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執筆/馮鉞

加州山火未滅,今天凌晨時分,在太平洋對岸的沖繩,又燒起一把​大火,琉球王國都城遺址首裡城正殿、北殿和南殿全部被燒燬。琉球最重要文物遭受二戰之後最嚴重的摧毀。

和加州山火相比,沖繩大火不僅僅是離中國更近,而且更有著特殊的淵源。這是今天日本的土地上,最後一塊“中國符號”的​物理載體。在王宮中保存著當年琉球王室與明朝的文書往來,​都是中文的。琉球在歷史上是中國的藩屬國,後被日本入侵。二戰後,沖繩曾有機會​交由中國託管,可惜國民黨政府不爭氣。​

琉球王宮既是這些歷史的見證者,​其本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它被付之一炬,​瞭解這段歷史的中國人心裡隱隱作痛。

1

據資料記載,首裡城始建於15世紀,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於16世紀建成,成為琉球王國時代的王宮,是琉球王國政治和權力中心。這座古城以紅漆為主,南北走向,佈局依照明清的紫禁城作為藍本而建,以中國文化為主,融合了當地的建築風格。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燃燒的首裡城

琉球王宮裡各個門的名稱上也頗有深意。“守禮之邦”就刻在牌坊式的門上,意味著琉球國遵崇中華禮節,奉中華為正朔所在。其他的如歡會門、廣福門等都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首裡城正殿(燒燬前的樣子)

早在公元三世紀的中國三國時代,孫權就曾派將軍衛溫率大型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琉球群島。近代很多文章,甚至我們的官方文件、教科書將夷洲指為臺灣,是不準確的,這主要是受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的隨軍學者有意曲解中國典籍的誤導(關於夷洲是琉球群島的觀點,已有長文論證)。

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和日本在侵略別國時,都會帶上各種專業的學者,這麼做恐怕不只是為了學術研究。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衛溫率大型船隊

關於夷洲的記載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出現過多次,這一稱呼主要在隋朝以前使用,從隋朝開始,隨著中國人對海洋瞭解的大量增多,開始使用流虯、流求、琉球等同音詞來具體稱呼已知的確切島嶼,這裡的流求、琉球、流虯等同音詞便是指今天的琉球群島,而夷洲這類泛指的詞彙在隋朝以後則較少使用。

夷洲到底是何義,是指哪裡?

首先我們需對中國古代夷字的內容有所認識。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族群有不同的稱呼,東方稱東夷,北方為北狄,西方是西戎,南方謂南蠻。那個時候的東夷指居住在今天淮海至黃海、東海邊一帶的群體,有淮夷、山夷之說。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其後隨著朝代更迭,族群不斷交融,領域範圍不斷擴大,對“夷”的稱呼逐漸擴展和轉移到了海上,出現島夷之說。“洲”的意思歷來很明確,指水中小島。“夷洲”就成了對海上遠處島嶼的稱呼。早期的夷洲是一個泛指,包括琉球與臺灣都可以叫做夷洲。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三國時代的琉球國

隋朝時,隋煬帝派朱寬到達琉球,撫慰當地,並正式稱之為琉虯,因從海上望去,萬濤之間,蟠旋蜿延,若虯浮水中,故名琉虯。這意味著原來的夷洲從此有了正式名稱,而這個名稱是中國隋朝給定的。唐朝撰寫《隋書》時改為“琉求”。後來的《元史》又寫作“琉求”。

2

可見從三國時起,琉球就與中原開始有了聯繫,而不是主流觀點所認為的從明朝時起,琉球才與中原有了聯繫。到隋朝時隨著中國航海技術的提高與發達,琉球與中原的來往就更密切了。至於後來的唐宋元就更多了。琉球群島上原來分為多國,後來逐漸統一,成為琉球國。

明朝時琉球國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直到19世紀末,一直都是中國的藩屬國。琉球歷代君主都向當時的中原王朝宣誓效忠,並接受冊封,每年或每隔幾年派人例行進貢。每當琉球的老國王薨世,新國王即位時,都會向當時的朝廷奏報,同時請朝廷派員前往確認其合法地位。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因此琉球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與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琉球人也一直以中華文化為學習榜樣。而對中華文化的尊崇也表現在了琉球王宮的建設上。

日本從17世紀就覬覦琉球,開始派兵入侵。到了19世紀末,清朝國力衰微,日本派兵將尚氏王朝的第19代國王尚泰逐出琉球王宮,開始設立沖繩縣。後又侵略朝鮮,侵略中國並強佔臺灣。這時的清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自顧不暇。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琉球最後的國王——尚泰王

