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艱難的歷史流傳 它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悠悠五千載,華夏大地猶如一個大舞臺,幕起幕落,朝代更迭,誰能夠洞穿那一幕幕令人痴醉的情節,看見冥冥中貫穿整臺大戲的主線。這次我們來談談古琴曲的故事。

嵇康被司馬昭所殺,臨刑前最終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並說:“《廣陵散》從此就失傳了!”可是今天仍有《廣陵散》這一首古琴曲在流傳,那它又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廣陵散》艱難的歷史流傳 它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嵇康像

​明朝朱權整理《神奇秘譜》

《廣陵散》又叫《廣陵止息》,出自明朝的《神奇秘譜》,《神奇秘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寧王朱權主導編輯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琴學著作,一部琴譜籍,也是現存的最早的古琴曲籍,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叫《太古神品》,編者認為這些琴曲是「乃太古之操,昔人不傳之秘」,就是說它是流傳非常久遠的琴曲,是古人不輕易傳的。這部分收錄了很多重要的琴曲,比如《廣陵散》、《流水》、《陽春》、《酒狂》等,收錄的基本上是北宋以前的琴曲。

《廣陵散》艱難的歷史流傳 它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朱權塑像

《廣陵散》和《酒狂》這兩首都與「竹林七賢」有關,是我們都要講的。《神奇秘譜》的中下卷叫做《霞外神品》,這兩卷之所以命名為霞外,是因為宋代的浙派有一部《紫霞洞琴譜》,收錄了468首琴曲,在它的影響下元代還編有《霞外琴譜》一書。但是《紫霞洞琴譜》到明代就已經失傳了,所以到今天《神奇秘譜》還是最早的古琴曲籍。從這些名字不難看出古琴曲與道家修煉文化有些不解之緣,《霞外神品》收錄了很多名曲,比如唐代名曲《大胡笳》、《小胡笳》,宋代名曲《瀟湘水雲》和《樵歌》,還有《梅花三弄》等等。

​古曲輕易不外傳

關於《廣陵散》在嵇康死後怎麼流傳下來的,《神奇秘譜》在《廣陵散》這首曲的題解部分是這樣描述的:嵇康所彈的《廣陵散》共有四十一拍,就是四十一個章節,但他不教給別人。嵇康的外甥袁孝己也善於彈琴,每次要跟嵇康學這首曲,嵇康都不肯。後來這個袁孝己趁嵇康深夜彈《廣陵散》的時候在屋外偷聽,但聽到「亂」這一部分的時候,就是古代樂曲的最後一部分或者辭賦末尾概括全篇要旨的部分,嵇康有所察覺,出來一看,果然看到他這個外甥在偷聽。所以袁孝己沒有聽全,只記得了三十三個樂章。後來袁孝己自己體會揣摩,續了後面的八章,補全了四十一章,但世人也是很少知道。

據說古人有個說法,如果彈琴的時候有人偷聽,就算不發出任何動靜,也會擾亂彈琴者的心意,彈琴者就會察覺到。因為古琴是個非常個人化的東西,琴與彈琴人要完全融為一體,中間不能融進任何別的東西,而且古人彈琴一定要選很靜的環境,安靜的環境加上用心非常專注的時候,第六感就比較容易發揮作用,所以就比較容易察覺到有人偷聽。

《廣陵散》傳入隋朝宮廷

《神奇秘譜》的題解接下來說這個《廣陵散》到明代初年編這本《神奇秘譜》時有兩種,編者選的是隋朝宮廷所流傳出來的琴譜,隋朝滅亡以後,這首就流傳到唐朝宮廷,唐朝亡了之後又流落到民間,到宋高宗建炎年間又回到宮廷,所以到明朝初年的時候中間已經經歷了937年,《神奇秘譜》選的是這個版本。

《廣陵散》艱難的歷史流傳 它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神奇秘譜》

那為何嵇康說在他死後就絕響呢?《廣陵散》的琴譜已經流傳很久了,但是《神奇秘譜》中收錄的《廣陵散》是用簡字譜,這個簡字譜用的是漢字的偏旁部首拼記成的記譜方式,是記錄琴譜的弦位和右手的指法,但是這個簡字譜是唐朝後期才出現的,在此之前《廣陵散》是怎麼傳譜的呢?具體是怎麼書寫的呢?這個是不得而知的。儘管《神奇秘譜》說隋朝宮廷裡有琴譜保留,但是從嵇康之死到隋朝還經歷了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我們無法知道這其間是否有琴譜流傳,很可能是沒有的,所以在《神奇秘譜》中的琴譜只記下了弦位和指法,並沒有保留音樂的本身,節奏節拍都沒有。

我們今天所聽到的《廣陵散》是現代琴家吳景略打的譜,吳景略根據《神奇秘譜》中記載的弦位和指法,自己去體會節奏節拍,反覆推敲,把它恢復成音樂,所以打譜的人本身要對琴曲要有很深的理解和體會, 我們今天所聽到的《廣陵散》真的是當年袁孝己偷聽的《廣陵散》嗎?就是嵇康當年所彈的《廣陵散》嗎?他肯定有一部分接近,但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重現,時間一長,好多事就成了歷史之謎。

