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中国女孩受邀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成现场年纪最小的嘉宾

一个15岁的小姑娘能干什么?让谈方琳告诉你答案——

  • 初中时,凭借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专项奖一项;
  • 曾获得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一等奖;
  • 受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是现场年纪最小的“科学家”;
  • 据介绍,她的研究成果是斐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听过这个课题的人或许都没几个;
  • 她还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网等重要媒体……

看到这里,不少网友自嘲:人家的15岁在在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我的15岁呢?

15岁中国女孩受邀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成现场年纪最小的嘉宾

只是对数学有兴趣

谈方琳出生于一个“数学家庭”,她的父亲是大学的数学老师。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

小学阶段,爸爸带着她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的补习班,不过主要是去学知识,并不准备参加竞赛。

因为爸爸觉得:参加竞赛会浪费很多时间,认真学习一些知识更重要。

初一时,她发现自己对数论方向更感兴趣,但她的爸爸并不是这个研究方向的。

这时谈爸爸并没有阻止小方琳,比如说催着她好好学习,考一个好的高中,或者是硬要把她引导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反而是非常高兴地打听起了女儿兴趣方向的研究学者,并且努力帮女儿联系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数论的一个数学教授。

所以,从初一暑假开始,谈方琳已经开始跟着这个教授做研究。

其间,她还在教授的引导下,自己翻阅了《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相关文章。

她随后的课题成果,就是前面说的——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Rankin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给出的一个粗糙的估计式。

15岁中国女孩受邀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成现场年纪最小的嘉宾

不知这位数学家花了多久才研究出这个数学公式,但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能对这个公式提出改进,可以说是非常有实力了!

不过这里值得称赞的还有谈爸爸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放养”比限制她做什么更好,不要让孩子做的事情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学到知识、产生兴趣很重要!

少年天才背后的兴趣教育

实际上,这种“放养式教育”,很多父母都在践行:

另一个少年天才孙奕东,在《最强大脑》百强选手当中,同样是实力很强同时年龄最小的。

节目中,他跟那些清华北大学神一起比智商!虽然他还是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尽管年纪不大,但已获得了几十张证书,让人羡慕!

15岁中国女孩受邀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成现场年纪最小的嘉宾

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多也是来自母亲对他的“放养”:

孙奕东4岁的时候,有一次在过马路时忽然问妈妈:“你说红灯时间长还是绿灯时间长?”

妈妈回答:“一样长。”

可是,孙奕东马上说:“不对,红灯的时间等于绿灯加黄灯。”然后,他向妈妈展现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

15岁中国女孩受邀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成现场年纪最小的嘉宾

也是这时,奕东妈妈意识到孩子可能有着很高的数学天赋,在和孩子反复确认后,她也开始让孩子朝着自己的兴趣领域发展。

事实也证明,这位母亲的做法没有错!

  • 2010年,孙奕东在天津首届乐美汇少儿英语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 2015年,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数学竞赛圈,并获得陈省身杯数学竞赛获得三年级组一等奖;
  • 2016年,在第四届世界趣味数学挑战赛金奖中国区排名前100;
  • 2016年,在第五届GBC中国挑战赛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 2017年,获得全国中小学数独比赛小学甲组一等奖 。

这更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放养式的教育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最终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点上都做得不错。

培养兴趣说着容易做着难

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很可能都是一会儿的事情,但是究竟是真的喜欢还是一时起意,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判断。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谈方琳,还是之后的孙奕东,他们走上奥数之路其实都不是父母的强迫,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他们表现出了兴趣,并被父母敏锐地捕捉到了。

父母也没管自己职业是否相关,采取了尊重孩子兴趣的方式,而没有一味决定孩子的人生,这一点非常可贵。

15岁中国女孩受邀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成现场年纪最小的嘉宾

确定兴趣之后,其实更难的是坚持,就像谈方琳曾告诉过自己:

她最近在做一个课题比之前还难很多,差不多2个多月了,还没有进展,就有些丧气。但每逢教授鼓励之后,她就会意识到,之前的研究相对比较顺利,现在真是需要这种精神。

她在遇到困难后,会不断吸取新知识,还和教授一起讨论。她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无所畏惧的前进。

其实这些品质也是从她爸爸身上学到的,也或许是这种乐观坚强的品质,才能让这个小姑娘在15岁时年少有成。

总而言之,对孩子适当放养,从兴趣出发,这是自然又有用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