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的乡镇工厂工业化,全球独此一家

中国沿海的乡镇工厂工业化,全球独此一家

英格兰的包工商拿着原料给乡里的家庭,让他们手工制作,过一阵再收回成品,这是所谓外放体系,通常被认为是工业化的先声。但它与集中劳动的工厂工业化有什么关系,现在也还有争议。有的认为,工厂工业就是从乡村外放演变过来的,有的认为,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外放是临时的过渡性的,后来被放弃了,工厂工业则是从头开始的,是断裂式的新创造。我倾向于认为,它们是不同种类。英国后来利用水力驱动在河流边建工厂,真正工业化开始,以后再靠近煤和港口的城市里建设蒸汽机驱动的工厂,这是工业化的典型。

与此相比,中国江南和广佛则一直在农村乡镇做工业,乡镇企业有无数小厂,也有做大厂的,上市公司也不少,是完全真实的工业化。为什么?王国斌的解释有启发。他认为,因为明清中国城市和乡村一样安全,所以江南农村也有制造业。后来在外来因素启发下,沿海乡镇开始建设动力驱动的工厂,这种传统也得到延续。农村乡镇建设工业工厂,沿海多地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解释,大国传统使然。

但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化,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散乱差,此类观点影响很大。这种情况肯定有,而且随着规模越大,发生的概率也还越高。但是,乡镇、县里、市里,也不是傻瓜。苏南一二十年前就做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但园区还在乡镇,不在城市。温州等浙南沿海地区就没有这样做,基本上放养。现在看,苏南城市比温州发展态势更好。佛山也做了一些,东莞这些年才开始做,但措施就比较猛了,引起一些争议。

很多人,特别是知识界读书读出来的,以欧美只有在城市才有工业化的历史为原型,不认可中国沿海农村乡镇的工业化,非要都搬到城市里去,才觉得避免散乱差,才能提高技术含量。有的还认为,正是这些乡镇的大小工厂的海洋,才造成了恶性竞争,希望严加禁止,迫使他们转型升级。

听起来很好很高级,但这种从书本出发、从欧美原型出发的观点,完全忽视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历史传统上的巨大差异对工业化路径的影响。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第一,如王国斌所说,历史上,农村与城市都享有安全的环境,江南农村做制造业是传统。第二,沿海的江南和广佛地区,基础设施都不差,第三,如李伯重的江南研究所证明的,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传统,江南一带的识字率很早以前都很高了。所以,在沿海乡镇实现工厂工业,并没有什么环境安全、基础设施、人才素质上的困难。

这与英国、尤其是与欧洲是不同的。英国的农村是面向城市进行商业化的农业生产,这是伟大的,江南与广佛在制造业兴起之前与此类似;但是,英国的农村与城市在安全和教育程度上还是有差别,这一点不比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农村与城市相当接近。欧洲如法国德国的农村更是与城市是两个世界,这一点与英国不同,后来欧陆国家的工厂工业也都在城市展开,而不是在农村,这一点又与英国相同。

而中国的江南和广佛则是:城市与农村紧密交融,如英格兰,同时,农村也照样有基础实现工厂工业,这几乎是全球独有的。这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带来的独特现象。为什么要削足适履,用欧美城市工厂工业的历史的鞋子强迫中国乡镇工厂工业去穿呢?

乡镇工厂工业做好了劳工环保技改等方面,照样可以成为一流的工厂、做出一流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对乡镇工厂工业横加指责呢?

工业向园区集中,可以避免乡镇工业规模做大以后带来的一些负面外部性,这是应该做的。但是,不必再多走一步,工业全部向城市的开发区集中。如果在乡镇的园区就挺好的,又何必向城市的园区集中?

如果不是遍布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乡镇工厂工业,哪有横扫全球的低成本的工业品呢?低成本,是一个优势,不是劣势。低成本还能逐步往中高附加值上爬,谁与争锋?

要重视中国自己独特而伟大的传统,要重视沿海乡镇工业化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