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两极分化,李安新作《双子杀手》扑街了吗?

在花丛中打野


国庆档之后,本以为还可以期待两部大片,暗搓搓地准备好电影票钱。

但时至今日,没想到会这么失落:

李安的《双子杀手》票房扑街,口碑也持续走低;

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也由于不过审而被撤档。

《双子杀手》虽如期上映,但却遭到了巨大的质疑。

距离上映已经过去了11天,票房却停留在了1.8亿。

李安新片在上周五首映,首周票房1.49亿,位居周票房第四名。

在北美,《双子杀手》首周票房2055万美元,约1.46亿人民币。

口碑上,各大平台的得分也不甚理想。

豆瓣评分为7.1分,在李安执导的剧情长片中,仅高于6.7分的《绿巨人》。

在国外的烂番茄上,仅有25%的新鲜度,观众评分还稍微能看点:84%。

IMDb的评分则更难看,上万人评分,仅有5.7分,还没到6分的及格线。

这部投资高达2.4亿美元(拍摄成本1.4亿,宣发费用约1亿)的大制作,可以说这次亏损巨大。

目前,取得的全球票房严重不足预期。

据业内分析,《双子杀手》最终将至少亏损7500万美元(约人民币5.3亿元)。

接连的失败,对李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这没有完全抹杀李安的执念,他还有第三部 120 帧影片《马尼拉之战》的计划。

《马尼拉之战》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击界的电影,重头戏是乔·弗雷泽与阿里两个拳王之间那场被称为“马尼拉式震撼”的传奇之战。

这才是李安最想拍摄的120 帧影片。

甚至传言为了这部真正想拍电影的投资,李安才接下《双子杀手》的拍摄。

这部来自二十年前的剧本,今天看来,即使加入了李安哲理式的加工,依然不太能被接受和喜欢。

影片讲了一个老套的故事——

一个顶级杀手,即将退休时,突然开始被“克隆版、更年轻的我”追杀,而这背后是一个惊天阴谋……

自我对决,父与子的主题,实在是缺乏创意,吸引不了观众。

但也并非无亮点:主演威尔·史密斯的演技,120帧的拍摄技术......

还有克隆技术,51岁的威尔·史密斯一人分饰两个年龄段的自己。

比如剧中那场戏(轻微剧透):

23岁的克隆人Junior在得知自己死后,将不能再被复制。

一股纠结与绝望交织的深情,在依然残留着少年气的眉眼间蔓延开来,几个眼神便把人物悲凉的宿命感道尽。

难以想象,这个瞬间,来自一位51岁男演员的演绎。

在李安120帧的高清画质前,威尔·史密斯交出了一份动人的答卷。

不得不惊叹,“史皇还是史皇啊!”

话说回来,影片既有“史皇”的演技加持,也有李安对120帧+4K的电影技术的探索与坚持,为何我们还是仍旧无法喜欢上这部《双子杀手》呢?

是的,李安在新技术3D、4K、120帧影像上的坚持与努力,始终让人尊重与佩服。

在整个华语圈导演中,李安都是一位特别有勇气去探索新技术,为电影行业带来改革。

与他温和、慈祥的外表不同,其实他是一位十分有野心的导演。

他执拗、讨厌重复的东西,渴望挑战。

从对他的采访中也得知,他想要尝试不同的拍摄题材。

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他已经尝试过古装片、西部片、爱情片、家庭伦理、超级英雄、冒险、名著改编等。

这次的《双子杀手》,则是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动作片。

对于一个极具冒险精神,讨厌重复的导演来说,又一次挑战新技术,的确极具诱惑力。

“就是我拍片的时候,我老是往不安全的地方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冒险变成常态。”

之前拍摄《比利·林恩》时他就说过:

用120帧3D拍摄电影,其实还有太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包括摄影、灯光、场面调度,甚至演员的表演,其实都要跟过去拍电影不一样,也都需要有新的探索。

所以,这次的《双子杀手》,也是李安在学习新的拍摄手法。

他对120帧的坚持,看得出他想要的是一场电影届革命。

当然,这并非为了留名影史,李安早已留名影史。

他更多的是出于对电影的使命感。

在李安心中,电影为大银幕而生,也仅仅属于大银幕。

“让观众静坐在黑暗中共度一场梦的艺术。"

120帧意味着什么呢?

