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於家河――齊長城的“山海關”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東於家河村、西於家河村。

兩村附近有齊長城遺址,是齊長城的入海口處,也可以說是齊長城的“山海關”。齊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比秦長城還要早三四百年。有趣的是,現在的辛安在古代屬於齊國,開發區就屬於魯國。

《西於家河村》

西於家河村,位於長江路街道西北部,東靠青島保稅區,距前灣港一公里,西近小珠山,北鄰齊長城遺址。2006年,全村有658戶、2082口人,居民有於、張、翟、臧、趙等姓,皆為漢族。

據《於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於氏先人自今文登大水泊鎮大水泊村遷來。當時,此處稱張家大莊,僅有張姓一家人。于姓人來後,人丁興旺,逐漸繁衍成一個大村。

村中的一條小河,源於村西山,彎彎曲曲地自北向南流淌,把相隔不到100米的兩個村落隔開。河西邊的稱西於家河村,東邊的稱東於家河村。

位於村後的齊長城東段人海口

處,有峰火臺遺址。據有關史料記載,齊長城修築於春秋至戰國時期,歷經百年才竣工,比秦始皇修築的長城早三四百年,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齊長城西起平陰,經長清、肥城、泰安、博山、沂源、諸城、膠南等地,自小珠山北側進入黃島區,東至膠州灣畔,雄踞在泰沂山脈上,全長一千餘公里。是古代齊、魯兩國的分界線,以北為齊國,以南為魯國。

齊長城東段進入黃島區後,經紮營山、小黑澗、大黑澗、白石口子前、小珠山、鵓鴿山、土故山、徐山等地,在西於家河村北嶺往東入海,在區境內綿延十五公里。入海處稱“老龍頭”,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一些土嶺和城基遺蹟。1999年,區政府投資在入海處仿建了一座峰火臺,高22米,佔地3571平方米,已成為本區的一大景觀。附近的東西路,由此被命名為齊長城路。

東西於家河――齊長城的“山海關”

(齊長城烽火臺)

老母廟,位於村後長城嶺西側。據老人回憶,村民於志金當年在長城嶺開辦石場,開出一塊“蛇堂地”,打死了許多蛇。後來,他患了嚴重的腿痛病,久治不愈。1925年,信一巫婆指點,與周圍的港頭陳、港頭李等村共同集資,修建了此廟。廟坐北面南,有正殿一間,建於2米多高的臺基之上。殿內供老母神像一尊。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都會舉行祭祀儀式。此時周圍各村的村民紛紛而至,上香的人山人海,後演變成廟會。解放前,曾有我黨一地下工作者隱住此廟,在小珠山一帶開展活動。當地村民稱他為“赤腳大仙”。此廟於解放初被拆除。

明朝崇禎十年(公元1643年),村民於龍標、於錦標、於延標三人考中武舉。解放戰爭時期,村民踴躍參軍參戰,出夫支前。現村中每年都有適齡青年報名參軍。1988年,本村人於文波在第六屆全運會帆船比賽中勇奪冠軍。

1956年,村裡成立了一支文藝演出隊,排演花鼓、花棍、茂腔、歌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節目,以唱茂腔為主。農閒時和新年正月,常應邀到周圍鄉村演出遠至薛家島、辛安、靈山衛等地,深受群眾的喜愛和好評。

本村原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村莊,耕地總面積有1700多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等。工業建設也有一定的基礎。早在人民公社時期,村裡就開辦了鑄件廠和機械加工廠,雖規模不大,但效益尚好,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東西於家河――齊長城的“山海關”

(黃島境內的齊長城遺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土地逐漸被徵用,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農業勞動力逐步轉化為企業職工。通過內引外聯,村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齊頭並進,共同發展。到200年底,全村工業企業已發展到十幾家,主要集中在鑄鐵、機械加工、塑料、電器安裝等行業。還有很小一部分淺海和灘塗用於開展海水養殖,但沒有形成規模。

