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磷菌的除磷機理及影響因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汙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就是人為創造生物超量除磷過程,實現可控的除磷效果。整個過程必須通過創造厭氧與好氧交替環節利用聚磷菌的作用來實現生物除磷過程。

一、聚磷菌除磷機理

聚磷菌也叫做攝磷菌、除磷菌,是傳統活性汙泥工藝中一類特殊的細菌,在好氧狀態下能超量地將汙水中的磷吸入體內,使體內的含磷量超過一般細菌體內的含磷量的數倍,這類細菌被廣泛地用於生物除磷。

1)厭氧條件下釋磷

在沒有溶解氧或硝態氮存在的條件下,兼性細菌通過發酵作用將可溶性BOD5轉化為低分子揮發性有機酸VFA。聚磷菌吸收這些發酵產物或來自原汙水的VFA,並將其運送到細胞內,同化成胞內碳能源儲存物質PHB,所需的能力來源於聚磷的水解以及細胞內糖的酵解,並導致磷酸鹽的釋放。

聚磷菌的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

2)好氧條件下攝磷

好氧條件下,聚磷菌的活力得到恢復,並以聚磷的形式存儲超過生長所需的磷量,通過PHB的氧化代謝產生能量,用於磷的吸收和聚磷的合成,能量以聚磷酸高能鍵的形式捕集存儲,磷酸鹽從水中被去除。

3)富磷汙泥的排放

產生的富磷汙泥通過剩餘汙泥的形式排放,從而將磷去除。從能量角度來看,聚磷菌在無氧條件下釋放磷獲取能量以吸收廢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在好氧狀態下降解吸收溶解性有機物獲取能量以吸收磷。

除磷的關鍵是厭氧區的設置,聚磷菌能在短暫的厭氧條件下,由於非聚磷菌吸收低分子基質並快速同化和儲存這些發酵產物,即厭氧區為聚磷菌提供了競爭優勢。

這樣一來,能吸收大量磷的聚磷菌就能在處理系統中得到選擇性增殖,並可通過排除高含磷量的剩餘汙泥達到除磷的目的。這種選擇性增殖的另一好處是抑制了絲狀菌的增殖,避免了產生沉澱性能較差的汙泥的可能,因此厭氧/好氧生物除磷工藝一般不會出現汙泥膨脹。

二、聚磷菌代謝的影響因素

生物除磷中通過聚磷菌在厭氧狀態下釋放磷,在好氧狀態下過量地攝取磷。經過排放富磷剩餘汙泥而除磷,其影響聚磷菌代謝的影響因素包括:溫度、pH值、厭氧池DO、厭氧池硝態氮、泥齡、CP比、RBCOD含量、糖原、HRT等。

1、溫度

溫度對除磷效果的影響不如對生物脫氮過程的影響那麼明顯,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變化不是十分大時,生物除磷都能成功運行。試驗表明,生物除磷的溫度宜大於10℃,因為聚磷菌在低溫時生長速度會減慢。

2、pH值

在pH在6.5一8.0時,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保持穩定,當pH值低於6.5時,吸磷率急劇下降。當pH值突然降低,無論在好氧區還是厭氧區磷的濃度都急劇上升,pH降低的幅度越大釋放量越大,這說明pH降低引起的磷釋放不是聚磷菌本身對pH變化的生理生化反應,而是一種純化學的“酸溶”效應,而且pH下降引起的厭氧釋放量越大,則好氧吸磷能力越低,這說明pH下降引起的釋放是破壞性的,無效的。pH升高時則出現磷的輕微吸收。

3、溶解氧

每毫克分子氧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1.14mg,致使聚磷生物的生長受到抑制,難以達到預計的除磷效果。厭氧區要保持較低的溶解氧值以更利於厭氧菌的發酵產酸,進而使聚磷菌更好的釋磷,另外,較少的溶解氧更有利予減少易降解有機質的消耗,進而使聚磷菌合成更多的PHB。

而在好氧區需要較多的溶解氧,以更利於聚磷菌分解儲存的PHB類物質獲得能量來吸收汙水中的溶解性磷酸鹽合成細胞聚磷。厭氧區的DO控制在0.3mg/l以下,好氧區DO控制在2mg/l以上,方可確保厭氧釋磷好氧吸磷的順利進行。

4、厭氧池硝態氮

厭氧區硝態氮存在消耗有機基質而抑制PAO對磷的釋放,從而影響在好氧條件下聚磷菌對磷的吸收。另一方面,硝態氮的存在會被氣單胞菌屬利用作為電子受體進行反硝化,從而影響其以發酵中間產物作為電子受體進行發酵產酸,從而抑制PAO的釋磷和攝磷能力及PHB的合成能力。每毫克硝酸鹽氮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2.86mg,致使厭氧釋磷受到抑制,一般控制在1.5mg/l以下。

