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從那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衝突變成了全球衝突。戰爭一開始,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決心保持中立。羅斯福總統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一樣,公開表達了這一決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國宣佈“和平不會停止”。然而,希特勒的意外勝利,尤其是法國的淪陷,迫使美國政策制定者質疑中立是否能自動提供保護,避免捲入戰爭。如果希特勒征服了英國,然後又征服了大西洋——而大西洋在當時看來絕非不可能——那麼他的計劃的下一個目標會是美洲大陸嗎?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這些因素使華盛頓得出結論,避免捲入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向那些仍與德國作戰的國家提供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援助。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簽署了《驅逐艦和基地交換協定》(1940年9月2日),逐漸從中立立場轉向非交戰立場,為什麼美國製定了《租賃法》(1941年3月1日),簽署了《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2日)。併發出了若干命令(8月1941年9月,要求美國海軍對所有交戰者和中立國的冰島商船進行護航,並要求美國海軍立即對出現在這些水域的軸心軍艦開火),從非交戰立場到不宣而戰立場。

在試圖限制西方軸心擴張的同時,羅斯福總統也試圖阻止日本在太半洋的侵略。然而,由於歐洲事態的發展提供了所謂的好機會,歷屆日本政府都越來越好戰。希特勒的勝利使法國、英國和荷蘭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富饒領土上幾乎毫無防備。因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了三國條約。該條約承認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和日本在亞洲的霸權地位,並呼籲在任何簽署國受到美國攻擊時相互全力協助。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然而,日本人對歐洲戰爭並不直接感興趣。為了自身利益,他們於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了一項條約,其中雙方保證,如果一方“成為一個或幾個其他國家的攻擊目標”,另一方將保持中立。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蘇聯時,要求日本與他合作,從東方進攻蘇聯。日本人懷疑德國人在亞洲的目的,拒絕服從。此外,他們還看到了東南亞更引人入勝的地區,這些地區正處於動盪之中,為他們提供了明顯的機會。到1941年夏天,他們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基地,與泰國簽訂了同盟條約,並向荷蘭東印度群島索取石油和橡膠產品。當時,英國在歐洲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因此他們從上海撤出,只在香港和新加坡保留了一些非生產性軍隊。因此,只要美國不干涉,日本佔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日本領導人在與美國的關係問題上意見不一。陸軍準備直接挑戰英、法、美,但海軍、外交官和工業家大多不同意。1941年10月,支持與美國和解的總理再次辭職,導致了一個轉折點。東條英機接過政權,組織了一個由陸軍和海軍軍官組成的內閣,據說這是一個“裝滿火藥的內閣”。東條決定在今年年底前通過外交或軍事手段與美國了結。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野村上將和他的日本特使在最後時刻與美國國務卿赫爾舉行了一系列會談。雙方立場大相徑庭,不可能達成和解。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當時,由於日本無線電密碼已經被破譯,東京政府的每日決定為赫爾所知。因此,向珍珠港和駐菲律賓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發出了“小心”的警告。12月7日,美國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從華盛頓向珍珠港發出最後警告。由於靜電故障阻礙了美國軍用無線電的使用,該信息必須通過商業渠道傳輸。在火奴魯魯,電報交給了一個騎自行車的人。他在路上的時候,早上7點剛過,日本炸彈就開始在島上降落。數小時內,珍珠港8艘戰列艦中,除3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外,其餘5艘被摧毀。與此同時,另一支日本特遣部隊在菲律賓摧毀了大部分美國飛機。

根據三國條約的規定,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這樣,美國不僅在歐洲,而且在亞洲全面捲入戰爭。此時,華盛頓關於是戰鬥還是和平的激烈辯論突然停止。總統向當時團結一致的全國人民發表講話,宣佈:“我們現在處於戰爭狀態。我們捲入了這場戰爭。每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事業的參與者。”美國作為一個參與者的角色是成為“民主國家的軍火庫”,從1943年到1944年,這一“軍火庫”的最高生產記錄是每天生產一艘船,每5分鐘生產一架飛機;在六年的戰爭中,它生產了8700輛坦克、296000架飛機和5300萬噸船隻。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1942:軸心國勝利的一年。1942年,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幾乎在所有地方獲勝。一次強大的進攻摧毀了蘇聯、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就像一隻三爪的巨爪抓住了歐亞半球。與此同時,德國潛艇和水面艦艇正在威脅盟國的航線。1942年,盟軍艦艇每月平均損失約40萬噸。

