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有部片,十點君推薦晚了。

它的主題很大——中國。

畫面老舊——70年前。

國慶節前,那段網上刷屏的開國大典彩色影像,就是取自這裡。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相較《我和我的祖國》的火爆程度,這部“獻禮片”實在低調。

正片播出一個多月,豆瓣9.3。

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

如今,公眾對家國敘事的熱情逐漸褪去。

但十點君還是想借著餘溫,再憶往昔崢嶸歲月。

外國人的視角,來看曾經的中國

70年,到底有著怎樣的變遷?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際。

前蘇聯派出一支攝影團隊,來到中國。

先後輾轉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用彩色膠捲記錄下那個年代的中國往事。

小到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大到國共內戰、開國大典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他們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事無鉅細地保留在了膠片裡,帶回蘇聯。

後來,隨著國際局勢的動盪變化,這些影像資料一度被封存在檔案館裡,乏人問津。

大量珍貴的歷史鏡頭,從未對外公開。

直到70年後,俄羅斯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找到了這批膠片。

經過修復剪輯,塵封多年的影像資料,重見天日。

為此,央視紀錄片頻道還特別製作了系列節目——《重生》

展現那個新舊交替、風雲詭譎的年代,蘇聯攝影師眼中的中國。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該系列短片一共6集,主題分別為《中蘇友誼》《開國大典》《老上海》《老北京》《解放戰爭》《新與舊》。

70年前的中國,脫離了粗糙的畫質和單調的黑白。

一下子鮮活了起來。

大的層面——

它讓“國家”這個概念變得真實可感。

1949年前後,中國剛剛結束內戰。

積貧積弱,百廢待興。

城市裡,一對自由戀愛的新人正在舉行婚禮。

由於《婚姻法》的頒佈,中國婦女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們與男性一樣,都成為了國家不可或缺的建設者。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在農村,土改之餘,從前的地主正被批鬥。

中國農民被壓抑剝削了幾個世紀的怒火,這時終於爆發。

激奮的情緒,幾乎要溢出屏幕。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很難想象,這些過去只存在於歷史教科書上的重要時刻,如今就這樣生動地展現在眼前。

三大戰役、土地改革、婦女能頂半邊天......不再只是單薄的詞句。

而是切實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軌跡。

從他們發著光的眼神中,觀眾就能明顯感受到——

他們多麼地期盼,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有意思的是,這些影像皆由蘇聯攝影師拍攝。

所以片中看待這段歷史的視角,也多了一層特殊的“時代濾鏡”

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宣佈承認新中國政權的國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新中國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助力。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大約新建了200座工廠。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各行各業的蘇聯專家前來援助,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和工人被派遣到蘇聯高校交流學習。

“蘇聯模式”,迅速滲透到工業、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蘇聯歌曲和書籍,在中國成為了“國民爆款”。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斯大林七十歲壽辰,北京的老百姓和蘇聯的外交官們一起在使館外慶祝。

大紅綢子,大果盤兒,各種寓意吉祥的禮物。

相當具有“中國”特色。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不過,《中國的重生》也並沒有迴避——

在這段蜜裡調油的中蘇關係背後,充滿了冰冷現實的政治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被斯大林視為共產主義的“第二戰線”。

1950年,兩國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幾個星期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

加入到抗美援朝戰爭之中。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走出宏觀敘事,從國家到個體。

70年前的中國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這6集短片中,最令十點君感懷的,還是真實生活的印跡。

對比當下,中國社會的變遷更加直觀:

從貧窮到富足,從傳統到現代。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那時的中國老百姓,很多並不認識攝像機,見到一個外國人架著大機器,還會好奇地走近。

看向鏡頭的眼神,毫不怯懦、躲閃。

我們和他們,兩代中國人。

隔著屏幕,相互打量。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這種觀感很是奇妙。

以往的年代劇,還原度再高都無法做到。

兩三個片段,那股子市井小說裡的煙火氣,一下子撲面而來。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70年前的老北京。

故宮還是故宮,天壇還是天壇。

新中國成立後,這些曾經巍峨森嚴的皇家園林解禁。

人們可以隨意走過天安門城口下,進出天壇,甚至在護城河邊釣魚。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五湖四海的人,匯聚於此。

於是街頭巷尾,熱鬧非凡,異常具有生命力。

有幫忙跑腿拉麵的夥計;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有三節棍耍得虎虎生威的街頭藝人;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以及邊放畫片邊講故事的說書人;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就連婚喪嫁娶,都還保留著很傳統的民俗習慣。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相信現在的中國觀眾看到這些畫面,新奇感一點都不會比當時的蘇聯人少。

尤其是聽到曾經的駐華蘇聯記者對北京的評價:

那時馬路上的車還很少,街道乾淨寬闊。

感覺和我們想象中的老北京完全不一樣。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在蘇聯攝影師的眼中,北京是個典型中國氣質的城市。

建築、食物、民俗風貌,都散發著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氣息。

而上海,則展現了更為“西化”的一面。

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知到一個更為複雜立體的中國。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70年前,蘇聯傳奇攝影師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來到上海。

彼時,國共內戰還沒有結束。

槍林彈雨,隨時在上海街頭上演。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下一秒,鏡頭一轉。

電車穿梭、高樓林立。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沿海的地理優勢,發達的商業貿易。

1949年的上海,已經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這裡有成蔭的梧桐大道,有風格各異的西式建築。

當時,西方列強想要打開中國市場。

第一站,就是上海。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相較上海的光鮮,最讓蘇聯人吃驚的,是拉著富人、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力車伕。

在他們看來,這樣一種職業,無異於象徵著最直接的剝削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與時髦和財富同時存在的,是落後赤貧

片中一個鏡頭,相當刺眼——

隔著玻璃,衣衫簡樸的中國平民,看著櫥窗裡新鮮奢侈的西方“舶來品”。

一座城市,兩個世界。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處於半殖民化的上海,看似富麗,其實貧富差異相當嚴重。

比如,象徵著“文明開化”的上海租界,赫然掛著歧視國人的標識:

“犬與華人不得入內”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城郊簡陋的棚戶區,垃圾遍野,衛生條件極差。

到處都是飢困交加的老人和孩童;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更窮的,則連房子都沒有。

所謂“山水人家”,是指世代居住在船上、漂泊無依的最底層人群。

他們在船上生老病死,在船上舉行婚禮。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這聽上去極富詩意的生活方式,於他們而言,僅僅是為了生存。

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諸如這樣飽受飢餓與病痛折磨、掙扎在生死線上的老百姓,數以億計。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城市尚且如此,農村就更不用說了。

田間地頭,農民終年辛苦勞作。

可莊稼成熟之後,地主卻要將50%-70%的收成據為己有。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我們現在時常感慨漢字博大精深,可當時大半的國民,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有些村子,找出一兩個看懂書信的人都費勁。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這些畫面,讓所謂的"成就",不再只有冰冷的數據。

原來——

從農村70%的貧農佔比,到實現7億人脫貧;

從文盲率超過80%,到文盲率4.1%。

我們真的拼盡全力走了70年。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其實,《中國的重生》並不稀奇。

片中涉及到的,大多是國人熟知的歷史節點。

透過這些深藏已久的影像,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跨越。

少了揭秘歷史的懸念感,反而讀懂了更多歷史細節處的寓意。

70年。

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刻度。

數字背後,中國人的模樣愈發清晰。

那或許就是你我祖輩、父母的身影。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被禁70年,這片央視能看真是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