它是数码时代的产物,是更清晰、更流畅。

当我们渐渐告别胶片,迎来数码时代之后

从技术角度,确实可以不再是每秒24帧,而是可以120帧,甚至更高。

当帧数提升之后,画面更清晰,动作更流畅。

这是每个看过120帧《双子杀手》的观众,都非常认同的一点,也是120帧的魔力。

但为何观众就是接受不了《双子杀手》呢?

我们这一代观众,是在24帧影像下成长起来的。

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影像,那些经典画面,都带有时代的印记。

当画面过于清晰,过于流畅,反而与经验记忆相去甚远。

这样的体验,还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适应得了的。

之前48帧的《霍比特人》上映时,就曾被人吐槽影像太游戏感了。

而当帧数提升到120帧后,所谓的“电影感”,更是完全丧失。

当然,画面观感是一方面,撇开这个,《双子杀手》在剧情方面,的确让人有点进入不了剧情和情感......

高清晰度的电影观感,让观众可以更加沉浸在电影里。

其中,有几场主观镜头的戏份,都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这种无距离感,太近、太清晰了,真就是好事情么?

未必。

因为当观众看电影时,是去欣赏故事,让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故事,有一定距离感,通过这种距离感来想象、代入场景,具有一定的回味。

但,当你过于走近大屏幕中的故事,不仅失掉这种遐想的空间想象乐趣,当故事剧情刚好又无法让人沉浸的话,就十分尴尬了......

不幸的是,《双子杀手》刚好就属于这种无法让人走进剧情的局面。

所以,即使李安的拍摄经验再多,对于剧情的把控再好,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120帧的电影,对李安来讲,更像一个大型试验。

在他看来,120帧无疑是未来电影全面进入数码时代的一种可能。

但是,真正进入120帧时代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谁都有资源、有能力来推动这件事情。

当然,现实付出的代价更加惨重。

首先是资金的亏损,120帧的电影对放映设备要求极高。

目前,北美没有一家影院支持放映“4K+3D+120 帧”制式的电影,我们国内也只有约30家。

120 帧影片基本是被好莱坞主流排斥在外的。

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稳定成熟的运行了几十年。

对他们来说,革命与颠覆是可怕。

世界上唯二两部 120 帧影片,都出自李安。

年轻导演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拍摄 120 帧,而成名的导演大都是旧世界的捍卫者。

李安是在独自前行。

有时他也困惑:

“现在就我一个人这么拍。我常常会想: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也许都没问题,只是一种新技术带来的颠覆,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

这是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经过程,李安只是走在了前端。

当然,技术是一方面,对电影来说,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故事本身。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只希望,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的好故事!







钰儿娱乐


这得看你是怎么定义“扑街”这个概念的,如果是从商业角度,这部电影即便不算失败,也算是不成功了。

首先说我很只吃李安,这部电影我也去电影院支持了,虽然我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就是赔钱了。如果作为一部文艺片,那赔钱与否还放在其次,但这部电影是商业片,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赔钱就是最大的失败。

李安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最新的电影技术,追求最新的拍摄手法。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第一次采用120帧,4K的技术,世界首创,当时全世界就只有四家电影院能播放这种效果。但今年,全世界能播放这种技术水准的电影院,已经有几十家了,而第二部用这种技术的电影,还是李安拍的,除了他没有人敢尝试。

或者是其他导演还都接受不了,或者是其他公司还不相信有别的导演能有这种号召力,把观众拉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很遗憾,李安这次的号召力也不够)。

其实李安已经是华人之光了,不需要再用什么电影来证明,他只是想追求更优秀的技术。

扑街,并不影响他的地位。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