,保证官兵战时体能消耗补充;根据昼夜、季节、训练强度变化,制订多套“战场食谱”,实现灵活饮食供应。

战场上,饮食保障如何做到不暴露目标?

不久前,该旅组织官兵学习军事地形、水文气象、隐蔽伪装等与战场饮食保障密切相关的知识,掌握如何选择隐蔽地形构筑必要防御工事的技能,提高防卫能力。

在“食物前送”领域,他们严密组织编组,明确道路和标记规定,确定食物分发点的位置,以及与敌遭遇时的处置措施,确保整个过程安全。

打仗,吃饭是个“技术活”(附吃法)

用铁锹煎鸡蛋

野战小吃法

用木棍、多功能水壶制作热食

将3根大小相同的木棍,用铁丝绑住一端,形成一个三角支架;将多功能水壶用铁丝吊住,挂在棍顶端,再将食材和水放入其中,就地寻找一些木柴便可生火制作热食。

用芭蕉叶、黄泥制作热食

用和好的黄泥在地上摊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泥饼,用芭蕉叶铺于其上,将食物放入树叶上包好,再用泥饼裹起,放入火中烧……待泥饼烧干,摘除树叶便可食用。

用毛竹制作热食

精选大毛竹,以2至3节为一段,将毛竹的一端打通,加水冲洗。然后将米和水放入竹筒内,米约占竹筒的三分之二,再进行密封,放在火中烧40分钟即可食用。

用子弹盒、牙缸、饭盒制作热食

利用子弹盒、牙缸、饭盒制作热食方法基本相同,以子弹盒为例:首先用刀具或其他尖锐物品,除去子弹盒上面一层铁皮,并将子弹盒洗净;制作米饭时,将一定比例的水与大米放入,用不易燃的物品覆盖。再利用石头,垒成灶形将子弹盒放于石块上。也可将肉类,蔬菜等食品放入子弹盒,制作热食。

用铁丝制作热食

铁丝可用于烧烤鸡肉、鱼类等食物,将食物串于铁丝上,利用温火烧烤。烧烤时,应不断翻转铁丝,使食物均匀受热,待食物有油脂渗出并发出香味时,即可食用。

用小铁锹制作热食

先将工兵锹洗净放于火上烧热,再涂上适量的油,烧热后,放入搅拌好的鸡蛋,撒上少许盐,再翻面煎即可食用。

(石云辉、韩海建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