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學校本是非常神聖的地方,它讓莘莘學子們可以翱翔在知識的海洋。然而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學校是他們的噩夢,他們每次在學校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因為在他們看來,學校的天空已經不是蔚藍,是充滿了黑暗與孤獨,究其原因就是校園霸凌的存在,時見諸報:

2019年5月10日,江西上饒第五小學,一名年僅十歲的男孩被同班女孩的父親刺死,令社會震驚。其父稱女兒被男孩欺負長達一年之久,他和對方父母溝通卻始終不願面談,最終釀成慘劇。

2019年10月20日,大連市沙河口區一名11歲女孩被殘忍殺害,死時身中7刀,兇手是13歲男孩蔡某。兩人同住一個小區一棟樓,是補習班的同學。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而最近,講述校園霸凌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 電影中,周冬雨扮演的三好學生陳念,遭到班上以魏萊為首的3個女生的欺負。

在她凳子上倒紅墨水,把她推下樓梯,拿排球砸她,甚至扒光她的衣服拍下裸照。

而陳念,也不是第一個遭她們欺負的女孩。同班的胡小蝶,就因為長期被霸凌不堪忍受,跳樓而死。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當霸凌者魏萊死後,被欺凌的陳念成為嫌疑人。 審訊室裡,警官問:“被欺負的時候為什麼不報警,你要是報警的話我們肯定會幫你的。”

“誰能幫我?是錄視頻的人嗎?是看熱鬧的人嗎?還是那些問為什麼不是別人偏偏選中我的人……”陳念反問道。

在成人的思維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打人總會師出有名。但在是非觀不健全的未成年人的世界裡,被欺負的孩子也許根本沒錯,而打人的孩子除了壞也沒有其他理由。

而據統計,校園暴力案件有個1:7的黑數,也就是每查獲一起此類案件,還有7起是未被查獲的。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這些未被查獲的案件,藏在施暴者打人之後得意的嘲笑聲中,藏在被施暴者的哭泣聲中;藏在施暴者與人炫耀的談資中,藏在被施暴者夜半驚醒的噩夢中……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整整十五年,他們在教室裡毆打我後就離開了,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封鎖起來,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有很多人覺得,孩子還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能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可是李玫瑾教授說:“在小學後期到中學,是暴力行為的高發期。”

正因為孩子還小,正因為孩子沒有自我管束的能力,所以他們更容易情緒化,更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

我們絕不能小覷校園霸凌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即便是語言上的霸凌,也會對孩子帶來終生難以修復的傷害……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少年的你》只不過將那些隱秘的,大家不願意面對和接受的事實,血淋淋地撕開了一角讓你睜大眼睛看看,校園霸凌就在身邊,而無論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其原生家庭的缺陷都不容忽視!

電影中的欺凌者魏萊來自一個富裕家庭,長得漂亮,成績好,很受學生歡迎。

當其母親在得知別人因她女兒的霸凌而自殺時,絲毫沒有責怪女兒的意思,言語間更無一絲愧疚,而是把錯誤歸結到別人心理素質差。

而她父親,因為女兒復讀,一整年都沒有和女兒說過話。魏萊對父親的冷暴力充滿了畏懼,在她的家庭裡,她的過於弱勢,讓她在學校裡成為一名施暴者,用欺凌別人的“扭曲快感”來填補自己心中的那份不安……

當拍下陳唸的裸照後,魏萊怕影響高考讓爸爸失望,求陳念不要報警。“要不然,我讓你拍我也行”,只一句話就說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對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歸根結底,她的同理心發育還不完善,而父母也從來沒有告訴她什麼叫做“同理心”。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這正是校園欺凌事件的普遍特徵。有研究表示,學校霸凌事件,50%的施暴者都來自帶有虐待傾向的家庭。

因為這些施暴者本身就來自於一個充斥著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他們從小就缺失了親情構建的安全感,所以他們變得愈發焦慮、恐慌、自私、陰暗,所以他們也會對其他人冷漠、敵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所有父母都是子女在人生成長路上最早的啟蒙老師。而孩子也是父母教育的鏡子,是妖是魔一照便知。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缺少關愛和正確教育的的孩子,更容易把痛苦加諸於人,藉此來宣洩情緒和痛苦。

他們本身就是暴力之下的犧牲品,當他們通過極端手段來尋求自我平衡的同時,已經在無意之中成為劊子手,淪為罪惡的衍生品……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件個體性事件的發生,可能個人的主觀意識佔據著主導地位;而當一件規模性的事情發生時,原因勢必是複雜的。

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有家庭的缺失,有教育的錯位,有路人的旁觀,有監護人的不察,有對未成年人的縱容,有法律的不完善……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悲劇發酵的催化劑。

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大問題,需要全社會予以高度關注,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2018年,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佈了《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數據顯示,在2015年-2017年內,有57.5%的校園暴力案件為故意傷害案件,其中,高達88.74%的案件導致受害人存在傷亡情況。

“欺軟怕硬”是人性中不光彩但普遍的存在,況且一場校園霸凌裡,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少年的你》中被欺凌者陳念,即使考出夢寐以求的632分的好成績,也只能鋃鐺入獄。欺凌者魏萊,因被欺凌者的反抗而意外喪生,生命戛然而止。像“呲”一聲被撕破的綢緞,像突然迸裂的青瓷,讓人惋惜。

現實的世界裡,我們不需要小北來保護被欺凌者,只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多花一點心思,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霸凌事件裡最可怕的不是施暴者,而是那些冷漠的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行之有效的教育孩子拒絕霸凌、反抗霸凌呢?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1、要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

生而為人,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可以隨意欺凌別人。約束自己孩子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保護好自己,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一定要採取行動,不能任由他人肆意踐踏。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讓他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認識何為傷害,體會到受傷的滋味以及明白傷害別人是錯的。這就需要我們給予孩子充足的愛,愛孩子本身,而不是愛他給你帶來的好處。不要急於否定孩子,你可能只是說說,但孩子也許會當真。

在否定、忽視等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品質會受到負面影響,他將缺乏情緒感知能力,察覺不到傷害有多可怕。而只有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能回報世界以善意,用心思去體諒別人的苦。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3、告訴孩子要及時求助。

校園霸凌,給孩子的衝擊,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影響,都是極其惡劣的,但,很多遭遇被霸凌的孩子,都不敢主動告知父母,所以作為家長,要平時多觀察孩子的狀態,及時發現問題,看到孩子的主觀感受是相當關鍵的緩解。

外面的刀槍劍戟再厲害,家庭始終是最堅強的後盾,告訴孩子如果遭受到欺凌,一定要懂得反抗,當自己無力解決時,一定要告訴自己的家長和老師,由家長和老師來尋找最合適的方法來妥善解決問題。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4、要教會孩子勇敢回擊。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很多被欺凌的孩子都是比較內向、膽子較小的學生,他們遇到這種事後,因為害怕等原因選擇默默承受,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助長霸凌者囂張的氣焰。

我們不能左右別的家長跟我們一樣有家教,但我能告訴自己的孩子,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你可以有反擊的權利,你有維護自己安全不受威脅的權利,而不是默默的承受。

看《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校園霸凌這件事,還要從社會、學校的角度給予高度關注,希望每一個校園霸凌事件,不要只是成為一次新聞熱點,希望事件中的每一個孩子,不要只是成為我們同情或遣責的對象。

家庭教育、學校管理、社會保護、法律完善,只有真正高度重視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把對孩子的保護落到實處,我們的社會,末來才會少一些持強凌弱的暴戾之徒、少一些內心受傷的諾諾之人。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