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贫困村嬗变之路:逐步实现从内到外大变样

鄂伦春贫困村嬗变之路:逐步实现从内到外大变样

图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扶贫工作。 侯玉鹏 摄

图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扶贫工作。 侯玉鹏 摄

中新网呼伦贝尔10月31日电 题:鄂伦春贫困村嬗变之路:逐步实现从内到外大变样

作者 张玮 侯玉鹏

“我以为这辈子都住不上大砖房了,我们感激祖国啊。”3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中兴村65岁的陈寿兰接受记者采访时,流着眼泪哽咽道。

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近几年,鄂伦春自治旗赶着精准扶贫的大潮,其贫困村走上了嬗变之路。

鄂伦春贫困村嬗变之路:逐步实现从内到外大变样

图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 侯玉鹏 摄

鄂伦春族是中国三少民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之一,其聚居地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集中,当地的脱贫工作更显艰难。

“群众事无小事,一定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准抓实,确保一个人都不能差、不能丢、不能少……”鄂伦春自治旗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董林生如是告诉记者。

陈寿兰所在的中兴村是诺敏镇内的深度贫困村,村里的农户大多没有土地,贫困户比例大,这里也是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村。

记者了解到,之前的中兴村村民住着几近倒塌的土胚房,饮用水不达标,通村路更是雨季泥泞、冬季不通,秋收生产资料运输成了全村大难题。

“为了让我们喝上放心水,镇政府给我们每4户打一口井,安一个水泵。”陈寿兰说。

董林生告诉记者:“村里的饮水安全要求800米内能取到安全达标的饮用水,现在村民们的饮水是安全达标的。”

今年45岁的董林生在鄂伦春自治旗工作了23年,从事扶贫工作3年,从一名乡镇医生到扶贫“带头人”,在他看来,帮助贫困户顺利脱贫,让贫困村从内到外实现大变样,才是他最想做的事。

该旗扶贫干部程向军说:“鄂伦春地广人稀,我们经常跑200余公里路程去贫困村、贫困户回访和调查。时间有限,很多时候一根香肠、一袋咸菜和一盒泡面就解决了用餐。”

记者了解到,2016年至今,董林生带领脱贫攻坚队伍走遍了鄂伦春自治旗48个贫困村,入户走访调研、督查回访……仅今年4月到9月,就回访了该旗10个乡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3个行政村、18个社区,遍访61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今,鄂伦春自治旗的扶贫工作略显成效,住房、吃水、用电、交通等基础问题解决后,教育、医保、文化建设等内在措施也得跟得上。

董林生深知“漏评”和“错退”直接关系到扶贫工作质量。他说,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带领扶贫一班人着手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坚持把精准识别退出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集中开展“进一步打牢精准扶贫基础”、“建档立卡历年数据‘回头看’”和“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等工作,逐村逐户鉴明识别。

傍晚晚霞余晖下,一户户红彩钢瓦,黄漆墙面的中兴村集中安置区,显得格外雅致。

看着一个个贫困家庭渐渐脱贫,董林生感慨良深:“看到大家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和逐步提升的幸福感,我知道我们离脱贫目标越来越近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