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怎麼了?

二人轉怎麼了?| 爭鳴

文 |王安潮

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的二人轉,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的唱腔,詼諧幽默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唱詞,嗩吶、板胡、竹板等色彩突出的伴奏樂器,善用“唱、說、做、舞”和手絹等道具的表演,而南北西東各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技藝不同的豐富性,又有“俗酸色”的娛樂性等特色,使其成為“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的東北方重要的大眾藝術種類。所以,經央視某些小品的提攜後,二人轉旋即廣為全國人民所知。它不僅唱腔優美、音調高亢、角色豐富、曲目多樣,而且又因其現場表演諸多“絕技”,使很多人願意走進劇場去欣賞其表演,這也是二人轉的專場或駐場演出在很多地方,尤其在東北地區很受歡迎的原因所在。除此之外,近年來融入或增加的其他藝術形式,也為二人轉吸粉不少,聲樂、雜技、舞蹈等為其現場再助活力,所以,很多出差、旅遊到東北地區的人多有入場觀賞的心動。但近來有很多人反映,觀看二人轉現場後乘興而來敗興而去者不在少數,筆者也正好有機會對此進行了一些調研,感觸如下。

一是二人轉藝術傳統表演內容太少了。既然是二人轉的駐場演出,其節目構成主體應該是二人轉演出,這本應該屬於自然的事兒,但在筆者所見的幾場演出中,二人轉的表演所佔全場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兩個半小時左右的演出時間,二人轉演唱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兩小段戲算是說明本場演出的“點題”嗎?其他的舞蹈、流行歌曲、小品、雜技佔據了大量篇幅,而這些所謂的強調大眾接受度的節目,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四流水平吧!對於掏錢且專為看二人轉專場演出的觀眾來說自然是心有不甘,而劇場中打著“傳承三百年二人轉”大型條幅、招牌的宣揚,給人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虛晃之感。

二是二人轉藝術表演的技藝太低了。二人轉的“四功一絕”從唱到演都有其絕活,這也是其凸顯於其他同類兄弟藝術門類的優勢之一。但就筆者所見那幾個唱段來看,首先在語言行腔上不到位,第一組合演唱者似乎是運用了京劇等兄弟藝術,但嗓音乾澀,行腔滯障,只能靠損人、酸色而博得觀眾一笑了。第二組合演唱者似乎在嗓音上有一定條件,但二人轉語言特色中的地方性欠缺,女角技術與男角不對等,更是顯得整個表演捉襟見肘。而演唱者在行腔上,在二人轉的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豐富的唱腔運用上,則是略知

一二,甚至有的還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表演還在互相掐指對方技藝的不足,實在是“顧左右而言他”,怎能令觀眾滿足?

三是二人轉藝術表演的觀念太“潮”了。融會新藝術於傳統之中是其現代發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觀念新潮的手法之一,但喧賓奪主,自然會弄巧成拙。如表演中過多地強化俗酸色的份額,以此希望博得觀眾喝彩,這對於有外國友人和小朋友在場的情況,顯得那麼不合時宜,這對於一心想著傳承發展、走向世界的二人轉,顯然是比較低層次之法;如表演中過於強調“絕活”而加入很多的雜技表演,以危險而博得觀眾的驚豔,實在是令人擔憂;如加入太多的舞蹈、流行歌曲演唱,讓人找不到二人轉的位置,這些“絕活”實在是少些為好。

以什麼吸引觀眾走進劇場,觀眾來了又以何實質性內容吸引他們為之喝彩,是二人轉當下的發展瓶頸。技藝能力的提升、表演曲目的豐富、形式創新的適度,是由內而外的行之有效之法,過於強調外在感官刺激而意欲吸引人,只能是權宜之計,甚至是飲鴆止渴。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二人转怎么了?| 争鸣

歡迎訂閱2020年《音樂週報》!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