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史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號皇帝的帝王,其形象向來眾說紛紜,有贊他是“千古一帝”者,也有罵他是“暴君”者。同時代人尉繚對他的評價是:“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只看這段話,秦始皇給人一種陰暗歹毒的感覺,但是隻要深挖《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其他相關的史料,就會發現秦始皇的經歷十分坎坷,性格十分複雜,成功十分困難,但是他最終沒有像尉繚說的那樣“輕食人”,在治理秦朝時,他一系列的作為反而顯得胸襟開闊而政策開明,一點也沒有“暴君”的樣子。

細讀《史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

古人筆下的秦始皇形象(看著很像暴君)

在殘酷的環境中成長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在邯鄲,父親贏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雖然已經成了秦國太子安國君的繼承人,但是依然還是秦國宗室在趙國的人質。嬴政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似乎註定他未來的人生會充滿坎坷。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爆發使秦、趙兩國的關係空前緊張起來,作為秦國代表的贏異人自然成了趙國人發洩怨恨的目標,嬴異人為人身安全著想,在公元前257年拋下妻子趙姬和兒子嬴政,又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功逃回秦國,成了安國君真正的繼承人。可以想見,嬴異人離開邯鄲後,趙姬和嬴政母子的日子一定好不到哪裡去。

公元前251年,安國君即位,是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立嬴子楚(嬴異人的新名字)為太子,趙國為緩解秦、趙兩國的關係,在這年把趙姬和嬴政母子送回秦國,一家三口乃得重新團聚。同年,秦孝文王去世,嬴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立嬴政為太子,三年後(公元前248年),秦莊襄王也去世,十二歲的嬴政成為新一代秦王。

年輕的嬴政沒有治國的能力,擔任相國的呂不韋成為秦國的掌權者。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了三個女人對政局的影響力,第一個女人是嬴政的養祖母華陽太后,第二個女人是嬴政的親祖母夏太后,第三個女人是嬴政的生母趙太后。秦國允許外戚干政,因此這三個女人各自代表了一種外戚勢力,根據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一書中的觀點,華陽太后是楚系外戚集團的代表,夏太后是韓系外戚集團的代表,趙太后是趙系外戚集團的代表,三個外戚集團明爭暗鬥,對嬴政親政前的政治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細讀《史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

趙太后的影視劇形象

公元前240年,夏太后去世,韓氏外戚集團衰微。趙太后利用嫪毐不斷打壓韓氏外戚集團,這就逼得出身韓氏外戚集團的長安君成蟜在第二年攻打趙國時臨陣叛亂,造成了秦國內政的第一次大動盪。嫪毐在趙太后的支持下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又將目標轉向了楚系外戚集團和政治對手呂不韋。公元前238年,嫪毐發動政變,企圖剷除楚系外戚集體和呂不韋,卻被出身楚系外戚集團的昌平君、昌文君和呂不韋聯合平定,此為秦國內政的第二次大動盪。事後,嬴政清算趙太后和呂不韋的勢力,從此掌握了實權。雖然華陽太后直到公元前230年才去世,但是楚系外戚集團對嬴政統一除楚國外的山東五國給予莫大的支持,儼然成了嬴政事業上的得力助手。

當三大外戚集團明爭暗鬥時,處在權利中心的嬴政雖然高高在上,處境卻十分兇險,並不比在趙國作人質時強多少,稍有不慎就有丟失王位,甚至喪命的風險。嬴政的心智就是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得到了鍛鍊,使他政治上早熟,成了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

舉賢任能,統一六國

嫪毐之亂雖平,餘波卻未終結。公元前238年,嬴政把支持嫪毐的趙太后遷到雍城,並誅殺了趙太后和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公元前237年,嬴政又罷免了推薦嫪毐的呂不韋。

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首,嫪毐之亂及其餘波勢必會對山東六國造成一定的影響。公元前237年,齊王田建來到咸陽朝見嬴政,陪伴田建而來的茅焦以一個外人的視角評論嬴政遷母事件說:“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嬴政聽完後幡然悔悟,很快把趙太后從雍城接回了咸陽。

嬴政能夠採納茅焦的意見,一方面體現了嬴政知錯能改的個人修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嬴政重視秦國和齊國的外交關係。自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時代起,秦國便實行“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和復國後的齊國(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燕軍攻佔齊國大部分領土,直到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擊敗燕軍,收復所有國土)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秦國進行統一戰爭時,齊國保持中立的策略,既不反對秦國,也不援助他國,這實際上是在變相支持秦國,故而,茅焦“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的話觸動了嬴政——齊國如果倒向其他五國,只會增加秦國統一天下的阻力。

同年,秦國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間諜事件。韓國自知無法在戰場上阻止秦國東進,便派水工鄭國以間諜的身份進入秦國,為秦國興修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水利工程,以使秦國無暇發動戰爭。鄭國行事不密,結果被秦國發覺,秦國的宗室和大臣對嬴政說:“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張儀、范雎、呂不韋等出身山東的大臣在秦國位高權重,勢壓秦國宗室和本土大臣,如今呂不韋倒臺,他們利用這次間諜事件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們企圖趕走外國用事者,重回權利中心。剛經歷嫪毐之亂的嬴政也在內心對呂不韋之流十分厭惡,他於是聽從宗室和大臣的建議,發佈了逐客令。

