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复旦大学在CNS发表12篇文章

截止到2019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12篇文章,iNature在这里系统介绍:

【1】尽管氧化铜高温超导体构成了复杂多样的材料族,但它们都共享分层的晶格结构。这个奇怪的事实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在隔离的单层氧化铜中是否可以存在高温超导性,如果存在,那么二维超导性和各种相关现象是否与它们的三维对应性不同。答案可能会提供有关维数在高温超导中的作用的见解。2019年10月30日,复旦大学马立国,张远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monolayer Bi2Sr2CaCu2O8+δ"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一种制造工艺,该工艺可获得高温超导体Bi2Sr2CaCu2O8 +δ的单层晶体。单层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与最佳掺杂体的最高一样高。单层Bi-2212的性能变得极为可调;研究人员对各种掺杂浓度下的超导性,拟能隙,电荷阶数和莫特状态的调查表明,这些相与本体中的相没有区别。因此,单层Bi-2212显示了高温超导的所有基本物理原理。该结果建立了单层氧化铜作为研究二维高温超导性和其他强相关现象的平台;

【2】2019年10月30日,复旦大学丁澦,鲁伯埙及费义艳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基于小分子微阵列的筛选,确定了四种与LC3和mHTT相互作用但与野生型HTT蛋白不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将mHTT靶向自噬体,以等位基因选择性方式降低mHTT水平,并在亨廷顿舞蹈病的果蝇和小鼠模型中挽救了细胞和体内与疾病相关的表型。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提出了可降低mHTT和可能具有polyQ扩展作用的其他致病蛋白的候选化合物,证明了使用自噬连接蛋白降低致病蛋白水平的概念;

【3】2019年10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及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大明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配对的肿瘤和来自159名患者的相邻肝组织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肝细胞癌(HCC)的首次蛋白质组学表征。整合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多组学之间的一致性和矛盾性,关键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以及HBV相关HCC的肝脏特异性代谢重编程。蛋白质组学分析确定了与临床和分子属性相关的三个亚组,包括患者生存率,遗传谱和肝脏特异性蛋白质组等。这些蛋白质组在代谢重编程,微环境失调,细胞增殖和潜在的治疗方法中具有独特的特征。总之,

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可极大地扩展与HBV相关的HCC的知识,并可能最终有益于临床实践。

【4】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 Goldhaber-Gordon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Wang Feng 和复旦大学Zhang Yuanbo团队在更容易获得的三层石墨烯片中发现了超导电性的迹象,相比于双层石墨烯超导,三层石墨烯不必发生扭曲,每层原子晶格的上层和下层对齐,这在生产多层石墨烯时自然而然的形成这样的结构。借助三层石墨烯,有望帮助研究人员更快了解铜氧化物中的超导性。相关研究以“Signatures of tunabl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trilayer graphene moiré superlattice”为题发表在《Nature》上(点击阅读);

【5】层状反铁磁是具有反铁磁层间耦合的铁磁层的空间排列。范德华尔斯磁铁三碘铬(CrI 3)已被证明是一种分层反铁磁绝缘体,其少数层型,为电子和光学器件中的各种功能物提供了机会。2019年7月31号,复旦大学吴施伟团队与华盛顿大学许晓栋团队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Giant nonreciprocal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from antiferromagnetic bilayer CrI3”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双层CrI 3中出现的非互易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证明SHG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精细磁序探针,为二维磁体在非线性和非互易光学器件中的应用开辟了可能性(点击阅读);

【6】2019年4月26日,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研究组以及复旦大学袁正宏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Long-term functional maintenanc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in vitro的研究论文,首次证明利用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实现了功能细胞在体外的长期维持,这为大量制备功能成熟细胞及其应用提供了可能(点击阅读);

【7】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院士联合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和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黄开耀研究员等多个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杂志发表了题为“A vitamin-C-derived DNA modification catalysed by an algal TET homologu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TET双加氧酶的同源蛋白CMD1能以维生素C为底物,在DNA的5-甲基胞嘧啶上催化产生一种全新的DNA修饰5gmC。并进一步发现这种具有独特的DNA修饰活性的CMD1蛋白与5gmC参与了光合作用的反馈调控。该研究对于丰富DNA修饰的研究内容,更进一步了解表观遗传学的深度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点击阅读)