本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許多國內外企業如雨後春筍般遍佈於周邊。村東為青島保稅區,村北有海信工業園和國風藥業工業園,村南有省內規模最大的民辦高校一一青島濱海學院。這些企業、單位的入駐,改變了周邊環境,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村裡依託區位優勢,舊村改造進程不斷加快,一幢新穎別緻的居民樓拔地而起,人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全村有線電視普及率和家庭電話擁有率達100%。逢年過節,村集體出資為老年人送上豐厚的禮品和生活補助。專門配備了一輛大面包車早晚接送孩子們上學。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亮化,設置了生活垃圾點,建設了農貿市場,居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強。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億元,人均純收入8506元。

《東於家河村》

東於家河村,位於長江路街道西北部,背靠古老的齊長城遺址,東臨前灣港,西鄰西於家河村。村莊佔地約13萬平方米。2006年,全村有392戶、1293口人,居民有鄭、陳、解、於、何、郝、武等姓氏,皆為漢族。

據傳,明洪武年間,解姓從柳花泊小夼村遷來,鄭姓從諸城長城嶺遷來,陳姓從靈山衛西街遷來。三姓人見此地背靠齊長城,面朝小河,東臨大海,既有丘陵,又有窪地,是生活的好地方,遂築起簡易草房定居下來,逐漸繁衍成村。清初,張、車、馬、劉、孟等姓人相繼遷來。

東西於家河――齊長城的“山海關”

村中的一條小河、源於村西山,彎彎曲曲地自北向南流淌,把相隔不到100米的兩個村落隔開。河西邊的稱西於家河村,東邊的稱東於家河村。張、車、趙、劉、孟等姓因繁衍不旺,清末時逐漸消失。

1925年,屬膠縣東於家河鄉管轄時,鄉公所就設在本村。鄉公所轄官廳、薛辛莊、戴戈莊、武家莊、西於家河等24個村

村周邊環境為“三窪、一嶺、二溝、一路、一灣、一口井”。“三窪”指下窪、小窪和北窪。下窪,緊挨村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旱澇皆收的豐產田。小窪,位於離村300米遠的臨海處;北窪,位於齊長城以北約400米、距村600米處;均屬沙土地,土層深厚,都是豐產田。

一嶺”,指齊長城南北的丘嶺,為旱地,有的地方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的地方是風化砂,土層瘠薄,適宜種花生、大豆等耐旱作物。

二溝”即東塋溝和北大溝。東塋溝,位於村東約100米處,溝兩岸都是墳基,故名。北大溝,位於齊長城以北約300米、距村500米處,源於西於家河村北山東西走向,又深又寬。雨天,從山上下來的洪水由此瀉入前灣海。當時,村民們截溝堵流,蓄水灌溉,使溝兩岸的土地旱澇皆收。

一路”、指村北2650米處的“趕牛路”、由西向東通住海邊的草場。

一灣”位於草場邊、泉水很旺、水質甘甜。村民們常將牛趕到此灣喝水,故稱飲牛灣

一口井”、位於村西、又稱珠山泉眼。井用石頭砌成,口大、水位高、有水常年從井口向周圍溢出、水質含礦物質多,清澈甘甜、夏涼冬暖。冬季早晨,可以看見從井口冒出的滾滾熱氣,村民們都說它是一口寶井。東、西於家河兩村為此井還曾鬧過矛盾,一度造成關係不和,井也被人為破壞。後經協商、兩村同時出工將井砌好,村民同飲此井水。

東西於家河――齊長城的“山海關”

村民自古以來就重視文物保護、從不在齊長城遺址上開墾土地,以住在齊長城腳下而自豪。齊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東段在村後入海,入海口處有峰火臺遺址。烽火臺附近是陡峭彎曲、海拔10多米、長1公里的海岸線,像一隻展翅飛翔的海鷗。齊長城遺址像海鷗的身子。從烽火臺處延伸至海中50多米的礁石像海鷗的頭和嘴;人們常從這裡下海捕魚,挖蛤蜊。趕海歸來時,又常在這塊礁石上洗腳換鞋,所以被稱為“換腳石”。齊長城南北兩邊的土地向南北兩方逐新延展,像海鷗的翅膀。這裡環境優美、海產品資源豐富。

