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双子杀手》呢?

橄榄树评记精选


在今年早些时候传出李安这部新片的消息,当时还是非常期待的,但后来随着影片上映,介绍越来越丰富,感觉这是一部走老路的电影,自己对抗自己也是好莱坞电影的老梗,过去已经有过很多同类题材的影片。欲退休的杀手,也是一个经常听到过的路数。估计很多人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所以票房不如预期的好,也属正常。

但无论如何,李安是我比较喜欢的导演,合适的时候,还是会去看这部电影的。


一个老豆


《双子杀手》自从10月11日北美上映之后,票房并没有达到预期,目前全球票房仅为7553万美元,北美3031万美元。中国市场上映两天以后,票房刚刚过亿。从目前形势看要想收回1.3亿美元的投资比较困难。

被李安寄予厚望的《双子杀手》是李安在电影技术革新之路上的又一部作品。此前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李安已经尝试采用新技术拍摄,但在那部电影并没有得到影评人的认可,得到了李安电影有史以来的最低分。

李安眼中的新技术是指120帧高帧率电影,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通常35mm胶片拍摄的电影帧率都是24帧,这个帧率是满足观影需求的最低帧率,也就是说如果低于这个帧率,人眼将能感觉到电影画面卡顿。

当初24帧这个帧率的设计是出于经济的角度考虑,毕竟帧率越高成本越高,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来讲,采用更高的帧率确实没有必要。

那么,更高的帧率会带来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是画面更加清晰,观影时更有沉浸感,能够大幅提升观影体验。从网上的帧率对比图也确实能够看出明显的差别,动态画面十分的清晰,不会像24帧电影出现高速画面动态模糊的问题。

既然有这个好处,为什么至今为止只有李安一个人采用120帧的帧率拍摄电影呢?主要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120帧的技术尚不成熟。从李安在《双子杀手》的访谈中可以看出,目前即便是专业的电影从业人员对这种新技术都没有完全掌握。很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为影片的拍摄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120帧电影的成本高昂。无论从拍摄手法还是拍摄器材上来讲,都和已经运转近百年的24帧电影有很大区别。

第三,配套的播放设备跟不上,很少有影院愿意为120帧电影投资播放设备,毕竟一套设备下来要几千万,很是昂贵。作为电影工业最发达的美国,目前没有一座影院有能播放120帧电影的设备。这种现状,肯定让120帧电影的播放效果要打折扣。即便中国市场已经有了30块120帧银幕,但高昂的票价总会让一些观众望而却步。

最后,观众的接受程度。李安曾提到过,能够最大化体现120帧效果的就是动作戏,能给人以立竿见影的感受,这会为120帧电影铺开带来好处,所以这次李安选了《双子杀手》这样一个题材。

确实,影片中的摩托车追逐戏带来的观影感受要比24帧电影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看了以后感觉就像是观众就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李安没有提到的是,在文戏方面,人们对120帧电影的不适应。看惯了24帧电影,突然跳跃到120帧,太过清晰的画面反而让观众有点无所适从。说的直白一点,太过清晰反而让电影缺少了一种真实感。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在电影技术革新的路上总不乏探路者,在电影《霍比特人》中,导演彼得·杰克逊就采用了48帧的帧率拍摄。当影片播出后,同样的褒贬不一。持批评态度的业内人士,认为48帧的帧率华而不实,没有胶片电影的质感。

但这并不会阻止电影人探索新技术的脚步,将3D电影发扬光大的好莱坞技术流的典型代表詹姆斯·卡梅隆表示,《阿凡达》的续集电影全都是48帧的帧率拍摄。

实际上,最初詹姆斯·卡梅隆更钟情于60帧。采用48帧来拍,只是为了对制片方负责稳妥起见,毕竟《阿凡达》的投资过于巨大。一旦观众不接受,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谁也没想到,人们印象中的偏文艺片的导演李安会与新技术电影走到一起,而且比传统的技术流更加激进。按理说,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李安早已功成名就,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可能正像他所说的,看重电影未来的发展才会走上新技术探索之路吧!

