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解密《傷寒論》】

【河圖洛書解密《傷寒論》】

《序1》

細讀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文,說到“餘宿尚方術”,可知醫聖從醫前是一術士或方術愛好者,又根據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採用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可知仲景醫學理論的主要架構是古代哲學及藥學(本書暫不論談藥學)。縱觀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可以明顯發現醫聖的理論架構的基礎就是古代哲學《周易》與《河圖洛書》,以及由此為理論架構發展而來的《黃帝內經》、《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周易》主要表現在六經之三陽經和三陰經,以及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人體分內外,內為陰,對應八卦中的《坤》,三陰分別為《坤》中的上中下三槓陰爻;外為陽,對應八卦中的《乾》,三陽分別對應《乾》中的上中下三陽爻。自然界天氣要下降交於地,地氣須上升交於天,陰陽相交,萬物生化,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反之萬物生機湮滅,形成六十四卦中的《否》卦;人體亦是如此,外氣要入內,內氣須外出,陽之氣要下降交於陰內,陰之氣要上升交於陽外。《河圖洛書》主要表現在氣的傳經日數和六經病欲作、欲解時,及五行的運用(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等)。從古自今,從未有人把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理論架構的基礎明白的闡述出來,造成後世醫者很難讀懂和使用《傷寒雜病論》,縱使一些經方大家,也只是臨證經驗非凡,對《傷寒雜病論》的解讀上也是晦澀難懂,似是而非。我也許與醫聖仲景冥冥中有緣,也是“宿尚方術”,從事中醫臨床近二十年,剛開始從醫時遵循學院所教,常多不效,對疾病的認識,從中醫上解讀不甚了了,往往藉助西醫知識。父親也是一位中醫郎中,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運用《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子治病,大多顯效,使我靜下心來苦苦思索。當我以對古代哲學的理解去分析《傷寒雜病論》後,發現《傷寒雜病論》其實不難懂,反而很簡單明瞭,所有的疑惑霍然清朗,有“原來如此”的感覺。現今中醫式微,傳承、信仰出現大危機,國家在大力扶持中醫。多數人認為中醫的根本在療效,這是無疑的,但沒有理論指導的中醫是盲目的。如果不從中醫理論上突破,中醫西化,進而失承,將不可避免,而中醫理論的突破是建立在對中醫傳統理論的正確理解上的,不如此而談發展突破,最終不是不倫不類,便是拋棄。我不揣淺陋,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公之於眾,希望能拋磚引玉,共同促進中醫的傳承與發展這一中醫人心中美好的願望。至於《周易》、《河圖洛書》與《傷寒雜病論》聯繫為什麼是這樣,或者本質是什麼,這本書中暫不展開講,將會另外寫一本專門論述,還有這只是《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論》,《雜病論》也就是《金匱要略》也將另著一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