這時,身在被逐之列的李斯給嬴政上書勸諫,他首先回顧了百里奚、蹇叔等輔佐秦穆公、商鞅輔佐秦孝公、張儀輔佐秦惠文王、范雎輔佐秦昭襄王成就霸業的往事,然後闡釋了“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最後講明瞭“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的危害。

嬴政志在天下,當然不希望人才從秦國流失,他隨即撤銷了逐客令,對李斯提拔重用。李斯本是楚國人,剛來秦國時做過呂不韋的舍人,後來為嬴政設計離間山東諸侯的君臣,深得嬴政的器重。逐客令事件後,李斯官復原職,成了嬴政身邊最重要的謀士。

細讀《史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

李斯的影視劇形象

鄭國身為間諜,論罪當死,但是當他表示自己願意為秦國效力,修建水渠灌溉農田後,嬴政當即赦免了鄭國,繼續讓鄭國修建水渠。水渠建成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而這條水渠就是著名的“鄭國渠”。

嬴政納諫如流,求賢若渴,他想盡辦法招攬並重用各種人才,即使是這些人批評自己,他也毫不在意。魏國人尉繚向嬴政提出“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的建議後,嬴政“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尉繚卻給出嬴政作出了“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的評價,並想離開秦國。尉繚的話無疑是在貶損十分器重自己的嬴政,但是嬴政聽說後,沒有絲毫怪罪尉繚,反而對他提拔升官,讓尉繚繼續為自己出謀劃策。

嬴政對山東諸侯進行戰爭時,對秦國本土的王翦、王賁父子和來自齊國的蒙驁、蒙武、蒙恬祖孫一視同仁,他對手下出身完全不同的將領們充分信任,討伐楚國時,嬴政甚至把六十萬秦軍全部交給王翦指揮,這完美體現了“用人不疑”的思想。這些將領們率領秦軍討伐山東諸侯,接連不斷取得勝利,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隨著齊國滅亡,戰國時代宣告終結。

在戰爭中,殺戮在所難免,但是嬴政的一個舉動卻顯得十分耐人尋味。秦軍攻破邯鄲後,嬴政罕見地親自來到邯鄲,下令逮捕了昔日與母親有過仇怨的人,並全部坑殺了他們。此刻,嬴政一定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時,父親離開後,母親為了保護自己受過的苦難。此刻,嬴政舊仇得報,在心裡一定很得意。

勵精圖治,強盛秦朝

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其意義之深遠,茲不多敘。接下來,筆者簡單說下秦始皇另外一項影響深遠的舉措。

秦始皇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按照水克火的原理,秦得水德,規定“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也就是說,秦朝是水德,一年的開始是十月,衣服旌旗之類的顏色推崇黑色。

秦始皇的這個舉措在政治學上有一個專屬名詞“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易服色”是先秦時新王朝為建立政權合法性而實行的一套政治措施。秦始皇在延續傳統的同時融合了五德終始說,使新王朝的政權合法性又擁有了新依據。此後,歷代新王朝都仿效秦始皇,用五德終始說建立政權的合法性,皇帝和百官的朝服以哪種顏色為尊亦由此決定,比如火德以紅色為尊,土德以黃色為尊,故而,中國曆朝皇帝的龍袍不一定都是黃袍,也有可能是黑袍、紅袍。

嬴政自稱秦始皇,是他廢除周朝的諡號制度,建立“以計數”皇帝的制度性創新。秦朝滅亡後,漢朝全面恢復諡號制度和廟號制度,“以計數”皇帝的制度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果“以計數”皇帝的制度能夠沿用下去,漢高祖劉邦就是漢始皇,漢武帝劉徹就是漢七世,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二世,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宋始皇了,這樣的話,我們對歐洲查理五世、路易十六之類的稱呼就不會感到陌生了。

秦始皇是如何創建秦朝的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秦始皇是如何治理秦朝的。自商鞅變法後,秦朝確立了法家治國的指導思想,在人們的印象中,法家律法嚴苛,刑網密佈,稍有不慎,就有喪命之險。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一個重要誘因是他們不能按時抵達漁陽,面臨著“失期,法皆斬”的危險,而根據《睡虎地秦簡·徭律》中的規定,對“失期”的處罰是:

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這段話翻譯出來的意思是:遲到三天到五天,予以斥責(口頭警告);遲到六天到十天,處罰一盾;遲到十天以上,處罰一甲。

《睡虎地秦簡》出自一位名叫喜的秦朝官吏之手,喜出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只比秦始皇大三歲。嬴政即位後,喜走上仕途,成為秦國官吏,也從過軍,參加了秦國的統一戰爭。喜出於辦公需要,把當時的法律條文抄錄下來,以方便自己查詢,這便是《睡虎地秦簡》的由來。類似分級處理徭役“失期”的法律條文,在《睡虎地秦簡》中比比皆是。通過《睡虎地秦簡》可以看出,秦朝的律法雖然嚴密,卻不殘酷,處處體現著基於人性的變通。