话说回来,《双子杀手》票房和口碑没有达到预期,并不是新技术之罪,影片中的动作戏还是非常震撼的。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这个故事太老了,上个世纪的剧本对于今天早已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观众来说,已经失去了新鲜感。

而且,李安对于这种题材的驾驭并不是他所擅长的,整体的观影效果并没有达到喜欢动作片的观众的预期。不管是《卧虎藏龙》还是《断背山》,我们喜欢的还是那个带有儒雅气质的导演李安。

相信即便是《双子杀手》没有达到预期,还会继续有片商为李安投资。他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对数码电影的探索,正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任重道远,但相信当有一天120帧电影普及的时候,人们会像记住是卡梅隆将3D电影发扬光大一样,记住这位120帧电影的探路人


情怀搞笑剪辑手


黑科技不是李安第一次使用了,在他的上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李安采用了120帧+4K+3D的观影技术,这样的技术也延用到了《双子杀手》上面,从特效来说,李安这部作品评分肯定不会差,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好故事。

或许是因为作品在特效上已经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在里面,所以在故事情节上就不那么重视了,然而并非如此。这部电影请到了六位编剧,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修改才得以问世。期间由于作品一直没有确定主演和导演,才导致了剧本一改又改,这样的改动并不是说去发现剧本的瑕疵,而是从剧本对应的演员实际情况来对应,所以当2017年确定李安和威尔史密斯之后,剧本已经经不起太多时间去推敲了,草草的就定了下来。也就是说李安根本没有时间去推敲剧本,没办法加入他想要的剧情在里面,所以导致了电影剧情是影片的一大硬伤。



对佳佳服软


《双子杀手》导演李安,从影28年以来他几乎没有作品失手过,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曾拿下金狮与金熊,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在他身上赋予了太多的标签,可能他也是唯一一位担得起“华人之光”美誉的导演。


这部电影在技术上也仍旧有着极强的先驱性,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再次推出了一部120帧的电影,再加上4K、3D的顶级配置,《双子杀手》在技术上的探索已经到达了极致。观众走进影院,肯定也希望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体验。

无论是导演还是技术,《双子杀手》都是当下最顶尖的,自然就要背负着格外大的压力,很多人也必将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所以在北美试映时,流出的口碑非常不理想,甚至可以说糟糕,于是李安老矣,江郎才尽的论调再度出现。



影片中虽然有很多有价值的主题,比如对于克隆技术的反思、自我意识的对立等等,但整体并无什么新鲜感。尤其是自己杀自己这件事,在太多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过展现。不管是穿越时空隧道,还是采用克隆技术,但故事的脉络还是殊途同归的。

剧本本身也挺拧巴,尤其是养别人的克隆体儿子做儿子,再派他去杀掉本体,这种设定感觉完全不符合逻辑。虽然反派最后在临死前用“陈述理念”强行圆场,但中间的很多细节还是很难说得通,比如派Junior去杀亨利,怎么就敢如此笃定他能杀掉亨利,若是二人有了交流,那多年来的计划势必被戳穿,反派的自负简直到了愚蠢的地步。



这可能也是这个剧本多年来没有被拍出来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太平庸了,如果中规中矩的拍出来,可能扔在同类型片子中根本就不会被人注意到。所以李安这次想要让故事焕发活力,势必要加入更多新的元素和思考。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有了挑战父权这条线索,这是非常李安式的情感,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表达的主题。只不过早年“父亲”三部曲最终是亲子达成和解,而《双子杀手》则是完全推翻了父权,甚至在“弑父”的边缘徘徊,最后反倒是达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和解。越到晚年的李安,在自己真正做了父亲之后,反倒多了几分叛逆,年轻时的和解可能是某种无可奈何的温柔与屈服,但是在过了知天命之年,他对于父子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种“科幻动作为皮,亲情伦理为骨”的设计,确实是李安最得心应手的表达。



当故事不能完全打动人的时候,就需要技术来加分了。说实话,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珠玉在前,这次《双子杀手》想在视觉上突破其实挺难,但最后看完影片后,我认为技术在各方面还是比较完美的。

两个威尔·史密斯的对垒很有真实感,尤其是第一场追车戏和第二场墓室戏,这两场打斗戏的精细度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李安这次选择“制造”出一个年轻的史密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大多数时候电影中用特效将角色复刻为年轻化,都会有一种违和感。最近的一次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中任达华与惠英红年轻时相遇的戏份,很多观众看到都有笑场。采用CGI技术,画面接近游戏画面

这次采用的CGI技术不仅彻底,而且还被很多观众认为近乎于失真,感觉像在看一个游戏人物,我在观看的时候感觉还好,尤其是很多面部表情的细节,还是能看出来幕后肯定用了很多道工序,和如今的史密斯相比可以形成一定的反差。



其实现在这种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老马丁的新片《爱尔兰人》投资1亿美元,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对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等人进行“减龄”。肯定会有人质疑这种技术是否必要,为何不能找一个年轻演员来演,偏偏要耗时耗力?

