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周末聚会,少不得说到孩子,大家都觉得家有读书娃的话,只要不说学习,就母慈子孝,一说学习准会起飞狗跳;如果家里娃还没有读书的话,那更是一个风雨变幻的晴雨表,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狂风骤雨。

想要做一个不吼不叫的父母,实在是太难了!

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需求的总结中提到:

“当孩子耍性子时,他不仅仅是在为了一个棒棒糖或出去玩而发脾气。事实上,他是为了争取归属感或地位感而努力,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

当孩子们无法通过正面手段获得归属感或地位感的时候,他们就会采取负面的手段,比如我们常见的哭闹、耍横甚至满地打滚等。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正面管教魔法书》是美国著名早教专家、正面管教育儿机构创始人艾米·麦克瑞迪的代表作,她在书中用自己20年的经验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32个行之有效的“良好行为养成术”,帮助家长做一个不吼不叫的父母。

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面对孩子的哭闹或者无理要求,我们可以使用“身心灵时间”、“问与答”和“只有……才能……”“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环境”等方法,化解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01归属感和地位感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

了解孩子隐蔽的背景,运用书中的观点,首先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孩子的归属感和地位感,这对之后的习惯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什么是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就是指孩子为家庭做出贡献,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力量——对于自己有关的事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时,就会获得的一定的地位感。

这种感觉只能在孩子能够感觉到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时产生,这样一来,他就会懂得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适应家里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权利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正面的方式获得权利,就不会用负面的手段去获得。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暑假热播的青春影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作为一名学霸但却完全没有归属感,特别是当自己和母亲对大学的选择出现分歧时,她无法通过和妈妈正常的沟通、和爸爸交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她只好背着父母填报了南京大学,一边都左右为难:她在自己的理想和母亲之间左右摇摆,最终离家出走,甚至想要跳海来获取自己的权益。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父母的转变让她最终获得了选择理想的权利,然而之前她为此付出的抗争和努力却像一道道深深浅浅的伤口,时不时地在黑夜里吞噬着她。

那么孩子的归属感从哪里来呢?

简单来说,孩子的归属感来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积极关注。

有了这种关注,孩子才能从感情上与父母亲近,才能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自信。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2、地位感

地位感其实和归属感小同大异,但它又不同于归属感,它来自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及贡献的确认。

如果孩子不能相信自己拥有地位感,就会为父母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而吵闹,他不高兴时,就会使性子、发脾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父母的关注。

在热闹的商场里,4岁的小丽陪妈妈衣服。妈妈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进了试衣间,小丽和外婆在外面等着,外婆一边看着一旁玩耍的小丽,一边翻看着衣架上的衣服。小丽突然看到隔壁的玩具店里有很多漂亮的娃娃,马上吵着要过去,但外婆担心妈妈试完衣服后出来找不到她们,于是拉着小丽留在原地等。

小丽马上咧开嘴哭起来,搞得外婆很尴尬,一边哄着小丽不哭,一边对着试衣间里的妈妈说她们先去看玩具……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地位感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的事例,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小丽用哭闹的方式获得了马上去看玩具的权利,而外婆的满足让她确认了自己在家里的地位。

其实,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与对归属感和地位感之间关系,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需求的存在,因此,时不时能够以积极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心里需求,防止他出现偏差行为,全在于父母怎么做。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02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就给他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乔乔外婆最近总是很无奈,只要乔乔妈妈不在家,乔乔就会很乖地让外婆带,乖乖地和外婆一起去小区的游乐园玩,或者一起去湿地公园看鸭子。但是,只要看到妈妈回了家,不管妈妈多累多忙,乔乔就会缠着妈妈,只要妈妈不陪她,她就开始撒泼耍赖,有时候甚至会动不动就躺在地板上不起来,哭得稀里哗啦,让工作本来就很辛苦的妈妈身心俱疲。

其实,这就是乔乔妈妈没有给乔乔足够的归属感或地位感,在乔乔的眼里,妈妈的工作永远都比自己重要,因为不管她和妈妈玩得多开心,只要妈妈一接到单位同事电话,她就会马上去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把乔乔一个人放在一边。而只要乔乔又哭又闹,妈妈就会放下工作来陪自己。

久而久之,只要没有得到妈妈的关注,乔乔就会使用撒泼耍赖的方式引起妈妈的关注,这让乔乔妈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身心灵时间”就是通过预先给孩子充分的关注来防止孩子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让他知道他应该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去寻求父母的关注。他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去采取错错误的行为方式。

那么什么是“身心灵时间”呢?

所谓“身心灵时间”就是指父母双方都应该每隔一天或者每天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在这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父母要把手里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将意念集中在自己的身、心、灵,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和4岁的孩子一起搭积木,给6岁的孩子一起读故事书,甚至可以是帮12岁的孩子涂指甲油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情是合理的,就应该得到满足。

这样不能能够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同时也能够提升孩子的地位感和自信心,让他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减少和孩子之间出现的沟通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只要父母肯多花点时间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玩一玩那些他喜欢的游戏,他会更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给孩子应得的东西:无条件的爱,一些专注的陪伴和关注,当我们拒绝给他自认为应得的东西时,才更有底气。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03有效使用“身心灵时间”,给孩子足够的归属感和地位感

《妈妈有空》的作者瑞秋曾说:“在我们日程满满、忙忙碌碌、被媒体包围的生活中,愿意花时间真正了解一个人,是爱的终极表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只深埋在心底,只有让对方感受得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1、发挥创意,给“身心灵时间”想一个有趣的名字

给“身心灵时间”去一个有趣的名字,是要告诉孩子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也是给生活的一种仪式。就像《小王子》里小狐狸说的那样:

“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

给“身心灵时间”一个有趣的名字,也就是给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一个仪式感,让孩子对每天的这个时间段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也更容易让孩子得到归属感和地位感。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这个名字一定要和家庭有关,可以是“和妈妈的美妙傍晚”,也可以是“和爸爸的休闲时刻”,甚至也可以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等。只要是和孩子、和家庭有关的名字都可以,而在折断时间里,一定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和电脑等一切干扰因素,将精神集中在身、心、灵这三个方面。

2、找到一件10分钟能够完成的事情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孩子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根本不知道想做哪件事。”其实,这并不需要纠结,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引导孩子一件一件地做,比如今天我们的“身心灵时间”做这件事情,每天又做另外一件事情。

只要是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他的地位感和归属感就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不管是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记住,这件事情10分钟内能够完成!

就算我们的时间很多,孩子也想“身心灵”的时间得到延长,但千万不能答应,否则麻烦又来了,他们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我们就应该这样做。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3、一定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在一起度过的“身心灵时间”

“身心灵时间”结束时,请一定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一起度过的时间。比如“跟你一起玩真开心!明天我们还会画更多的花儿,我简直都等不及了。”这会让孩子知道,我们已经给了他所需要的关注和地位,也很享受和他一起度过的时光。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难了?试试给孩子足够的“身心灵时间”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已经很忙了,哪里还会有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呢?鲁迅先生就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只要你愿意,少耍一会儿网络,10分钟的时间自然有了,或者晚睡10分钟,早起10分钟……

只要你想,10分钟的时间是完全可以有的,而且不要忘了,这10分钟其实在帮我们节约时间。因为当我们使用“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时,处理孩子不良行为方面所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孩子也会更愿意完成我们交给他的家庭任务。

实际上,这样一来,我们将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当然,“身心灵时间”也不是万能的,但不妨试一试,或许这个被万千家庭证实过的,真实有效的方法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