村裡有一些古老的地名,是以前村民進行農業生產時確立的,如車子墳、張家塋等。齊長城以北50米處,有一個叫莊子園的地方和一塊站石。據傳,明朝末年這裡曾有一個不大的村莊,叫莊子園。後一個風水先生認為此村的風水不好,人財不旺,叫人們北遷,因此這個村莊就消失了。1972年“農業學大寨”時,村民在深翻土地的過程中,曾挖出一些小瓦片、泥缸和蛤蜊殼,疑為傳說中莊子園村人留下的。站石

,有底座,又像狼,人們又稱之為“狼石”。這塊石頭是港頭陳村一村民埋立的,據說是為了壓邪和保佑家興財旺,所以又稱保佑石”。現已不復存在。

村民們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棉花等農作物,開展海洋捕撈,還兼營帆船運輸、釀酒、紡織及其它小手工業。當時,部分人家有紡車和織布機,有的專營紡織。每當冬閒時節,一進村裡便會聽到紡車的“嗡嗡”聲和織機的“噠噠”聲,人們在紡線、織布。

村民們非常重視文化教育。1921年前,有部分村民送子弟到外村或外地求學。1921年,辦起了私塾學堂。不久,村民陳志樸家辦起了第二家學堂。近年來,村裡先後投資參與建設了扒山中學、西於家河小學和港頭中學;投資六十多萬元,先後購買4輛客車用於接送學生。為激勵學生上進,還設立了獎學金,對考取大學的獎勵1000元。同時,人們還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20世紀60年代,村裡成立了戲班子,排演了《紅燈記》、《沙家浜》等劇目,深受群眾喜愛。

解放戰爭時期,經常有解放軍來村駐防,軍民聯防,親如一家。1948年冬,國民黨軍從青島敗退臺灣時,進犯已解放的薛家島。敵軍佔據濠北頭東山制高點,同駐防在本村及周邊的解放軍發生激戰。1949年6月,薛家島徹底解放。期間,村民

郝吉龍、鄭振業、解春倫、鄭振忠等73人,隨解放軍轉戰南北。1947年,村裡成立了生產互助組,大力生產糧食支援前線。1949年,村民解春溫、解寶金二人駕駛帆船,支援渡江戰役。同年,村民陳祿濟、解寶存參軍。1951年,村民陳吳濟參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現已

光榮退休,享受正師職待遇。

1958年以來,為解決缺水問題,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先後建起了九大溝水庫、東塋溝水庫、水池和飲牛灣大口井。1968年起,村民們深翻土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把零散的土地規劃建設成“田”字形高產梯田。20世紀70年代初,在村東栽植了20多畝果樹,成立了林業專業隊。果園裡有蘋果、梨、蜜桃等良種果樹。

1975年起,全村進行統一規劃,開展舊村改造,拆掉簡陋矮小的草房,蓋起寬敞明亮、磚石結構的大瓦房。經過兩年的努力,村裡有南北、東西各三條街,房屋也成排成行。同年,全村用上了電。

改革開放以來,全村加快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從1980年起,先後建起了鑄件廠、地毯廠、制線廠、鏈條廠、汽修廠、實業公司、新潮房地產公司等企業。1997年以來,在村東齊長城峰火臺附近建起了19棟居民樓,稱“齊長城花園”。村周邊有多路公交車經過,交通十分便利。

近年來,國內外企業紛紛在本村周圍投資建廠,如英資三維電子公司、日資積水樹脂公司、馬來西亞資海士茂塑膠公司、韓資高合化纖公司,以及前灣港、頤中汽車城、保稅區等企業和單位。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億元,人均純收入8492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