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大英帝国的崛起是世界近代史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从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英国经济、军力、科技、文化等方面迅猛发展,并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中攫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英国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之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主导国际事务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历次战争中,对于英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七年战争虽然是在欧洲国家之间爆发的,却同时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展开,最终英国大获全胜,夺取了大量殖民地,以至于当时有为英国政治家认为和大英帝国的海洋霸业相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曾经所取得的成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以说七年战争彻底改变了殖民时代全球势力范围和力量对比,或者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转折。以它为节点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此之前是欧洲列国争霸的时期,而在此之后的岁月则被称为“不列颠治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然而实际上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没有人真正看好英国,这与战前对峙双方的力量对比有关。英国的敌对阵营中有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一些德意志小邦国,这个联盟总人口超过一亿,远远超过英国及其盟友。英国一开始的铁杆盟友只有普鲁士一家,两个国家加起来的总人口不足1200万。另外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普鲁士几乎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着,英国却孤悬海外、无力策应,他们敌人的领土却连成了一大片,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压制态势。

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当然,英国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从财政制度(废除包税制度,执行专人征税制度)、金融制度(世界首家央行,即英格兰银行已经运行半个世纪之久)、政治制度(议会制度日趋成熟)和海外贸易(巨型股份制殖民贸易公司、特许状政策、英荷战争击败荷兰)都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力蒸蒸日上;另一方面英国的盟友势力强硬,普鲁士是以军事立国的存在,绝非寻常欧洲国家可以比拟。如果将这两方面优势归纳起来,我们会发现英国的优势就是不缺钱财、盟友军事实力过硬。更为重要的是普鲁士这个盟友的地理位置刚好处于敌对阵营的中心方位,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牵制住了敌人。所以当战争打响以后,普鲁士在欧洲大陆死磕,而英国人却可以在海外集中优势兵力大肆夺取对手的殖民地,并且打击敌人贸易,这就是典型的“英国式战争方式”。

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不过在战争初期,英国人还是犯了一个错误。或许是由于战场铺设的过于辽阔,在欧美亚三大洲同时展开,导致英国起先未能厘清重点,而是四面出击、全面铺开了战线。在战争的第一个念头,英国同时在几个战场受挫,他们位于地中海的战略要地梅诺卡岛甚至直接被法国攻占,前去增援的英国皇家海军也被法国海军击退了,这是自英荷战争以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海军遭受的最大打击。这一次海上败仗对英国政坛的影响十分巨大,当时的英国舰队司令被逮捕审判,认为他临阵畏缩、指挥无能,直接被正法在他自己的旗舰上。不仅如此,英国还立刻更迭了领导,推选出新的首相,名字叫做威廉·皮特。

七年战争期间的英国首相又被称为老威廉·皮特,这是因为人们需要区分他和他的儿子小威廉·皮特的原因,他的儿子小威廉·皮特正是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英国战时首相。老威廉·皮特在七年战争乃至整个英国崛起的历程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此人在英国政坛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才能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当选英国首相。上台之后,老威廉·皮特立即调整了英国的策略,规划和整改了英军的战略重点。

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老威廉·皮特非常清楚英国参与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海外帝国。不过目的虽然在海外,战争的重心却在欧洲大陆,而战争的枢纽就是普鲁士。只要普鲁士军队的战场表现足够优异,就能够将法国、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力量牢牢的吸引在欧洲,这样英国就可以放手开拓海外殖民地,所以老威廉·皮特力排众议地给予普鲁士最大限度的援助。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想要多少钱财军需,英国人就援助多少。不仅如此,英国甚至还派遣了一支一万八千人的陆军支援普鲁士。老威廉·皮特有句名言,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赢得一个北美帝国,将英国人意图表达的淋漓尽致。

既然英国人想要确立海外帝国的地位,老威廉·皮特会选择将战略重心放置在北美呢,这其实就和英国人的全局观密不可分了。英国人认定北美是需要全力以赴的重点,因此集中力量攻取;同时认为印度属于次要重点,只派遣了一支小舰队,其余的都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自行解决。之所以做出如此战略布局。是因为北美距离英国的行程更近,只需要跨越大西洋即可到达。如果英国海军集中优势力量的话,即可以加大对北美的攻势,同时又能加大对法国海岸的封锁,一举两得。这一点与中国围棋棋子的布局讲究棋力的策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英国距离印度太远,即便派遣海军过去也会造成力量分散。如此以来,英国战略层面的轻重缓急也就一清二楚了。

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事实上,正是在老威廉·皮特上台的第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取得了普莱西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英法印度之争中,英国优势不断增强的主基调。1759年,也就是老威廉·皮特出任英国首相的第三年,英军已经在各个战场均获得了一系列胜利。在欧洲,英国和普鲁士联军自开战以来打了一场少见的大胜仗;在北美,英军打下了整个加拿大;在加勒比海,英军攻下了法国的主要据点;在海上,英国舰队通过两场海战彻底摧毁了法国海军的主力。到了老威廉·皮特执政的第五个年头,英国东印度公司攻占了法国在印度最后一个据点,将法国势力彻底赶了出去。七年战争结束之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外帝国,而所付出的代价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首先,英军的伤亡人数是所有参战国中最低的,这与英军避开了欧洲大陆主战场有关;其次当别国经济遭受重创之时,唯有英国丝毫未受影响,反而愈加繁荣了。据统计,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的贸易额每年都在增长,其中航运业更是猛增了15倍之多。战争期间的巨额订单极大地刺激了英国早期工业的起飞。英国国力的强盛不仅确保了自己经济的优势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对盟友产生极大的帮助。七年时间里,英国共计给予了普鲁士差不多一千万英镑的资助,这个数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等主要敌人军费的总和。

七年战争:英国以普鲁士为战争枢纽,视北美为海外帝国重心


综上所述,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凭借繁盛的国力和强劲的盟友,得以用“英国式战争方式”进行战略布局。他们疯狂的资助盟友普鲁士,以其作为战争枢纽,在欧洲大陆牵制住了绝大部分敌人的力量,而自己则主要抢夺海外殖民地和贸易网络,从而促使英国得以在战争七年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海外竞争方面,老威廉·皮特不局限于整体对抗的对比,更善于寻找最关键的局部,寻觅海外竞争战略的重心。英国人选择北美作为进攻重点,即攫取了加拿大,又封锁了法国海岸,策应了欧洲战场。当战争尘埃落定之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土最为广阔的国家,被称为继西班牙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