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夫妻档”扎根大凉山支教路:希望一直教到我们教不动为止

2016年8月,四川省公布了《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7+20”对口援藏总体不变的基础上,确定一批经济基础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市、县(市、区),开展省内对口支援藏区贫困县、扶贫协作彝区贫困县工作。

《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口帮扶双方共同努力,到2020年稳定实现藏区彝区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为此,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安排了旌阳区帮扶越西县、绵竹市帮扶甘洛县、什邡市帮扶喜德县和广汉市帮扶金阳县。

近日,记者跟随德阳宣传部组织的采访团赴大凉山深处,再次了解对口帮扶的进展情况。采访中,发现帮扶干部人才队伍中有不少的帮扶故事。

“我们要是回了德阳,那这里需要教育的孩子们怎么办?一想到他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就不忍心走……”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孝泉中学老师刘洁说,支教,要对学生们用心,久了,你会发现舍不得他们。

2018年7月,刘洁在越西县支教满一年,本该回到孝泉中学的她,却因为舍不得山里的孩子,毅然向德阳市旌阳区教育局申请再支教两年,把孩子们带到初中毕业。9月,旌阳区委组织部在选派第二批援彝干部赴越西时,丈夫胡国德再次报名。

至此,胡国德夫妇俩继续携手走上了赴大凉山的支教路。

坚信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夫妇俩“三进”大凉山

从2010年第一次支教算起,胡国德算是三进大凉山。

德阳“夫妻档”扎根大凉山支教路:希望一直教到我们教不动为止

工作中的胡国德。(郭洪兴 摄)

“说到为什么来支教,那还得从我小时候的经历说起。”胡国德说,他来自中江县的一个农村里面,一共七姊妹,我排老六。那个时候家里特别穷,加上我爹妈一家九口人就挤一间房子里面,弟弟一吵夜,全家都醒,并且那个时候基本都没有米饭吃,肉就更加不用说了,一年也吃不了几次。

然而,知识给胡国德一家带来了希望。

胡国德如愿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德阳市旌阳区杨嘉镇中学任教。他也曾想过下海去挣钱,但知识对于整个大家庭的重要性让他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他和妻子刘洁老师在工作之余,还承担起了辅导侄儿侄女们的重任。如今,十三个侄儿侄女,有两个研究生,三个律师,两个会计师,还有两个汽车技师,还有一个正刚读西南石油大学,最小的一个读初一,胡国德的女儿明年也将就读北大研究生。

德阳“夫妻档”扎根大凉山支教路:希望一直教到我们教不动为止

工作中的刘洁。(郭洪兴 摄)

妻子刘洁小时候的境遇与胡国德颇为相似。

“从小生活在农村,条件差,父母亲没有什么知识文化,但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读书才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刘洁说,从小学到大学,因为父母亲没有文化,他们几乎不能指导我们,一路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都有很多好老师在帮助我,所以我今天才能走上讲台。初中时我的班主任特别关心我,到现在他也经常要问一些我的工作情况。高中时我的班主任甚至说,你就当我家的女儿吧。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印象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在我走上讲台教我的孩子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他们的形象,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当一个好老师,向他们学习。

“实践出真知,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小家’的命运。当接到支教的消息后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我很想去大山里面去看看,看看有没有可以使上力的地方。”胡国德回忆说,2010年他去到了昭觉县民族中学;2016年秋,夫妇俩携手如愿走上了昭觉的支教之路,被分到了东晨中学;2017年秋天夫妇俩到了越西二中。

免费给孩子们补课 面部大面积烫伤不下“火线”

“我们这个年级共16个班,刘洁和胡国德两位支教老师担任了两个重点班的教学任务,用他们的教学理念,带动了全年级的学习成绩提升。”越西二中初中部年级组长谢永红说,刘老师还时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义务辅导,让课堂上没能跟上的同学,通过课下的学习,一同进步。

德阳“夫妻档”扎根大凉山支教路:希望一直教到我们教不动为止

刘洁和孩子们一起收荞麦时合影。(受访者提供)

在离学校300米处的起居套间,胡国德夫妇俩利用周末在客厅给孩子辅导,中午还要给他们做饭。

“在教孩子们的时候,因为我喜欢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举一些事例,孩子们慢慢懂事了,学习就特别努力。学校集会的时候孩子们也自发的带上英语书,在悄悄的背单词,下课了也不出去玩,留在教室,边读边记单词,所以我经常被他们感动。但因为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一部分同学很努力,但没学会,后来我就想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初一的基础打好,那么他们初二初三就可以很顺利的学好了,所以许多同学就自愿的到我家来,我免费教他们英语。”刘洁说,因为许多孩子家离学校很远。学校周末也不供餐,我就想给他们煮点午餐,学习结束在我家里吃了就回学校也方便,也不用花钱去吃一些不太健康的食品。

