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大約兩個多月前,孩子圈裡的一位媽媽發給我一篇文章,講述美國教育下的”推娃“盛況。文中的學區房搶購、使盡手段的作業輔導、爭先恐後的課外興趣班,無一不深深透著當前和國內教育圈內一樣的慌亂和焦慮。

朋友找我印證是否屬實,我一臉“茫然”:可能有這種情況吧,但我目前沒覺得有那麼誇張。

沒覺得那麼誇張,一是因為那篇文章相對於美國的主體教育狀態,有點言過其實;二是我確實一向只“沉溺”在對自己孩子的陪伴上,不會過多地關注外界評判,包括與他同齡同學的過度對比。

朋友瞭然:看來更多的還是跟父母的心態理念有關。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之前在國內跟一個孩子家長聊天,他對教育界目前的狀態也很不滿。言談中強烈吐槽把孩子塞進成堆的興趣班和補習班。但是有一天,他苦笑著跟我說:我沒守住防線啊!

看著周圍的孩子三四歲中華漢字唐詩宋詞倒背如流、五六歲彈得一手好鋼琴好吉他、六七歲數學題答案脫口而出、七八歲國畫油畫樣樣信手拈來……他坐不住了!

於是,他們五歲兒子的音樂班、奧數班、繪畫班、游泳班群起而攻。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實不相瞞,我的兩個娃還在國內時,我們就特意挑選了兩家不是特別強化知識學習的私立幼兒園給他們。而那個時候,他們唯一的課外班也只有英文,這個需要全球通用的語言工具。

那兩家幼兒園總體的教學理念與我們當時的訴求點一致。即不去過早地對孩子進行知識灌輸,更側重於生活技能的培養、生活習慣的養成、和情感情緒的管理表達。

那兩三年,"別人家的孩子"會認多少字了、會做數學題了、會背國學文章了、會跳舞了、會敲架子鼓了、會彈吉他玩鋼琴了……

而我們家的兩個,名字不會寫,數字只能數到從樓下進自己教室的臺階數。這種強烈的"對比落差"放在任何一個父母身上,都無法讓人淡定了!孩子的奶奶著急地在家拿本子自己教。我不急嗎?也急,但最終還是理智地剋制住“推娃”的衝動,更準確點說,是他們爸理智地剋制住了我。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他們倆那兩三年學會的東西,在很多人看來可能不值一提。五六歲的哥學會了給媽媽做扎染的絲巾;學會了在每次餐前感恩大地和勤勞的人們;學會了切菜、煮湯圓、煎雞蛋,手法熟練,樂在其中(是因為金牛座對美食的不可抵擋嗎),每次我只在旁邊給主廚打(做)下(好)手(安全防控)。三歲多的弟弟小肌肉靈活掌控,可以拿著針在布料釦子間自由穿梭。

他們的課外時間都是怎麼打發的?在家種菜種花抓螞蚱看蝸牛,要麼去江邊玩泥巴做水壩,週末跟著爹媽翻山越嶺、野外露營、爬樹摘果。哥三歲多時,手腳並用跟著爹媽在山裡爬了近六個小時,他是當真在"爬"山。

幾年下來,他們成了城市中的"野孩子"。

直至移居國外,我們對倆娃的教育態度還是不斷拉後"起跑線"。美國的小學生課程幾乎無壓力,學校每天下午兩點半之前全部接光,動不動各種節日放假,一年四季春假一週、暑假兩個多月、冬假一週,聖誕節兩週。每天的家庭作業,不到半個小時全部finish,娃們得意地說:看我做得快吧!得意到每天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想把作業先做完。

慢節奏的情況下,我又計劃給他們留一年的時間,首先去解決語言基礎的薄弱和心理狀態、社交狀態的適應。至於成績,輔導完每天一到兩頁紙的家庭作業,其餘基本不管,丟他們到playground去跟小朋友們玩。課外班,抱著運動健身的目的,根據他們興趣,一個選了足球,一個選了游泳。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因為語言和識字的障礙,哥哥在班上的數學測驗正確率起初在20%以下。一年級,20%以下的正確率,放在國內老師父母早炸毛了吧!大約半年後,逐步上升到50%,如今,偶爾會冒出一兩個75%。在我向老師建議,是否讓哥哥下一年降一級的時候,老師說:他是ok的,再給他點時間,完全沒問題。弟弟特殊一點,語言還沒跟上,卻憑著天生的邏輯能力、記憶能力強,會舉一反三,入美的第一個學期,在學前班裡數學拿了個A,現在整天在家抱著哥的一年級數學書愛不釋手。