日本人贏得了最驚人的勝利。他們征服了太平洋的廣大地區,從阿留申群島到澳大利亞,從關島到印度。日本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每次進攻時,對手幾乎不可能抵抗。法國和荷蘭被佔領,英國為自己的生存拼命掙扎,美國剛剛開始從和平時期的經濟轉向戰時經濟。就這樣,日本人進入了一個真空,他們迅速而容易地填補了這個真空。西方列強利用殖民地作為原材料供應國和製成品消費國的傳統做法也促成了日本的成功。這種安排雖然對母國有利,但卻阻礙了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即使是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印度,也無法生產吉普車、飛機或登陸艇。這意味著所有的基本軍事補給必須來自幾千英里外的歐洲或美國。殖民地國家的傳統政治政策也使他們在最後的較量中結出了自己的果實:普通的印度人、緬甸人或印尼人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為保護心中殘暴的異族政權而戰。他們沒有積極地歡迎和幫助日本侵略者,但同時他們採取了一種你們都應該犧牲的態度。日本人巧妙地利用這種感覺提出了“亞洲人的亞洲”等口號。日本只有在菲律賓遇到了強大的抵抗,菲律賓後來在1946年成為自治共和國,擁有自己的10萬人民的國民軍,這一點意義重大。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珍珠港事件僅僅三天後,日本人又贏得了一場勝利:他們的陸基飛機擊沉了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巡洋艦在暹羅灣被擊退。因為這兩艘新戰艦是由一批精選船員操作的,他們的損失對英國的打擊和珍珠港事件對美國的打擊一樣嚴重。”丘吉爾後來寫道:“在整個戰爭中,我從未受到過更直接的打擊……有多少努力,希望和計劃與這兩艘軍艦一起沉沒…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除了珍珠港倖存下來的美國軍艦正在趕回加州外,沒有英美大型軍艦。日本在所有這些遼闊的水域中都是高高在上的,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是軟弱和毫無準備的。”

到了聖誕節,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人佔領了關島、威克島和香港。他們入侵了過去被認為堅不可摧的馬來半島叢林。日軍憑著多年與中國游擊隊作戰的經驗,教導官兵繞開敵人陣地,從兩翼和後方發動進攻。他們攜帶輕型迫擊炮和物資,使用輕型坦克、自行車和當地交通工具,在地面交通不暢的地區迅速行動。這些策略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隨著8萬英軍、澳大利亞軍和印度軍向5萬日軍投降,新加坡的堡壘倒塌。丘吉爾把這次失敗形容為“英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的投降”,不僅如此,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的光輝象徵。其佔領對20世紀下半葉的影響,與蘇聯20世紀上半葉在馬來西亞海峽的失敗同樣重大。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狡猾又好戰的行動策略

實質上,緬甸和印度尼西亞也重複了同樣的模式。1941年12月10日,日軍越過緬甸邊境。到4月,他們已經佔領仰光和曼德勒,英國、印度和中國軍隊沿著一條隱蔽的叢林小徑逃到印度。在印度尼西亞,荷蘭軍隊總司令3月8日在萬隆投降。1月2日,日軍登陸菲律賓,佔領馬尼拉,沒有再有麻煩。然而,在麥克阿瑟將軍和韋恩·賴特將軍的領導下,美菲軍隊繼續在多山的巴丹半島作戰,直到5月6日。日本人更進一步,佔領了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和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和基斯卡群島。因此,在5個月內,日本僅以1.5萬人的傷亡贏得了一個人口超過1億的帝國,這個帝國可以提供世界上95%的橡膠材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錫。正如丘吉爾秘密向眾議院透露的那樣:“……日本的暴行、兇殘、技術和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