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五保戶”

從古至今,自從以“家”為經濟基本單位開始,“家”與“家”就有了貧富之分。

其中,新中國成立以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五保戶”就是社會保護的對象,相當於現在的“貧困戶”。只是沒有現在的“貧困戶”多,也沒有專門的“幹部”去幫扶“五保戶”,那時的幹部很緊缺,也都懂“農業”、“農民”、“農村”,沒有閒人去閒扯,去負責“分錢”,去無聊地幫助“搞清潔”!

我小時候所在的“大隊”有七個小隊,我們所在的小隊(也叫“生產隊”)由兩個院子兩個姓組成,其中另外一個姓的院子有一個“五保戶”。我記憶中是我還沒上小學時的一箇中午,大家都朝這個院子去,見到一個十多歲的男孩,議論紛紛。大意是:這男孩5歲時父母全部餓死了,他就無依無靠出門討口要飯了,現在有16歲多居然還記得自己是哪裡人還要飯要回來了!

當然,不免有些人含著淚花,有人還哭出了聲。我記得有人問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說他叫“培林”,爹叫什麼、媽叫什麼……

隊長來了,這隊長是我們院子的,按輩分我還叫“哥”。隊長叫會計和民兵排長過來開會說:這培林回來了,不能讓他再出去了。這十多天院子裡依次轉輪子,一家供一天飯。然後是哪一家(好象就是副隊長這一家,他們一個姓的)佔了本該屬於培林的房子的讓一間出來,準備齊鍋、碗、瓢、盆,自己開伙煮飯!隊長還說:大家湊一湊鋪蓋和其他東西,上報大隊和公社,這是個“五保戶”。

我當時也不懂什麼叫“五保戶”,反正大人們說的就是“無依無靠”,一個獨人就叫“五保戶”。從那時起,培林到成了我們生產隊的一個主要勞動力,幹什麼都走在前列。就分糧,也先給他稱——因為他一個人,回家還要自己煮飯等家務。

給我的印象深刻的是培林在土地承包到戶以後,那時我也剛上初中,而且我上初中時的教室就在他所在院裡的堂屋裡。他有一間大瓦房和一間豬圈,自己做完自己的農活後還做兩件事:喂好自己的豬和有人請幫忙就去!

那年月,正是我們家修幾次房子的年月。那年月哪一家要修房或其他什麼事一般都是請生產隊的人幫忙,從不付工錢,只是煙、酒、飯而已。農忙也是相互“換工”,不付錢。所以,培林給我家乾的事不少!他有個特點:幹活到中午,吃飯後要回家一小時:喂下自己的豬。如果是去外地回不了家,他會早上給豬加倍倒食在槽裡。生產隊人人都喜愛他——除了他幫了誰誰都不用還工外,他幹活實在!

我上高中後就很少見到這個人了,上中專後更是沒見過了。聽說去附近哪“上門當爹”去了……

“貧困戶”和“五保戶”,是不能劃等號的,但“人格尊嚴”是完全相同的!雲南潽耳一“扶貧幹部”女,發飆“教訓”貧困戶”,大有凌人之上之“風範!

沒了“貧困戶”,“扶貧幹部”又去幹什麼?昨天發了篇文章,我看了下:有不少明是非之人!在此,我講一下我小時的“五保戶”培林,是要告誡那些以貧困戶“懶”來推脫責任、掩藏自已無能、在即將交差時以“罵街”形式“金蟬脫殼”是最不仁之人,少來!

記憶中的“五保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