“刘老师,你为我们辅导,又不收一分钱,我们还经常吃你的饭,这样下去,会把你吃穷的。”

“不要贫嘴,快认真看书!”刘洁开心地打断了周金枋开玩笑的话。

2019年5月19日星期天,刘洁给几名学生开起了英语“小灶”。中午时分,像往常一样她给学生们做起了饭。

刘洁张罗着给孩子们打一壶豆浆补充营养,通电后,豆浆机冒起了白烟,见情况不对,刘洁跑过去拔掉插头,此时,豆浆机的蒸汽喷出,烫在右脸上,导致面部三分之二被灼伤。

孩子们纷纷关心着要不要紧,刘洁捂着脸忍着疼痛,“老师没事,出去买点药就行,你们吃了饭就各自回家啊。”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刘洁只能简单买了点药敷上。

第二天,刘洁忍着疼痛依然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上课。学校、教育部门的同事和领导们希望刘洁回德阳治疗,但她却说,“学校这么缺人手,如果回德阳,孩子们的学习会被耽搁,我敷点药就行,没事。”

刘洁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她的学生外,在生活上也特别照顾他们。有学生感冒病了,她会亲自带他们去医院,并且自掏腰包付医药钱;有学生错过了饭点,她就在300米外的“家”里给他们煮;有学生天冷穿得单薄,她就带他们去商店,比着个头挑着暖和的买。学生们都说,“刘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亲!”而刘洁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分别名列年级第一、第二。

彝区变化大 挥之不去的仍是对孩子们的牵挂

“2010年我去到了昭觉县民族中学,第一次走进教室我还是震撼到了:一股异味扑鼻而来,我让大家打开门窗,终于好了一点。但是开口才知道更大的问题是语言,他们好多都还不能熟练的说汉话,所以根本不能与他们熟练的交流。说真的,当时的情况离我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胡国德回忆说,但是孩子们那渴望走出大山的眼神一直挥之不去。

2016年秋,胡国德与妻子再次走上了昭觉的支教之路。

“这里的情况比五年前好多了。领导们也深深的知道改变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汉语的重要性,所以说他们在假期的时候就到校恶补语文。当我们进到教室的时候,好多同学也都能够听懂了,每天下午吃饭后的那段时间我们住的地方都挤满了同学们,他们异常积极的跑来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胡国德看着彝区孩子的变化,喜在心里。

2017年秋天,胡国德夫妇俩来到了越西二中,这里的情况比昭觉要好,学生们的起点也好多了。

德阳“夫妻档”扎根大凉山支教路:希望一直教到我们教不动为止

胡国德夫妇俩接受采访。(郭洪兴 摄)

在胡国德的日记里,记录着一个小故事。

热玉安康是胡国德教过的学生,如今已经念初三。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彝族男孩,一米六点多的个儿在七十几个学生中并不突出,但是他听课的习惯却比大部分同学都要好,所以第一次上课,胡国德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随着后面的了解,胡国德知道了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老二,他姐已经早早的就辍学了,两个妹妹和弟弟还在村上读小学,老实的父母没有文化一大辈子都守着几分土地,根本就没有管理孩子们的学习,一有时间就偶尔帮周围的人打打零工,供家里的零用开支,所以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学习上他也比班上好多同学努力,因此多次月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某天的课堂上热玉安康突然某根筋不对,任性的爆发了,并加入了班上捣乱的同学的行列。随后,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胡国德说,于是我决定该找他好好谈谈了,第一次的谈话并不顺利,他始终把自己禁闭起来,没有敞开心扉。紧接着第二次我又找他谈话,在我开导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后,他流下了大颗大颗的眼泪。原来是他爷爷的病倒,家里的过度贫困作为了引燃他放弃自己的导火索,听着他的倾诉,我又给他讲了我的家庭,看到他慢慢的释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后来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又冲了上来,进入了班级的前列,记得不久的表彰大会上他还上去领奖了。

“他内心是否已足够坚强?班上其他的同学们也是否健康成长?”如今,胡国德一直牵挂着热玉安康和孩子们。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只要无愧于我的学生,无愧于孩子的家长,我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 对于支教这个经历,我认为是我从教几十年最有意义的时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静下心来,全心全意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没有名利的打扰。”刘洁在采访结束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真的很想在这儿一直教到我们不能教书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