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在五年前的2014年12月,由崔莹号导弹驱逐舰和天地号补给舰组成的韩国海军巡航训练舰队抵达俄罗斯海参崴,进行为期4天访问活动。由于气温突降,再加上韩国海军防冻措施缺失,导致舰体大面积结冰。

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军舰结冰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对战舰的作战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现代军舰都有寒区防冻设计,海军也有规范的御寒措施,主要设备采取加热、保温或涂油措施,防止气温剧降导致舰体结冰,所以,战舰在正常保养下,通常不会结冰。

于是,很多人都关心,战舰在结冰的情况下,钢材的性能是否会发生改变,据说钢材在冰冻情况下,谁变得很脆,是这样么?

钢铁这种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有许多令人头疼的特质,比如说热胀冷缩,又比如说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性质变化。热胀冷缩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提到的物理现象,许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以前的铁路铁轨会留出一定的缝隙来应对热胀冷缩的故事,又或是电线杆上的电线弯直的问题。而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就更好理解了:超过1538摄氏度,铁就会融化成铁水;而低温环境下,掺杂有杂质磷的钢铁就会明显变脆。


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金属在低温下内部分子活性降低会变得愈发松弛,从而产生一种内部应力,而这种应力一旦超过了金属热胀冷缩的极限,内部结构就会碎裂,从而金属内部瓦解而强度剧减,我们经常说在南极钢铁一敲就碎,就是这么个道理。那么军舰上的钢铁材料会不会这么不扛冻呢?

军舰在低温环境下所要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俄罗斯的军舰,更是其中的代表。毫无疑问,在极地环境下,军舰这样一坨重达上千吨上万吨的钢铁,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七八十年前,结冰的舰体强度确实有可能出现一些下降,变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磷含量超过0.03%。那时候造船用的钢材,材质性能赶不上现代钢材,容易出现磷超标的现象,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与冰山相撞后很快沉没,也与船体钢材的低温脆性有一定关系,根据打捞出来的钢材分析,泰坦尼克号游轮钢板的磷含量居然达到了0.09%以上。


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但是,低温不代表军舰一定会出现严重的舰身物理性质的变化。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的应对方法:比如说在钢铁本身的性能上下功夫,对钢铁成分进行不断的摸索,最终寻找出一种受温度影响形变较小的合金材料来制造军舰舰身;或者是利用适合的焊接技术来焊接舰身各个部位,确保温度所带来的形变处在可控范围内。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确保舰体强度不会出现太明显的变化,进而确保军舰可以顺利完成每一次的任务,而不会因为舰体强度下降而崩裂。

现代军舰的钢材已经解决了变脆的问题,首先要尽量降低钢铁中的磷含量,这有助于减轻舰身在低温下变脆的程度;其次要寻找适宜的金属配方,用低温下不易变脆的合金材料来建造军舰。虽然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全世界海军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钢铁的变脆主要是由于原生铁矿石中磷元素的存在,所以在炼钢之初必须进行脱磷,一般民用船只钢材的磷含量要求在0.045%以下,而军舰用钢则规定在 必须在0.02%以下。


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其次是提高钢材的屈服强度,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应对热胀冷缩所带来的形变。军舰用钢一般都是加入了多种稀土元素的高屈服度合金钢,一般军舰用钢的屈服强度最少都要求在300MPA以上,而航母在500Mpa,潜艇更是要求在600MPA以上。


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阿里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也照样结冰,需要水兵用铁铲人工除冰。

经过了这样的处理加工后,只要不是零下100度以下的极限低温,对军舰的金属结构强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战舰结冰,影响最大的还不是钢材的强度,最容易冻坏的是军舰上宝贵的电子元器件工作,比如雷达、卫星信号接收器、光电观瞄设备等等。结冰还会影响设备的机械运转,例如主炮、副炮、旋转雷达、垂发盖被冻死了,那么可以说这艘军舰基本就丧失战斗力。严重的结冰,会对 军舰的行动能力带来影响,如果结冰分布的不均匀,将带来舰艇重心不稳,在恶劣海况下,容易倾覆。


军舰结冰后,钢板会变脆,像鸡蛋壳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除了常年活动在低温海区的军舰外,一般各国军舰不会配置除冰机,所以在战舰结冰的情况下,多是依靠水兵人工除冰,很累的。环北极圈国家做的好一些。例如俄罗斯在航母上配备了用航空发动机改装的AIST-5TM吹雪除冰车,用来清除甲板上的积雪和结冰,这种设备利用航空燃油燃烧,向甲板喷射扇形高压热风来达到清雪除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