但我觉得这样确实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如果找到两个完全不像的演员来演,也同样难以令人接受,毕竟姜文-夏雨-张一山这样的“跨代兄弟”组合还是太少。再聊聊关于影片的帧数,我第一次看的版本是60帧,已经感觉到很强烈的感官刺激了,比如飞驰的列车、穿梭的子弹、滚落的头骨等,可能刷一遍真的只会关注到电影中动起来的人物,而忽视身旁静态的景物。



其实能感觉到,李安在电影的探索之路上越来越孤独,观众、市场、资本的不理解使他遭受越来越多的争议,有时候感觉他当下的心境就像去年金马那一幕苦笑,有一丝心酸,也有一丝无助,但他是一个蛮坚强的人,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这很勇敢。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有看头的,因为每个人对电影的看法没有完全一样的,只有近乎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自己去看,看了后可能你会觉得视觉观感得到了升华,又或是觉得平淡无奇。


夭夭影视


《双子杀手》上映,我看的是60帧,附近只有这样的银幕。说实话,剧情有点牵强,但是动作戏大概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体验,过分的真实。夜晚的戏都丝毫不会觉得暗而看不清楚。如果不介意在电影院昏睡大半个小时,还是值得一看的。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基本看了前面就能想到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

但是我还是物看了,冲着威尔史密斯的演技去,抛开其他因素不说,果然威尔的演技没有让影迷失望。年轻版威尔情绪爆发无声落泪那一段简直太精彩了,感觉是整部影片演技最爆炸的镜头之一。剧情有点简单单调,60帧效果很好,古堡里的打斗场面过于真实,观感稍差,追逐打斗戏挺爽,可能是因为有60帧光环加成吧,其实就是冲着李安和威尔史密斯去的,总的来说中规中矩,是一部合格的美式动作片。

影厅上座率大概有三四成吧,剧情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看到史密斯“教导”完小克后反手一枪把反派Boss一枪崩了时,很多人都开怀大笑。史密斯虽然牛逼,但还是被反派全程压制,直到最后小克的加入才让他占了上风。

没有像卡梅隆的阿凡达那样的号召力,我记得09年阿凡达上映之后,影院的3d银幕的IMAX巨增,就连很多电影都要临时转成3d上映,李安这几年都在推崇120帧,还有彼得杰克逊,不过市场反应都不强烈,从16年比利林恩到现在,还是很冷淡。

站在好莱坞影评角度看,李安的这部片子评价实在不高,故事情节、场面制作、艺术创作都一般,差评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实际投资人不少是国内的,本片更多地迎合了国内观众,李安清楚国内的观众欣赏水平,更多的是想赚国内的票房,该影片的制作技术成本和总体成本不高。由于在内地上映,保证了此片应该可以赚到钱的。希望李安要认识国内的欣赏影片水平不低了,不要低估国内水平,多少亿人在看,不能糊弄。

李安这次的一手,似乎有点普通,1997年就有的构想,碍于技术问题,长久置于好莱坞未能拍成的黑名单之中,2019年《双子杀手》由喜好技术革新的李安接手拍成,视觉成熟了,故事却稳稳的停留在20年前的简单水平,除了渗了一点李安对父子关系的执着做为核心的起承转合命题,《双子杀手》的故事其实异常的扁平短小、格局也不大,仅有流畅细致的镜头转场调度、意外过瘾扎实华丽的动作编排与「双子」创造的技术层面较为令人叹为观止。

不然就本作来说,李安为拍一部商业娱乐电影,看起来真的妥协了很多,否则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高竿温柔而触动人心的浩瀚剧本来看此作,还真看不出《双子杀手》出自于同导演之手。

