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从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冲突变成了全球冲突。战争一开始,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罗斯福总统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一样,公开表达了这一决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国宣布“和平不会停止”。然而,希特勒的意外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政策制定者质疑中立是否能自动提供保护,避免卷入战争。如果希特勒征服了英国,然后又征服了大西洋——而大西洋在当时看来绝非不可能——那么他的计划的下一个目标会是美洲大陆吗?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这些因素使华盛顿得出结论,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援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签署了《驱逐舰和基地交换协定》(1940年9月2日),逐渐从中立立场转向非交战立场,为什么美国制定了《租赁法》(1941年3月1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2日)。并发出了若干命令(8月1941年9月,要求美国海军对所有交战者和中立国的冰岛商船进行护航,并要求美国海军立即对出现在这些水域的轴心军舰开火),从非交战立场到不宣而战立场。

在试图限制西方轴心扩张的同时,罗斯福总统也试图阻止日本在太半洋的侵略。然而,由于欧洲事态的发展提供了所谓的好机会,历届日本政府都越来越好战。希特勒的胜利使法国、英国和荷兰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富饶领土上几乎毫无防备。因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了三国条约。该条约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和日本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并呼吁在任何签署国受到美国攻击时相互全力协助。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然而,日本人对欧洲战争并不直接感兴趣。为了自身利益,他们于1941年4月13日与苏联签订了一项条约,其中双方保证,如果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其他国家的攻击目标”,另一方将保持中立。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时,要求日本与他合作,从东方进攻苏联。日本人怀疑德国人在亚洲的目的,拒绝服从。此外,他们还看到了东南亚更引人入胜的地区,这些地区正处于动荡之中,为他们提供了明显的机会。到1941年夏天,他们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的基地,与泰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并向荷兰东印度群岛索取石油和橡胶产品。当时,英国在欧洲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因此他们从上海撤出,只在香港和新加坡保留了一些非生产性军队。因此,只要美国不干涉,日本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日本领导人在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上意见不一。陆军准备直接挑战英、法、美,但海军、外交官和工业家大多不同意。1941年10月,支持与美国和解的总理再次辞职,导致了一个转折点。东条英机接过政权,组织了一个由陆军和海军军官组成的内阁,据说这是一个“装满火药的内阁”。东条决定在今年年底前通过外交或军事手段与美国了结。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野村上将和他的日本特使在最后时刻与美国国务卿赫尔举行了一系列会谈。双方立场大相径庭,不可能达成和解。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当时,由于日本无线电密码已经被破译,东京政府的每日决定为赫尔所知。因此,向珍珠港和驻菲律宾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发出了“小心”的警告。12月7日,美国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从华盛顿向珍珠港发出最后警告。由于静电故障阻碍了美国军用无线电的使用,该信息必须通过商业渠道传输。在火奴鲁鲁,电报交给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他在路上的时候,早上7点刚过,日本炸弹就开始在岛上降落。数小时内,珍珠港8艘战列舰中,除3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外,其余5艘被摧毁。与此同时,另一支日本特遣部队在菲律宾摧毁了大部分美国飞机。

根据三国条约的规定,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这样,美国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全面卷入战争。此时,华盛顿关于是战斗还是和平的激烈辩论突然停止。总统向当时团结一致的全国人民发表讲话,宣布:“我们现在处于战争状态。我们卷入了这场战争。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美国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是成为“民主国家的军火库”,从1943年到1944年,这一“军火库”的最高生产记录是每天生产一艘船,每5分钟生产一架飞机;在六年的战争中,它生产了8700辆坦克、296000架飞机和5300万吨船只。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1942:轴心国胜利的一年。1942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几乎在所有地方获胜。一次强大的进攻摧毁了苏联、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就像一只三爪的巨爪抓住了欧亚半球。与此同时,德国潜艇和水面舰艇正在威胁盟国的航线。1942年,盟军舰艇每月平均损失约40万吨。

日本人赢得了最惊人的胜利。他们征服了太平洋的广大地区,从阿留申群岛到澳大利亚,从关岛到印度。日本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每次进攻时,对手几乎不可能抵抗。法国和荷兰被占领,英国为自己的生存拼命挣扎,美国刚刚开始从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向战时经济。就这样,日本人进入了一个真空,他们迅速而容易地填补了这个真空。西方列强利用殖民地作为原材料供应国和制成品消费国的传统做法也促成了日本的成功。这种安排虽然对母国有利,但却阻碍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即使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印度,也无法生产吉普车、飞机或登陆艇。这意味着所有的基本军事补给必须来自几千英里外的欧洲或美国。殖民地国家的传统政治政策也使他们在最后的较量中结出了自己的果实:普通的印度人、缅甸人或印尼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为保护心中残暴的异族政权而战。他们没有积极地欢迎和帮助日本侵略者,但同时他们采取了一种你们都应该牺牲的态度。日本人巧妙地利用这种感觉提出了“亚洲人的亚洲”等口号。日本只有在菲律宾遇到了强大的抵抗,菲律宾后来在1946年成为自治共和国,拥有自己的10万人民的国民军,这一点意义重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珍珠港事件仅仅三天后,日本人又赢得了一场胜利:他们的陆基飞机击沉了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巡洋舰在暹罗湾被击退。因为这两艘新战舰是由一批精选船员操作的,他们的损失对英国的打击和珍珠港事件对美国的打击一样严重。”丘吉尔后来写道:“在整个战争中,我从未受到过更直接的打击……有多少努力,希望和计划与这两艘军舰一起沉没…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除了珍珠港幸存下来的美国军舰正在赶回加州外,没有英美大型军舰。日本在所有这些辽阔的水域中都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是软弱和毫无准备的。”

到了圣诞节,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人占领了关岛、威克岛和香港。他们入侵了过去被认为坚不可摧的马来半岛丛林。日军凭着多年与中国游击队作战的经验,教导官兵绕开敌人阵地,从两翼和后方发动进攻。他们携带轻型迫击炮和物资,使用轻型坦克、自行车和当地交通工具,在地面交通不畅的地区迅速行动。这些策略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随着8万英军、澳大利亚军和印度军向5万日军投降,新加坡的堡垒倒塌。丘吉尔把这次失败形容为“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和最大的投降”,不仅如此,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光辉象征。其占领对20世纪下半叶的影响,与苏联20世纪上半叶在马来西亚海峡的失败同样重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日本狡猾又好战的行动策略

实质上,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也重复了同样的模式。1941年12月10日,日军越过缅甸边境。到4月,他们已经占领仰光和曼德勒,英国、印度和中国军队沿着一条隐蔽的丛林小径逃到印度。在印度尼西亚,荷兰军队总司令3月8日在万隆投降。1月2日,日军登陆菲律宾,占领马尼拉,没有再有麻烦。然而,在麦克阿瑟将军和韦恩·赖特将军的领导下,美菲军队继续在多山的巴丹半岛作战,直到5月6日。日本人更进一步,占领了印度洋的安达曼群岛和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和基斯卡群岛。因此,在5个月内,日本仅以1.5万人的伤亡赢得了一个人口超过1亿的帝国,这个帝国可以提供世界上95%的橡胶材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锡。正如丘吉尔秘密向众议院透露的那样:“……日本的暴行、凶残、技术和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