琴曲流傳還需師承

所以嵇康說在他死後《廣陵散》就絕響了,從這方面講也確實是事實。因為琴曲要流傳下來除了琴譜之外還有師承,比如音樂的節奏,情緒怎麼把握,輕重緩急,這個要跟歷史上的琴家保持一致的話必須要有師徒相承傳的一個脈絡。所以說如果現在只保留下了琴譜,琴譜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可能也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加上沒有師徒相承傳,那麼失傳可能是事實。那時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多媒體,只有文本,所以對音樂的保存就比較困難。中華文明又稱禮樂文明,禮這方面是保存得比較好,因為禮儀是視覺化的,他可以描繪的很詳細,但是音樂就沒有辦法通過這種方式來記載。而且中文的記譜是沒有唱名的,所以不像現在用的五線譜和簡譜,現在記譜有音名有唱名,音名就是A、B、C、D、E,唱名就是Do、Re、Mi、Fa、So,你拿著譜就能唱出調來,所以古琴譜還不行。

宋代朱長文做了一本書叫《琴史》,裡面也談到了《廣陵散》的流傳,他說唐代有個人叫薛易簡能彈《廣陵散》,北宋的《太平御覽》第579和第814章引用《世說新語》裡面的故事,說嵇康的鬼魂曾經向會稽郡的一個叫賀思令的人也傳授過《廣陵散》,《太平廣記》第342章也引用了這個故事,只不過把傳這首曲子的人變成了嵇康,他從其他鬼魂那學來的,他死後又變成鬼魂把這個曲子傳給別人,這些故事也是為了解釋嵇康死後這首琴曲為何能繼續流傳。也就是說《廣陵散》在宋代以前還有流傳,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原版,文化遺產在歷史傳承中始終有這個問題,換一代人作品就有可能被改動,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是由於歷史條件造成的。

《廣陵散》艱難的歷史流傳 它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宋徽宗趙佶所作《聽琴圖》

佛經承傳難保其原意

說到這裡我們延伸一下,就說佛教在中國的流傳。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沒有佛經的,他不在世之後那些聽過他講法的佛弟子集結在一起把他們的師尊生前的講法回憶出來,這樣才有了佛經。不過最開始佛經也不是用文字記載的,他是一代一代用背誦的方式傳承,古印度人和中國人的習慣不一樣,古印度人比較忽略歷史,記載歷史的能力很差,一般是通過說唱藝術和口耳相傳去傳承歷史。

釋迦牟尼佛是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紀到六世紀,或是六世紀到五世紀,那佛陀身後兩百年到三百年的時間為了傳教才嘗試用文字記載佛經,使用的語言是巴利文,巴利文是當時阿育王所在的摩揭陀國的大眾語言,比較正式完整的作為佛教典籍的三藏出現是到公元前後,差不多是釋迦牟尼佛身後至少五百年的時間了。

然而今天漢地所流傳的佛經大多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翻譯成中國的文言文,那對今天人來說文言文又是一門外語,所以還得再翻譯成白話文才看得懂,經過了這些流傳方式還有多少保持原貌的?不用說,這中間經過了多少次的翻譯,就說原文經過了這幾千年還有多少能保存下來,也會有殘缺,因為以前沒有印刷術,是靠手抄,手抄書就免不了出現丟字、錯行等錯誤了,所以要想保持原樣就太困難了。

中國是世界上信史最長的國家

也就是說一個文明成果要原樣保留下來實在是太難,這方面中國人還算是偏得,因為中國古人記錄歷史的習慣是非常好,沒有哪個民族有中國古人這麼好的習慣。中國的史官文化是淵遠流長,可以說中國古人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觀念,就是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把這一時代發生的事情真實地記錄下來並傳給後人,每一代人也都是這樣身體力行的,而且記錄歷史的人,從中華文明的早期就是成為王官嘛,就是當時天子所設的官職之一,就是說被當成需要負責的一件大事,他被稱為史官,這使得中國的歷史紀錄從一開始就有官方的權威和可靠性,同時民間記錄歷史的人也有不少,就算官方記載歷史不夠完全,也還可以參祥民間的野史、筆記、秘辛、雜談,湊在一起也能拼個樣子。

《廣陵散》艱難的歷史流傳 它是怎麼傳下來的呢?

司馬遷撰寫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們總是感嘆歷史的真相總是霧裡看花,不能得到更多細節信息,這還是我們的先輩們付出了無數心血的結果呢,比起其他民族,中國古人已經做得相當多了。《廣陵散》這首琴曲能夠保留到今天,儘管我們聽到的很可能不是嵇康時代的原貌,但這件事本身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這裡面第一大功就是《神奇秘譜》的編者朱權,明代的藝術家是為古琴藝術的保留做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戰亂導致文明遭到破壞

古人雖然致力於保存文化成果,但歷史上也總有周期性的破壞文明的事情發生,最常見的就是戰亂。秦朝末年楚漢戰爭就燒掉了先秦的無數文明成果,把很多事情都弄成了歷史懸案。在音樂領域,關於編鐘的核心鑄造的技術在秦朝以後就失傳了,其後兩千多年即使再鑄造編鐘,他的製造技術都恢復不到秦朝以前的高度,這個損失真是太大了。還有東漢末年的戰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隋朝末年大混亂、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的混亂、蒙古人的入侵等等,這些週期性的事件都給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浩劫。

明朝初年有一批古琴家,對古代的琴曲做了搶救式的發展和整理,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琴學著作大部分都是明清兩代的,所以今天的人更應該珍視組先歷經磨難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否則再過一兩代人,中國人關於自己祖先的記憶可能就更淡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