「双子」,立基于攸关复制人DNA的经典科幻命题,就在此类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如今,若是再次探讨复制人价值与狂想那恐怕真没什么意思,所以李安的《双子杀手》另辟蹊径,关于复制人的欺骗、利用和道德良知其实还是有,只是并没有着重着墨,反而在外添入了两个父一个子的思想引领拉扯来顺理成章的取代千篇一律的复制人探索。

父与子不仅仅是李安的注记,以此代换阐述的更为多元以外,甚至让《双子杀手》在处理复制人问题上没有以往的总是孤寂和无情,还唯美的多了一层深情(倒是结尾全然的完美曙光其实有点不太李安),减弱了社会影响和批判,希望述说的是没有血缘的情感羁绊,克雷·魏瑞斯看似关爱背后的战争财利用就是控制子女一生的那款父母,而亨利·布罗根在萌生退意又得知小克由自己DNA所造宛若自己的儿子一般,不光彩的过去,让亨利冀求小克的理解并期望帮助他找到更好的选择,一方面也是让「自己」,能够好好活一次属于自己的人生。

两位父象征两种情,一个子,正在人生转捩的自我搜索十字路徘徊,你他我,谁才该是谁的救赎?《双子杀手》塑造子女的挣扎,带领他们走回生命的完美正轨,整体故事核心事实不脱离李安擅长强调的人生、哲学、心灵或启示之叙事母题,讲到烂的复制人社会警世寓言也几乎规避(还是有只是不把重点放在上头),电影本身理应可以走出与众不同的复制人类型情感叙事电影,可是就算它全权都有好的架构和发想,李安也志在融入自我坚持的故事本色做为串联电影价值观的一脉宗旨,却几乎败在剧本与角色的单调及枯燥。

威尔·史密斯是主角魅力也够所以塑造的方向还不至于大有问题,可是温斯泰德和克里夫·欧文却纯粹的很像剧情工具,空有情绪,小克夹在克雷·魏瑞斯与亨利之间,那股本该挣脱束缚或是动荡彼此关系的三人周旋,则没做出它需要的力道,挣扎的过程皆仅用少量的台词篇幅顺势了结,为商业与技术妥了这些协,我们还能期许电影做好些什么?要不是威尔·史密斯的演出确实有其生命力,不然整部电影的说服力实在不怎么高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双子杀手》用一大堆很帅但实际无意义、极像为打而打的动作桥段快速嫁接在无趣的叙事之中,看在李安当今似乎讲求技术更甚叙事的作风里头,《双子杀手》反而给人一种纯粹炫技的观影感受,情节马虎却一昧急着切入动作场面,那种情感的断层不言而喻,即使跑透全球名胜古迹展开大规模动作豪华展演,可文本的疲弱,不只没放大电影的格局,倒还限缩了电影的可能,简单直接而粗暴的就好像什么都没看到,感觉正要开始就潦草收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带给观众的心灵深思与生命历程探索,同时还兼顾技术画面和静态娱乐的大师级手笔,在《双子杀手》一概因急就章的额外强求消失殆尽,或许只能够因娱乐性而为爽观之,食之无味,弃之,可能也还是会有点可惜。

既然说了动作场面,我想真的不能不承认它的动作桥段确实很扎实、过瘾又华丽流畅,虽然镜头的顺畅移转让动作镜头有那么一点的不真实,尤其年轻CGI制成的小克在某些动作部分(特别是飞车追逐)与真人威尔的一来一往,都有那么一点点假感,可是李安这次掌握动作安排的设计、运镜和特写,确实都值得赞赏,没什么拍过动作电影的他,本以为动作片会是他的生涯软肋,却始终没想到《双子杀手》的动作初尝试意外的精彩迷人,威尔·史密斯腾空翻转落地、重机飞车追逐搏斗和几场赤手搏击,甚至最后高潮的连续场面,是真的都很好看很爽快。