細讀《史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

秦始皇的影視劇形象

《睡虎地秦簡》中法律的變通是秦始皇治國理念的體現。秦始皇在任用李斯這樣的法家官員時,也徵博學多才的儒家學者為博士,讓他們為自己治國提供參考意見。說到這裡,就要必須要澄清下“焚書坑儒”的真相了,秦始皇“焚書”時只是燒了“非秦記”的史書和“非博士官所職”的“詩、書、百家語”,也就是說,被博士們掌管的“詩、書、百家語”、以及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都不在被焚之列,“焚書”只是為了統一民間的思想,以達到“獨尊法家”的目的。秦始皇“焚書”固然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他並沒有完全消滅百家文化,他在宮廷中依然保留了百家文化,以方便博士們學習和查閱。秦朝滅亡後,項羽放火焚燒咸陽宮殿,除了蕭何帶走的“丞相御史律令圖書”外,百家文化這才遭到了徹底的毀滅。

至於“坑儒”,起因是秦始皇資助方士尋找仙藥,而方士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後沒有取得成功,他們懼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而逃亡,惹得秦始皇勃然大怒,秦始皇為懲罰欺騙自己的方士,下令坑殺了四百六十多人。這段歷史在《秦始皇本紀》中疑點很多,介紹事件起因時,明言侯生、盧生等人是方士,但當事件結束時,公子扶蘇卻又說“諸生皆誦法孔子”,把侯生、盧生等人歸類為儒生,筆者因此不得不懷疑漢朝和漢朝以後的儒生篡改了《史記》原文。

如果秦始皇“坑儒”真實發生過,那麼這次事件後,天下儒生勢必會仇視秦始皇,不太情願到秦朝宮廷任職。然而,漢朝初年的大臣叔孫通就曾在秦始皇晚年“以文學徵,待詔博士”,一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後才選擇離開。即使是在秦二世時期,依然有眾多“博士諸儒生”像叔孫通一樣供職秦朝宮廷,這在事實上說明了秦朝從始至終都法、儒並有,只是法家的地位比儒家的地位高,法家思想具統治地位而已。

總之,秦始皇對法家之外的思想流派是開明的。秦始皇對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商業亦持鼓勵態度,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

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而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

秦朝時,像烏氏、寡婦清這樣的鉅商還有很多,臨邛桌氏、程鄭,以及南陽孔氏,都是原來山東諸侯的百姓,他們被秦朝遷徙到臨邛和南陽後,以冶鑄為主,成為當地的富豪後,都沒有受到秦朝的打壓,他們奴僕成群,和顯貴交遊,名聞天下。

在秦始皇開明政策的統治下,秦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這就為大規模北伐匈奴和南平百越提供了充足的社會條件。秦朝北伐匈奴後,在邊境修建了著名的長城。在這裡就要說下人們對長城的錯覺了,秦朝修建的長城並不是全部新建的,戰國時燕、齊、趙三國皆修有長城,秦朝修長城時,是把三國的長城有系統地連接了起來,使分散的防禦系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

受杜牧《阿房宮賦》的影響,很多人以為阿房宮修建成了,阿房宮因此也成了秦始皇濫用民力的代表。實際上,阿房宮是在秦始皇駕崩的兩年前才開始修建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後,工程停止一段時間,秦二世即位後,又下令動工,時值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天下紛亂不休,秦二世在位僅三年,秦朝便宣告滅亡,也就是說,秦朝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阿房宮那樣浩大的工程。根據考古發現,阿房宮只建成了前殿地基,那麼,項羽自然就沒有機會火燒阿房宮,他只是燒了咸陽宮而已。

至於秦始皇修建阿房宮的原因,則是因為隨著秦朝的穩定發展,前往咸陽發展的人越來越多,秦始皇認為有必要再新建一座更大的宮殿作為政治中心,而不是像《阿房宮賦》中所說的“秦愛紛奢”和“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細讀《史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

秦長城示意圖

在後世看來,秦始皇修長城、阿房宮和驪山墓是他濫用民力、實施暴政的三大標誌。如果說修長城和阿房宮是兩項短期的工程,修驪山墓就是一項伴隨秦始皇一生的工程了。秦始皇剛即位時就徵集秦國百姓“穿治酈山”,當他統一天下後,又徵集天下七十多萬刑徒“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除了這七十多萬刑徒外,再不見秦始皇徵集百姓的記載,這說明,秦始皇修驪山墓對天下百姓的影響並不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駕崩,他一生善待功臣,勤於政事,遇大事和百官商議後才實行相應的政策,建立各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當他駕崩後,沒有政治經驗的秦二世激化了秦朝的社會矛盾,加之六國殘餘貴族的勢力太強(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秦始皇沒有對六國貴族大開殺戒),秦朝僅存在15年便滅亡了。漢朝建立後,統治者為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不斷妖魔化秦朝,歪曲歷史事實,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個“暴君”。

隨著歷史文物和原始史料的不斷出土,傳統史書中“暴秦”的評價被越來越多的人否定,人們摘下秦朝臉上“暴政”的面具,秦朝真實的面目已經越來越清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