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目前在中國,如果按照車型劃分,SUV是實至名歸的最大寵兒,接下來是優雅而又比例均衡的三廂轎車,兩廂車藉著“小鋼炮”的火熱也逐漸成為許多人的鐘愛之選,再來就是未來可能潛力巨大的MPV藍海。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是不是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對了,旅行車。這個細分市場往往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車型已經足已豐富嗎?但我們卻經常看見廠家不斷推出讓人不明所以的跨界車,以此撕開更為狹窄的細分市場。而對於歷史超過60年的旅行車,多數人卻選擇置若罔聞。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 “瓦罐車”是怎麼來的?

其實在國內旅行車有個相當接地氣的暱稱,叫“瓦罐車”,從wagon音譯而來,這也是旅行車的其中一個英文名字,而wagon最開始其實是指拉貨專用的大篷車。

除wagon以外station wagon和estate wagon也是旅行車的不同叫法。早期汽車剛剛代替馬車發展沒多久的時候,火車還是人們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wagon最常出現的地方就是火車站。因為後部空間充裕,拉人載貨兩不誤,wagon成了火車站“趴活”的不二之選,久而久之,station wagon的名聲就傳開來了。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到了20世紀30年代,富人們開始發掘wagon的價值,生活方式多樣熱愛出遊的土豪們讓旅行車迎來了第一次黃金髮展期。然而,二戰的打響讓這種盛世戛然而止,一直到戰後的60年代,旅行車在美國煥發了第二春,那個年代浮誇的老美熱愛西部探險,喜歡衝浪滑板,瞬間帶火了國內的旅行車,市場份額一度飆升到17%。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可好景不長,70年代石油危機再加上皮卡和SUV的興起讓旅行車收到了多維度的打擊,通過性不敵SUV,拉貨能力沒有皮卡強,旅行車在大美利堅最終還是走向了沒落。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 東方不亮西方亮

但旅行車並沒有完全從這個星球上消失,在歐洲國家,尤其是中西歐地區,旅行車受到了廣大人民的一致喜愛和認同。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歐洲每四輛車裡就有一輛是旅行車。2000年,中級車裡旅行車佔比達到30%,而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更是升至60%。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甚至很多廠家為自己的旅行車註冊了專屬的名字,諸如奔馳的Estate,寶馬的Touring,奧迪的Avant,大眾的Variant,就連專注跑車的法拉利都推出過旅行車,456 GT Venice Estate。

為什麼旅行車能在經濟普遍發達的歐洲大行其道,火熱程度一如中國市場的SUV?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和經濟基礎還真有不小的關係。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旅行車的另一個名字是estate wagon,其中estate是社會地位的意思。這裡的社會地位不同於我們一般理解的裝逼和麵子,而是一種透露生活態度和生活理念的行為表現。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歐洲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這使得汽車承載著面子的意義成為了無稽之談,而收入水平較高,閒暇時間較多的歐洲人民沒事就愛踐行“說走就走”的旅行態度,旅行車在轎車的基礎上具有更高的實用性,成為了不少人的必然之選。

另外,歐洲人的家庭結構不同於中國,爺爺奶奶的出鏡幾率並不多,而且爺爺奶奶們通常也有自己的車,所以他們對第二排的空間要求並不高,更不用提第三排。反倒是高爾夫或衝浪滑雪這一類愛好,對車廂狹長度提出了相當的要求。再加上,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貧富差距較小,不會出現中國這種出了城可能跑山路的情況,導致他們對通過性的要求小。而城市老舊道路狹窄的交通情況也是他們更喜歡旅行車而非SUV的原因。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 水土不服也不是毫無生機

其實旅行車在中國發跡並不晚,1985年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廣州標誌汽車公司生產的就是一臺旅行車——505 SW8。後輪驅動加上從拉力賽上移植過來的經驗令其口碑奇好,高速行駛穩定性出色,轉向系統路感清晰,再配上拉丁風格的藝術設計,的確風靡了好一會兒。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但這款車出現的時機不對,跟當年的中國人講操控感就如同對牛彈琴,國人看到的是當時在法國屬於淘汰產品的XN1發動機在低轉下的表現不佳(XN1最佳工作範圍在2500轉/分鐘以上),拖擋的換擋風格也對動力和傳動繫帶來傷害,南方潮溼的氣候也讓電路系統水土不服,最終這款車淡出了歷史舞臺。

後來普桑的風暴開始席捲全國,大眾隨之又推出了旅行版普桑,但由於高昂的價格,銷量情況不佳,也只是曇花一現。不死心的還有賽歐和凱越,這兩款車也曾推出過旅行版,但相比轎車受到的追捧,大屁股基本都紛紛折戟。

這些國產旅行車前赴後繼地敗北之後,一個規律逐漸顯現。在中國,由於與三廂轎車並不顯著的區別和相比之下差距略大的價格,旅行車的小眾性被特殊的汽車市場放大化,“estate”的品味和逼格這一層含義也成了旅行車的標籤。從這一點上來看,反倒和發明旅行車的初衷——實用性背道而馳了。

這車除了能裝人還可以裝X,但卻不受中國人待見?

因此現階段,進口旅行車自帶逼格光環的屬性反而更能吃得開,而且這一細分市場自身的變異和演化甚至讓人有一種繁花似錦的錯覺。

--

今天捲土重來的旅行車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殺入中國市場,而我們的環境也早已今非昔比,日趨飽和的市場讓細分領域被重新重視起來,自主品牌的崛起逼著合資企業花更多心思在產品的設計和營銷上。

最終estate wagon還真成了它的名字那樣,被貼上了品質、逼格的標籤,也成了中國大環境下一種彰顯獨特性格的生活態度。沒有孰是孰非,只是民族文化和汽車文化碰撞出的不同火花罷了。

但我們也不能排除,即使非常小眾而且需要一定品味成本的estate wagon將來也有可能成為一片藍海,甚至下探到更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範圍,引領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畢竟如今的年輕人,對什麼都很開放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