虽然有时候克雷·魏瑞斯为杀亨利而下的危机感异常空虚,明明有一卡车双子,最终战却少了第三幕高潮赢得的史诗壮烈感,爽度分数少掉了那么一点,不过就论纯粹欣赏动作片而言,《双子杀手》其娱乐性仍高,依然的,我想是能够满足热爱动作电影类型的粉丝观众,这部电影,正是李安对动作戏颇有想法的首次印证,尽管电影可能不太完美,但我愿相信,下一次会更好的。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影像的瑰丽豪迈调度不用说,唯美而华丽,剧本之深意也坐拥发人深省的精湛感受,将视觉、艺术、人文和娱乐之因子,几乎是小心翼翼又大胆前卫的融合并放入于故事当中,叙事类型的两部作品,高瞻远瞩了李安细腻思虑的情感征途,总是极力在茫茫生活里找寻那固然空缺的心灵,父与子、战争或牺牲、迷失与所求,既有的哲学人生在一趟趟诗情画意的影像填补和文字叙述之滋润下,仿佛游历了千山万水的灵魂体验,扎实、反思、畏惧,却又如此深深着迷,李安的魔力既抽象而写实,既大胆又细心,那股独一无二的丰富感受,久久未能散去。

岂料,《双子杀手》却反转了我们自觉的李安世界,或许他想要把4K、120帧的前端影像技术试用在商业动作片上头?又或许他想要再次挑战商业惊悚动作电影?无论如何,大玩技术的心意已到,可过于妥协商业的简单剧本,不仅没有扎实的深意饱足,整体走向实在也不太够格令人信服,唯一震撼紧实的,只剩下李安坚持推广的技术革新和意外对动作桥段有着想法的流畅动作编排。

不过,演员方面的尽心尽力,填补了电影的略为空洞,威尔·史密斯仍然有着极具亲和力的表演,一人分饰两个不同年龄的亨利·布罗根,深深建立对应之中的价值冲击,青涩的、老练的、震惊的、苦战的,甚至是接纳,当中老亨利和小亨利不仅仅搭建了李安依然的父子关系象征梳理,在剧本对角色缺少转折、深化或过快的进展之后,威尔·史密斯反而运用自己的巨星魅力和演技风采,分别将两个亨利诠释的既是不同又同样迷人。

其中的挣扎、理解、怀疑,直至互信的手足关系,精妙而不失动人,俐落的身手在动作戏间还彻底一展年轻与老年的两种动作风格,整体而言的确使两位亨利表现出确切的年龄差距,就情感面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有着世事经验、一个稚嫩年轻,一个已忘记情感泪痕的滋味、一个仍憧憬情感的寄托,威尔·史密斯转换于其中俐落流畅自如,又怎么能够不爱他呢!

伊丽莎白·温斯泰德正式贡献了她最美最杀的强悍银幕形象,几场为她设计的动作戏虽然不如威尔·史密斯的长或复杂,但也足以令人惊艳于伊丽莎白少有的动作戏体验,可在这之后,丹妮一角的出现之来龙去脉,其实没有一个深入刻画的因果,仿佛剧情所需就这样出现了,被派来监视亨利,却又被迫跟着亨利逃亡,这之间的诸多「为什么」,始终没有被解答,政府要杀亨利的动机单薄之余,大概也真的没有理由细说丹妮之于政府周旋上的准确位置和定位了吧,倒是伊丽莎白·温斯泰德还是用自己的魅力证明了自己的角色吸引力,让丹妮这个角色依然可以活的又美又帅又新潮。

反派部分,则由克里夫·欧文担纲,角色定位上,他跟老年版威尔·史密斯一样是关于反面父亲的价值教育和影响,口口声声的爱,只不过是利用罢了,克雷·魏瑞斯一角的动机到形式还是不够完整,做为一个反派他简直有点一厢情愿,戏份甚至不算多的情况下他有演绎出那股盛气凌人的邪恶气息,却也仅此而已,除了威尔·史密斯的角色,其余的实在不免使人倍感失落。










环球电影榜


谢谢广大网友对于上述问题的关注、解答和分享。我都一一阅读并关注,特别是大家对于其拍摄技术的分析都很到位,让人钦佩,然而对于其中所创造的克隆人所涉及的人类伦理问题,我持不同的想法,已经在我的文章《电影《双子杀手》触碰克隆人敏感伦理问题,套用“双子”恰当吗?》提出了,可能有些网友没有看到,特摘录如下:


电影《双子杀手》最大的问题是触碰克隆人这一敏感伦理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现在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主张把克隆技术和克隆人区分开来。该片却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造出一个克隆人,其用意为何呢?其价值导向为何呢?其欲传达什么思想呢?难道就是让全球观众明白克隆人很厉害,克隆人很优秀,克隆人可以和本人一样友好相处,克隆人也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吗?即使如此,又怎样?难道要世界人民接受克隆人吗?电影创作并非科学之外,也非法律之外,更非道德之外。该片有维护和鼓励克隆人之嫌,触碰即已不合规,其价值导向不符合世界人民所追求的正向价值观。