20世紀上半期,日本數十年間不斷對外擴大侵略,終至1937年全面侵略中國,這時的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3月,美軍進攻琉球,一般文章認為當時島上的日軍幾乎都自殺了,原住的老百姓大多也被日軍強迫自殺。這其實是有意識、有步驟的消滅原來的琉球人。

日本戰敗後,美軍先佔領後託管了琉球群島,在島上設立軍事基地。1971年美國私自將琉球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遭到海峽兩岸的一致反對。我們要注意的是,當時美國是將琉球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而不是將主權交給日本。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美軍在琉球的軍事基地。

盟國在針對日本的幾個重要文件中都明確規定了日本的領土範圍。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曾兩次提出將琉球交給中國,但未獲正面回應,此事遂寢。《開羅宣言》提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除此之外,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在《開羅宣言》的基礎上,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布《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的領土做了更明確的規定,第八條寫道: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小島在內。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開羅宣言》英文版

公告明白無誤的規定,日本國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其本土四島,二是由“吾人決定之小島”。“吾人”是誰?當然是制訂公告的三方中美英三國,而且重點在於“由三方協商決定”。

3

二戰結束之後,琉球群島在美國的管理之下,直到1971年美國和日本才簽署了《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管理。但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1971年美國只是將琉球群島的行政管轄權交給了日本,實際上未認定琉球主權的歸屬。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我們不應將美國和日本《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簡稱為《返還衝繩協定》或《歸還衝繩協定》。無論是歸還或者返還,都與英文原文的本意不合。返還、歸還兩個屬於詞嚴重誤表,含有強烈的心理暗示意味在其中。

1971年,美國和日本簽定的《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英文版本並未使用“返還”“歸還”等詞語,而使用了“放棄、移交”的用法,而且僅指移交行政管理權。

因為,返還意味著這個地方、東西原來就是人家的,現在只不過還給人家。而直到近幾年,我國官方文件、白皮書在提到這份《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的時候,竟然仍特地註明“簡稱‘歸還衝繩協定’”,這一簡稱完全改變了《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全稱的本義。該協定名稱的全稱中根本就沒有出現沖繩二字,明確使用的是琉球諸島,名稱中也未出現返還、歸還二字,只是使用了關於這類含義模糊的大概說法。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1971年,美國和日本簽定的《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

沖繩是日本人不久前強佔琉球群島後才起的名字,而不是其正式、傳統稱呼,日本曾多次要求美國將琉球群島的名字改為沖繩群島或日本西南諸島,但一直為美國所拒絕。現在看來,美國非常明白使用不同的詞彙表達的含義完全不同。美國這樣做的意味值得我們深思。

4

琉球群島的地位按道理、法理、歷史來講,其實到現在也可視為未定的。這與當初英國將香港返還中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在將一些英文協定譯為中文時,應尤其注意中英語言不同的表達方法。在不少西方出版的世界地圖上,都以歷史上傳統的音譯Ryukyu Islands標示琉球群島,而很少使用日本人所起的名稱Okinawa Islands沖繩群島。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反而是我們出版的不少地圖還特地在“琉球群島”上註明“日本”字樣。我們的幾乎所有媒體,包括國字頭的,就在今天上午和今天晚上還在誤導成自然的稱之為“今天凌晨日本沖繩的首裡發生大火”。良可嘆也!

固然,發生如此重大火災,是文物的一場浩劫,大家都非常悲痛,似乎不應有什麼陰謀論的想法出籠。但文物、重要的歷史建築,哪怕是復原的建築,也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和象徵。武力的征服可以一時讓人被迫服從,但文化的征服則是長久和影響深遠的。西方和日本近代以來對征服有很多實踐經驗,若想滅其國,必先滅其史。

琉球王宮的一場大火,為何讓中國人的心裡隱隱作痛?

琉球的海灘(資料圖)

有的朋友認為,一些有點年頭的建築不過就是一些木頭堆積起來的東西,其實沒什麼實際意義,都應由現代化建築取而代之,現代化建築多方便,多時尚。須知,古建築乃至那些有點年頭的建築,雖然不那麼古老,但它們的意義在於它是人們心中的象徵,是我們從小到大每天從它旁邊路過時的熟悉和親切,是那種突然一天不見了之後感到的無比悵然。重要的古建築是無聲的文化和教育。

它,在那裡,我們就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會思索將來到哪裡去。

1895年以來的臺灣、二十多年來的香港,都是活生生的擺在我們眼前的文化教育失敗的例子。

據日本富士電視臺報道,當地縣立博物館館長10月31日接受採訪稱,“琉球王國是與中國和日本都有關係的獨立王國,而首裡城正是其象徵。再加上其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對於當地人來說,造成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這就是文化、文物的影響。

不知以後,會不會再建仍充滿中國文化意味的新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