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欢迎来到小城庸人趣聊历史,浏览一分钟,放松60秒。

上一期我们说到唐朝年轻人想做官的两种主要途径有门荫制度和科举制,我们已经聊过门荫制度相当于官员后代的后门虽然有很多便利,但门荫入仕的子弟大多都会被其他官员看不起,而且能力都比较普通。

再加上唐朝国家发展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所以门荫制度渐渐被冷落,而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受到了君王的推崇,成为国家重点的人才推选制度,那么科举制为什么会成为重点人才选拔制度呢?科举制度又是什么样的?本期小城庸人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科举制。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历朝历代出现过的人才选拔制度

想要更全面详细的了解科举制,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选拔人才,这个就需要沿着历史一直往前翻。

秦始皇之前的选拔制度大体上是世卿世禄制。简单来说就是官员之间代代相传。后期增加了军功封爵制度。有人打仗立功了也可以当官。但基本上都是官员之间的传承,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秦始皇之前都是世卿世禄制

到了汉朝选拔的方法叫做察举制与征辟制,就是由各级地方官员推荐,这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谁会不推荐自己人呢?民间老百姓被推荐的寥寥无几,推来推去都是官员宗族之间自己互相推荐,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作用。

所有民间有才识的读书人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仕途,包括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选出的人才大多都是官员自己人,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到隋文帝时期才意思到人才流失的严重性决定采取统一考试选官的形式,也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科举制最早是由隋文帝创立的

如果从选拔人才本质上的改变来说,严格地讲科举制度最早应该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朝的破旧立新慢慢发展,到了唐朝才正式定型为完善的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从此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上世纪1905年,直到民国之前还有科举制的存在,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科举制度因此成为了世界上采用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历朝历代出现过的人才选拔制度

隋文帝即位以后,当即就废了九品中正制。全国下令要推选贤良人,采取统一考试的形式,如果没人推荐也没关系,认为自己是人才的可以自己推荐自己。这样的政策对当时饱读诗书之人简直就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从此以后寻常百姓之家可以和官宦子弟公平竞争了。

到了隋炀帝时期为了落实科举制,可以说倾尽全国的力量,隋炀帝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决心要把科举制从中央渗透到地方。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隋炀帝是科举制的重要奠基人

到了唐太宗时期唐朝的科举制已经基本完善,考试的科目逐渐细化成两类,一类是按照规定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的常科,另一类就是皇帝临时抽查举行的制科。常科的科目比较多有秀才、明经、进士等50多种。

唐朝的秀才跟我们平时叫的秀才不一样,在唐朝秀才是一种考试科目,而且刚开始的时候要求非常高,整个隋唐时期才有十几个秀才,所以能考上秀才的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后来秀才这个科目才逐渐成了读书人的象征。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儒林外史》中匡秀才读书人形象

随着当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速度,秀才明显是不够用的,考秀才太难了就慢慢的被废弃了,明经和进士两科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唐朝的主要考试科目。

明经主要考《孝经》、《论语》、《礼记》、《春秋左传》、《周礼》、《周易》 ,《尚书》等科目,进士主要考诗赋,给你一个题目,要根据这个题目创造出一篇诗词歌赋的文章交给考官打分,进士是考核比较综合的一个科目,也是地位最高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示意图

进士考试只有考中的人,才可以叫做进士,进士是古代文的最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进士的最后一场考试叫做殿试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打分的,也所有考试中的最高级别,所以进士及第也可以叫做登龙门。

到了明清的时候进士及第有三甲,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甲,是所有考生中最有学问的人。不过进士及第以后是不可以立马当官的,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只有通过选试才有官职,没有通过只能先去节度使那里当幕僚实习一段时间才能转正,韩愈当年就没有通过吏部选试不得不去当幕僚实习。

科举制有多难?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三次落榜,如果是你,能考上吗

▲历史上进士出身的重要大臣

如果没有科举制历史中一大批的人才可能就要被埋没了,所以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给大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对人才的发展,对国家强大的促进,更多的是加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文人用功读书的风气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包括现在的高考制度可以说是科举制的一种优良升级,如果现在中国没有高考,估计也会损失大量的优秀人才,从历史的整体角度来看科举制的出现可以算得上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您觉得呢?

本文参考资料:《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