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礼泉烙面: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比方便面早了一千多年

听过烙饼,但你听过烙面吗?

在陕西省礼泉县,就有这样一种面,叫做礼泉烙面

陕西礼泉烙面: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比方便面早了一千多年

​礼泉烙面,据说起源于唐代唐太宗时期,也有说法称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这种吃法,但不论起源于何时,礼泉烙面都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

陕西省由于地处祖国西北,因而陕西人大都喜吃面食,几千年以来,人们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更加能够接受面食。

在早先的农耕时期,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靠土地生存。而一年又有四季,并不是说每时每刻都能够有新鲜的食材供人们充饥。特别是寒冬腊月,地里寸草不生,没有了食物来源,怎么办呢?

勤劳而又聪明的关中人民想到了办法,他们用面粉做成烙面,然后贮存起来,等到寒冬腊月,特别是过年期间进行享用,既填饱了肚子,又享受了美食。

陕西礼泉烙面: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比方便面早了一千多年

​礼泉烙面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有着调面、摊面、叠面、切面等几道工序。

首先是调面。由于制作烙面的时候一般量很大,通常都需要将一袋几十上百斤的面粉一次调好,于是这个工序大都是男人来做,毕竟力气大嘛。

调面的时候,将一大袋面粉直接倒进大瓷盆中,然后按照三碗面一碗水的比例慢慢倒水,再用两手不停地在大盆中揉搓,直至面和水调制均匀。调面的最后,要达到一把把面从盆里提起来,还不能断掉才行。

第二步就是摊面,也叫摊饼,实际上相当于摊煎饼。只不过,如果用我们平时在街头见到的煎饼摊子上那种摊煎饼的规模来比的话,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一般家庭中如果要做烙面的话,都会在调好面以后,让它停上一晚,以便面水彻底混合。

第二天摊面的时候,要用巨大的方形大铁板上来摊制。

陕西礼泉烙面: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比方便面早了一千多年

​没见过吧,跟煎饼摊比起来是不是完全碾压了?

摊面的时候,用大勺舀上面糊倒在铁板上,小火烧热铁板,然后均匀地将面糊铺开。面糊摊开以后,在锅底均匀烧火,直至完全烙熟即可。基本上,一袋五十斤地面粉可以烙制18张左右地面饼。

第三步是叠面,注意是叠面,不是咥面哦。

将摊好地大煎饼晾凉以后,叠成长方形,差不多半掌宽就行,这样地宽度比较适合常用地刀口。叠好面饼之后,将其用白布和塑料布包严实,锁住水分,然后压上一张大方桌在上面,方桌上在放大青石或半袋小麦压住,等到将面饼压实了,才好下刀切面。

第四步就是切面了,等到面饼被完全压实以后,取出一刀一刀切成细面,然后整齐码放在竹箩中就算好了。

现在的烙面,大多数工序都采用了先进的机器工艺,不论是调面、摊面还是切面,都可以做到,只是还是像我以前说过的一般,总感觉缺失了灵魂。

烙面做好之后,就可以贮藏起来,等到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做成各色烙面。礼泉县极其周遭县镇,至今还保留着过年亲朋互送烙面的习惯。

陕西礼泉烙面: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比方便面早了一千多年

​礼泉烙面的吃法比较多样,这点其实被方便面实行的非常到位,各种口味算是出了个遍。

因为是专门贮藏的方便食品,所以做起来也是极其方便,普通家常做法可以随意做点臊子汤煮来吃,或者稍稍再加工一下,做成凉拌烙面也是极好的。

不过,在礼泉县,特别是比较大的婚宴上,吃烙面可是有着讲究的。

一般都会熬上一锅臊子汤,然后碗中放上烙面,以够吃三四口为宜,浇汤之后上桌。客人在吃的时候,要在面条略微吸到汤汁时吃面,早了面没软,晚了面吸满汤汁又太过于软绵。三两口吃完面之后,不用喝汤,端起一旁的碗继续吃就行。

有一点,也许外地的游客无法接受,那就是,通常礼泉烙面在吃的时候,讲究只吃面不喝汤,那么汤去了哪里呢?会被倒入锅中继续熬煮。因此又有人戏称礼泉烙面位“涎水面”(即口水面)。

但其实不论它是什么样的吃法,老百姓喜爱接受即可,如有外地游客无法接受,那完全可以换个吃法,也未尝不可。

礼泉烙面虽说一直没能走的太远,又被称作陕西面食种类中的一个小分支,但它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做法、鲜香的美味一直屹立不倒,现如今更是有着崛起之势。虽说西安见的不太多,但咸阳等地已经是遍地开花了。

所以,想尝尝这道美味的朋友们,可以到咸阳品尝一番,如果行程允许,更是可以到礼泉走一遭,设身处地得体验一番礼泉烙面的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