人类正常繁衍和克隆人对比


更不用说,电影《双子杀手》似乎要界定其创造的克隆人和本人为兄弟关系,甚至克隆人承认本人的父母亦为其父母。这完全是错误的伦理关系。从科学原理来看,克隆人和本人根本不是兄弟关系,也不是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人类伦理关系。

电影《双子杀手》中的克隆人少年


此外,克隆人和本人的关系是所谓的“双子”吗?“双子”应该来源于“双子座”,其本来是天王朱庇特与女神迈亚所生也是朱庇特最为信赖的一个儿子,有时还被称为商业之神,是一个人。后面有了“偷梁换柱”的用法,比如指双胞胎,像电影《双子神偷》中归属双子门的好几对双胞胎。这个倒也好理解,毕竟双胞胎是正常的人类伦理关系,用“双子”来非“双子座”来形容两个外形几乎一样的孩子即双胞胎也不算是稀奇古怪的说法。但是,克隆人与本人根本不是双胞胎关系,甚至根本就不是人类伦理关系,为何用人们早已接受的“双子”概念来形容他们的关系呢?因此,电影《双子杀手》(Gemini Man)的片名套用“双子(Gemini)”相当不恰当,属于“狸猫换太子”之做法,应当予以更正。


全文见:《电影《双子杀手》触碰克隆人敏感伦理问题,套用“双子”恰当吗?》

https://www.toutiao.com/i6753039607576658446/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发表不同的观点,谢谢。


橄榄树评记精选


关于电影《双子杀手》,除了对李安本人的期待,更多的讨论焦点,一直集中在要故事性还是要技术上。传统的电影一秒只有24帧,突然提升到120帧,会是什么样神奇的体验呢?很多人对这一新技术的评价:前所未有、无与伦比。

无论是新技术的变革也好(电影中是克隆人的技术,用来批量制造完美的武装杀戮部队;现实中是,CG电影特效、120帧、4K、3D技术的运用)、年轻一代人对旧时代的“挑衅”也罢(电影中是junior对51的挑战;现实中是,年轻人对旧时代“太老、太旧”的嘲讽),到最后都会走向一个类似的局面,既是“忠于自我”的实现,每个人终其一生不过是想过自己想过的一生。

或许也能够顺带见证下一个电影新世界的开启。不论是运镜、打光还是机位,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在观众最舒适的角度,尤其在衔接和转折处,李安会用摄影师一般的镜头语言安抚甚至宽慰观众的心灵。

布达佩斯绚烂的晚霞,柔和鲜艳建筑下飞起的鸽子,大海上游艇划出的痕迹……一部动作片,你能在安静的片刻,静享纪录片一般的美。

由于3D 120帧 数字造人三项高规格技术的加持,《双子杀手》几乎重新定义了“动作”这个词。

关于电影的一切:角色、景框、表演、场景、服化道……似乎都在这个无比清晰的世界里被重新定义。

不夸张地说,《双子杀手》让动作电影从此变得鲜活起来。24帧率下的动作电影,不论是《谍影重重》还是《速度与激情》系列,在高速的动作场景中,人物都是模糊的。

尤其是高速追车和战斗场景,你无法清晰地捕捉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无法清楚地看到远景和近景,甚至有些打斗也让观众感觉“眼晕”。

但《双子杀手》不同,摄像机360度围着摩托车,加深了空间感,帧率提高,不再需要低速率下拍摄高速镜头,甚至人脸上的皱纹都看得清了。

不仅仅如此,《双子杀手》带来的,还有极致的真实。看过电影的朋友,对故事开场亨利的射杀记忆犹新。在24帧的电影里,子弹出枪的动态和射击效果,是需要特效做出来的,不然根本无法捕捉。但在《双子杀手》中,子弹射入高速行驶列车的玻璃瞬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捕捉到子弹射入、玻璃花溅起的物理动势,第一次体验高帧摄影带来的震撼。