5、泥齡

由於生物除磷系統主要通過排出剩餘汙泥實現除磷,因此剩餘汙泥量的多少決定系統的除磷效果,而泥齡長短對剩餘汙泥的排放量和汙泥對磷的攝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汙泥齡越小,除磷效果越佳。這是因為降低汙泥齡,可增加剩餘汙泥的排放量及系統中的除磷量,從而削減二沉池出水中磷的含量。但對於同時除磷脫氮的生物處理工藝而言,為了滿足硝化和反硝化細菌的生長要求,汙泥齡往往控制得較大,這是除磷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的原因。一般以除磷為目的的生物處理系統的泥齡控制在3.5~7d。

6、COD/TP

汙水生物除磷工藝中,厭氧段有機基質的種類、含量及微生物所需營養物質與汙水中含磷的比值是影響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機物為基質時,磷的厭氧釋放和好氧攝取效果是不同的。分子量較小的易降解有機物(如揮發性脂肪酸類等)容易被聚磷菌利用,將其體內儲存的多聚磷酸鹽分解釋放出磷,誘導磷釋放的能力較強,而高分子難降解有機物誘導聚磷菌釋磷能力就較差。厭氧階段磷的釋放越充分,好氧階段磷的攝取量就越大。另外,聚磷菌在厭氧階段釋磷所產生的能量,主要用於其吸收低分子有機基質以作為厭氧條件下生存的基礎。因此,進水中是否含有足夠的有機質,是關係到聚磷菌能否在厭氧條件下順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進水中COD/TP要大於15,才能保證聚磷菌有足夠的基質,從而獲得理想的除磷效果。

7、RBCOD(易降解COD)

研究表明,當以乙酸、丙酸和甲酸等易降解碳源作為釋磷基質時,磷的釋放速率較大,其釋放速率與基質的濃度無關,僅與活性汙泥的濃度和微生物的組成有關,該類基質導致的磷的釋放可用零級反應方程式表示。而其他類有機物要被聚磷菌利用,必須轉化成此類小分子的易降解碳源,聚磷菌才能利用其代謝。

8、糖原

糖原是由多個葡萄糖組成的帶分枝的大分子多糖,是胞內糖的貯存形式。如上圖所示聚磷菌中糖原在好氧環境下形成,儲存能量在厭氧環境下代謝形成為PHAs的合成的原料NADH併為聚磷菌代謝提供能量。所以在延遲曝氣或者過氧化的情況下,除磷效果會很差,因為過量曝氣會在好氧環境下消耗一部分聚磷菌體內的糖原,導致厭氧時形成PHAs的原料NADH的不足。

9、 HRT

對於運行良好的城市汙水生物脫氮除磷系統來說,一般釋磷和吸磷分別需要1.5~2.5小時和2.0~3.0小時。總體來看,似乎釋磷過程更為重要一些,因此,我們對汙水在厭氧段的停留時間更為關注,厭氧段的HRT太短,將不能保證磷的有效釋放,而且汙泥中的兼性酸化菌不能充分地將汙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可供聚磷菌攝取的低級脂肪酸,也會影響磷的釋放;HRT太長,也沒有必要,既增加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還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總之,釋磷和吸磷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過程,聚磷菌只有經過充分的厭氧釋磷才能在好氧段更好地吸磷,也只有吸磷良好的聚磷菌才會在厭氧段超量地釋磷,調控得當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我廠在實際運行中摸索得到的數據是:厭氧段HRT為1小時15分~1小時45分,好氧段HRT為2小時~3小時10分較為合適。

10、迴流比(R)

A/O工藝保證除磷效果的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使系統汙泥在曝氣池中“攜帶”足夠的溶解氧進入二沉池,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汙泥在二沉池中因厭氧而釋放磷,但如果不能快速排泥,二沉池內泥層太厚,再高的DO也無法保證汙泥不厭氧釋磷,因此,A/O系統的迴流比不宜太低,應保持足夠的迴流比,儘快將二沉池內的汙泥排出。但過高的迴流比會增加回流系統和曝氣系統的能源消耗,且會縮短汙泥在曝氣池內的實際停留時間,影響BOD5和P的去除效果。如何在保證快速排泥的前提下,儘量降低迴流比,需在實際運行中反覆摸索。一般認為,R在50~70%的範圍內即可。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