【8】2019年4月24,复旦大学金力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用109种语言进行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得出949个词汇根义,估计汉藏语言差异的时间深度约为4,200-7,800年,平均值约为5900年。此外,系统发育支持了Sinitic和Tibeto-Burman语言之间的二分法。该结果与考古记录以及中国农业扩张的农业和语言传播假设相兼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东亚史前人类活动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语言学立足点(点击阅读);

【9】2019年5月17日,复旦大学Wu Ruqian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W.Ho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Probing and imaging spin interactions with a magnetic single-molecule sens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为基于磁性单分子传感器的新纳米级成像能力铺平了道路(点击阅读);

【10】2019年2月27日,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贺福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钱小红在

Nature共同通讯发表题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和磷酸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110个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早期肝细胞癌的成对肿瘤和非肿瘤组织。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突出了早期肝细胞癌的异质性:研究人员使用它来将该队列分层为亚型S-I,S-II和S-III,每种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结果。本研究中提出的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分层,提供了对该癌症的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并提出了针对它的个性化治疗的机会(点击阅读);

【11】2019年1月31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崔儒涛,厦门大学邓贤明及复旦大学王鹏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STK19 Inhibits Oncogenic NRAS-Driven Melanoma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确定以前未表征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19作为新的NRAS激活剂(点击阅读);

【12】

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复旦大学王明伟,浙江大学张岩及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人类PTH1R与长效PTH类似物和刺激性G蛋白结合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 结合的肽采用延伸的螺旋,其氨基末端深入插入受体跨膜结构域(TMD),导致跨膜螺旋6的羧基末端部分解旋并在该螺旋中间诱导尖锐的扭结以允许受体 与G蛋白结合。 与单个TMD结构状态相反,细胞外结构域采用多种构象。 这些结果提供了对PTH结合和受体激活的结构基础和动力学的见解(点击阅读)。



2019年复旦大学在CNS发表12篇文章



在尺寸减小的系统中,与常规的Bardeen-Cooper-Schrieffer型超导体一样,强烈抑制了长程有序(特别是超导性),但所有高温氧化铜超导体均具有层状结构。这种明显的二分法可能是高温超导(HTS)的关键,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高温超导和与之相关的各种相关现象在二维上是否不同。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大多数高温超导理论都是基于纯二维(2D)模型,而实验表明,超电流相干性,电荷有序和电荷动力学都具有3D性质;其次,研究人员对高温超导的了解大部分来自实验工具,例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学(STM / STS)和角分辨光发射光谱(ARPES),它们可以探测材料的表面,从表面测量推断出HTS作为整体性质。


2019年复旦大学在CNS发表12篇文章

Bi-2212传输的制备和表征


如果HTS是真正的2D,则体-表面对应关系将变得非常理想。为了通过实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隔离的单层高温超导体。这样的原子薄晶体将代表一种理想的相关二维系统,用于探索尺寸缩小的量子现象。

先前已经主要在外延氧化物异质结构中研究了单层高温超导体,诸如STM / STS和ARPES之类的光谱工具无法探测此类系统。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替代方法:从分层的块体中机械剥离单层原子晶体(称为“ 2D材料”)成为可能。以此方式生产了从绝缘体到金属和超导体的高质量2D材料。


2019年复旦大学在CNS发表12篇文章

Bi-2212单层中的可调高温超导性


然而,实验上从块状高温超导体提取单层被证明是极具挑战性的。尽管许多块状高温超导体在环境条件下被认为是稳定的,但当减薄为单层时,它们极易发生化学降解。实际上,已经发现单层Bi-2212具有较低的转变温度(Tc)绝缘或超导。鉴于该材料对环境和掺杂变化极为敏感,在将单层中Tc的降低归因于尺寸效应之前,必须消除所有外部因素。面临的挑战是制造高质量的单层晶体并探究其固有的电子结构。

在这里,研究人员开发一种制造工艺,该工艺可获得高温超导体Bi2Sr2CaCu2O8 +δ(Bi-2212;在这里,单层是指包含两个CuO2平面的半晶胞)的单层晶体。单层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与最佳掺杂体的最高一样高。单层Bi-2212的性能变得极为可调;研究人员对各种掺杂浓度下的超导性,拟能隙,电荷阶数和莫特状态的调查表明,这些相与本体中的相没有区别。因此,单层Bi-2212显示了高温超导的所有基本物理原理。

该结果建立了单层氧化铜作为研究二维高温超导性和其他强相关现象的平台。

参考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18-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