当然,还有故事最后加特林机枪扫射的片段,

这个慢镜中,能清晰地看到货架上货物被打碎,薯片和膨化食品爆开,各种碎片倾泻而下。

它带来的沉浸感也随之加深,对热武器的恐惧和对反派的情感奔涌也随之而来。虽然很多观众对电影抱有“技术无用”的观点,但无疑,技术是可以改变电影的。

24帧的电影,看了一百年,李安选择用这种技术拍摄《双子杀手》的时候,是知道后果的。因为他要挑战的,是人类百年来的审美和观影习惯,要改变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固有认知。

李安依旧是那个拿着小金人吃汉堡的样子,他一直都没变。

就像他自己所说:“推动电影技术,我觉得我的使命感,有些事情,非做不可”。

赞叹过他《卧虎藏龙》的浪漫,体验过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奇幻,就能理解他《双子杀手》所带来的惊艳了。

不止视觉,这部电影的主题,依旧能让我们看到新技术包裹下,那个并未改变的李安。

《双子杀手》本质上探讨的,还是父子亲情关系。

年轻版和年老版史皇看似是克隆人和本体,实质上的亲缘依旧是父子。

不仅如此,《双子杀手》的主题中还融入了自我压抑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冲突和抗争,用一面镜子来展示,也是李安独有的思辩色彩。

终究而言,这是一个与“过去的自己”交流的过程,每个人到了51岁面对二十多岁的懵懂自己,总有想让他别走错误老路的冲动。

对过去青涩的自己进行教诲,把老年的自己当成一个严格又慈祥的父亲,加上高帧率、3D和最先进的数字造人技术,让我们身临其境。

或许我们暂时不能理解《双子杀手》的先锋性和前瞻性,但我们要有等待的耐心和往里窥探的好奇,因为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李安探索电影技术边界的努力,更有未来电影世界的样子。


K不可休思


动作戏非常真实, 剧情老套没的说,当然更多也要考虑到制作的限制,不得不缩小片场规模. 是被威尔史密斯一个人演完了,其他角色成长几乎不可见,几乎都是工具人(甚至沦为灯光师,照明棒扔水里是为了给水底的灯一个合理的解释,实际上亮度过高还是略穿帮)。毕竟是能一个人撑起我是传奇的男人,选他很合理。





不会跳的兔小姐


为何在影院放映设备上都不具备放映情况下,就要开始着手4K3D120帧的革新。李安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实际上,4K3D120帧带给电影的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4K3D120帧带来的是更接近真实感,它也克服了通常电影版本出现的亮度低,画面物体高度运动时产生模糊的问题,这也让观众仿佛真的生活在电影中一样,解决了以往看电影中的不少弊端。

低、高帧率观影《双子杀手》示意图

《双子杀手》是技术和类型融合的新尝试,观影体验更强

在三年前特意跑到北京博纳悠唐店观看了4K3D120帧这个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再一次观看李安的电影又等了三年,而这一次依旧是4K3D120帧这个版本,不同的是影片是《双子杀手》这个不同的类型。

在那个版本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战争戏比较令人难忘,也令观众身临其境。不过相对而言,那部电影只是李安导演的第一次尝试,而且战争戏并不多,所以整体上这个版本施展空间依旧有限,发挥空间远不如突出动作戏的影片明显。

这大概也是李安选择《双子杀手》的原因,因为这部电影动作戏多,枪战、摩托车追击、二人交手,这样的动作戏太多了,观众也更能通过《双子杀手》这部影片欣赏到4K3D120帧这个技术的魅力。

所幸,《双子杀手》影片里给我太多的印象,影片开头,列车飞速行驶中的远程开枪射杀,就直接把握拉进影片的氛围中;接着夜晚特工亨利开游艇在海上划过白色的水浪,美景尽收眼底。

此外,还有《双子杀手》中房屋中二人猫和老鼠版的追踪,以及街头骑车的场景,令人紧张刺激。而到了年轻杀手身份以及最后一个新杀手的身份得到揭秘,又给我心中一颤。

对于李安《双子杀手》这部电影,我整体上比较认可,无论是4K3D120帧技术和动作类型的运用,还是威尔·史密斯分饰两角,现实中的老年版以及通过技术完成的青年版,这些都很成功。


雪夜我独行filmer


看过了。剧情一般,新技术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大概是放映设备跟不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