在我希望他們慢點慢點,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的時候,他們卻以超出預期的適應能力進入狀態。

日下無新事,美國一定也有部分"推娃"的父母各種著急,各種補習班。但我寧願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也不願意破壞他們不同的成長節奏和親子關係平衡。

況且,這個被各大教育機構吹捧出來,被幾億人民掛在嘴上的"起跑線",真的符合規律嗎?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荒謬的"起跑線"

關於"起跑線",我一直覺得這是教育界一個荒謬的存在。

用在短期又單一的競技場上,它是符合邏輯和規律的,可是如果要把它用在人生這場複雜浩大的“馬拉松"上,完全就是一個極端又暴力的情緒鼓吹!

關於育兒,我們所有父母其實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過河的途中,難免會有迷茫和困惑。人對於困惑的思考是有惰性的,這個時候有人大喊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瞬間,一句看似正確的口號讓還在水裡亂撲騰的家長們眼前一亮,彷彿找到一盞指引燈。各類商家更是抓住千載難逢的"鼓吹”機遇,不想輸在起跑線上,就要捨得花錢呀!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可是,多數焦慮的父母們,錢和時間花對了嗎?這種情緒化的"起跑線"吶喊,讓絕大多數家長都忽略了每個生命個體之間極大的差異,以及一個人在一生長跑中的無限可能。

存在巨大差異的個體之間,只能是參考,而不是賽跑。真正的"起跑線",更應該側重於個體在何時做好準備,踏上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跑道。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關於教育理念曾有一段很詩意的話,當年初次讀來就直入人心: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那顆怒放了,自己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孩子,靜待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它是一顆參天大樹。

我們苦苦追尋什麼是好的教育?關注、尊重、適應不同個體發展的教育就是好教育。無論它是大樹,還是一顆小草。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於我們家的兩個娃,我不會以弟的標準,去逼著對數學還完全不開竅的哥;也不能以哥的體能,去衡量弟的體育技能。

在美國,這種個體之間差異化的成長和發展,幾乎所有教育人士和家長都選擇尊重、鼓勵並主動提供引導,這才是他們的主流教育觀。

有9歲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對州政府提出修改不合理的法律,並得到州政府嘉獎的。他立志還要繼續研究法律,提出更多不合理法律的修改。

有12歲的紐約男孩Flynn,為了專心研究廚藝而選擇退學,在網上將高中課程自學完成。在父母一路協助鼓勵下,16歲就成為北美最受歡迎的廚師之一,在紐約開起自己的高檔餐廚店,比他自己設定的目標19歲還早了3年。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有17歲的紐約少年蒂莫西·多納,喜歡研究語言。如今他掌握了包括所有歐洲大國和中文在內的23種語言。

有喜歡研究應用程序,12歲就開發了多個蘋果應用程序的美國男孩托馬斯·蘇亞雷斯。

才小學一年級的哥,上週回來,文件夾裡就已經夾著一張"年度職業日"的通知書。學校組織了不同的職業人士到學校跟孩子們互動交流,並鼓勵每個不同職業的家長,也積極參與到這項活動中。

是的。在美國,不光有一頭扎進學區房、家庭作業、各類補習班,一路在學業上狂推娃的父母,也有早早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好,早早確立自己人生軌道的父母。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我不反對"推娃",人都有惰性和迷茫的時候,適當的壓力和指引是絕對需要的。但有兩個原則我一定會記住:

一是永遠不要抱著"不要輸在起跑線“的心態去"雞娃",去給自己和孩子平添焦慮。

另一個,在"推娃"前,先幫他一起搞定選擇跑道的事情吧。人生的跑道多種多樣,人的精力卻是有限的。一輩子在一兩條跑道上"堅持"跑下去,和一輩子都在不斷變換跑道,結果是不一樣的。

美國華人媽媽自述:帶娃赴美,我寧願他們輸在

而選擇跑道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讓孩子上名校。上了大學,也只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開端!

如果家長們都能有這樣的視野高度,也不會在"推娃"的途中搞到全家雞飛狗跳,一家人從小到大內心不得安寧。理智地想一想,如果孩子屈於父母的功利、學校和社會的壓力,選了一條並不那麼喜歡或真正擅長的跑道,這一輩子的長跑,會有持久的動力和快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