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摘要

发行端的两大特征:1)定制型债基再受青睐,配置不再“执念”于利率债,持仓天平有逐步向信用债倾斜的迹象。2)债基存量扩张迅猛,恐难持续。债基存量扩容幅度远超其他基金类型,但近期新闻指出债基审批或将受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有倒逼资金回归银行,便于监管的考虑,二是银行投债按规定纳税,有利于填补减税造成的空缺。

全体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和现金持有占比回升,唯独债券持有比例出现下滑?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债券存量持仓比例已经较大,公募基金转配其他资产后,存量占比在边际上会出现下滑;二是持仓市值居首的同业存单,持仓占比稍有下滑,就可能拖累整体持债。

择券策略的微妙变化,利率与信用的平衡术。1)货基继续增持信用债做收益同时,重新配置金融债和存单

,前者的重配与国开国债价差的走阔有一定关系,后者幅度不大,收益率偏低是主要制约。2)非货基:政策性金融债持仓再创新高,但增量已经有所放缓,这与新债基持有利率债比例下滑相对应,而信用债配置回暖,久期相对适宜的中票成机构青睐的品种。

重仓券的寓意:宽货币的预期强烈,提前“占坑”博收益

1为何波动越大,重仓利率债持仓久期越长?目的在于博弈“宽货币”的落地。7月经济和金融数据联袂走弱,加之通胀尚未超出预期,货币政策再次宽松“呼之欲出”。事实上,今年以来,信用债难以下沉资质,又无法通过大幅加杠杆赚钱的背景下,寄希望于“吃资本利得”的投资者不少。7月下旬至8月,基本面演绎的颓势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抓波段的窗口,待配资金提前布局在利率债,但又顾忌流动性压力,所以持仓基本集中在长端利率债,而非超长债品种。

2)信用债:“平平淡淡”是主题。AA等级持仓久期恢复,得益于机构增持“被错杀”个券;产业债持仓久期亦有拉,但多集中在煤炭、钢铁以及AAA等级房企上,前两者又以地方国企为主

综上所述,3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利率债规模再次增加,非货基持有政策性金融债占比刷新历史新高。并且,利率债持有久期普遍拉长,主要体现在流动性尚佳的长端国债层面。波动越大,利率债久期越长,存量规模越大的背后,蕴含的是机构博弈“宽货币”在3季度落地。而近期债市持续下跌,也是源于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后,负面因素叠加时,机构浮盈兑现与止损共振的结果。信用债配置有所回暖,但亮点不及利率债多。其中,AA等级城投债持仓久期恢复,与流动性分层的扰动平息,被“错杀”的个券成为债基争抢的焦点;产业债虽有增持,且有拉久期行为,风格却仍然被局限在钢铁、煤炭和AAA等级房企当中,折射的也是机构担忧终端需求不振,企业业绩难以防御信用风险。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超预期,债基出现大规模抛售

正文

波动加剧的3季度,股票赚钱易于债券。季初,A股迎来反弹窗口,上证综指一度突破3000点。债市信心同样有恢复,波动同时加剧。尽管7月经济读数差强人意,叠加地产融资端的收紧以及海外降息的联动,短暂刺激做多情绪,可好景不长的是,降准预期落空与机构止盈之间的交织等负面因素交织,活跃利率个券跌势不止。信用债方面,高等级利差保护不足,易跟随利率债波动。并且,担忧流动性压力,机构下沉资质意愿不强。股票好赚钱,债券难抓波段的区间,公募基金如何配置?择券是否转向防御?以下我们在回顾3季度基金持仓的基础上对此做回顾。

【发行与业绩:

股基/债基,一强一弱

行情上的差异,率先折射在基金产品的发行端。总览3季度,股基产品发行只数仅较2季度增加5只,发行份额则出现翻倍;债基产品供给只数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新增份额却创下2019年单季度新低;货基发行“破冰”,自2017年4季度审批停滞以来,今年3季度首次出现新增,产品类型均采用净值法估值。除此之外,发行端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 )定制型债基再受青睐,配置不再“执念”于利率债。

3季度以来,债市行情波折,定制化基金募集份额创下年内单季新高,是机构看好后市的表征吗?并不一定。一方面,定制化产品的增长衍生自委托人避税需求。面临同样的波动时,购买定制型产品避税,无异于给资产配置构建一层防御。以银行为主的委托人自然愿意将资金交给公募基金管理。另一方面,发行量回升,但净增量并非如此。今年以来,被清盘的定制型债基不在少数,也说明部分委托人难以把握未来债市走势。因此,定制化产品的增长并不与看多后市形成线性关系。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并且,今年上半年普遍受到定开型产品和指数型债基青睐的利率债,在今年3季度出现下滑。新增债基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比例回落至年内新低,侧面反映出利率债波动加大,配置天平有逐步向信用债倾斜的迹象。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2债基存量扩张迅猛还能持续多久?2018年以来,“债牛”保驾护航驱动下,债基存量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股基和混基虽有增长,但表现平平;货基遭受“类货币增强型”债基的替代以及新增停滞的双重夹击,存量降至7.5万亿。

不过,根据第一财经报道称,“多家公募收到证监会窗口指导,总体要求限制固收类产品上报数量”。[1]近年来因避税的缘故,银行借道公募基金投债,成为债基规模持续扩容的关键。此次限制新增债基,一是有倒逼资金回归银行,便于监管的考虑,二是银行投债按规定纳税,有利于填补减税造成的空缺。债基高增长的时代会否就此终结,后续仍要继续观察审批动向。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3)业绩层面,货基跑输其他品类;股基逆转翻盘,基金指数增长幅度远超其他基金。而债基表现平平,利率债波段难抓,信用债高等级缺乏博弈机会,下沉资质难度又不小,赚取超额收益有一定难度。

整体上,3季度基金发行呈现出较大的分化,1)定开债基增长与清盘同时出现,2)货基再次缩水等,都指向债市配置难度的加剧。如此环境下,机构择券有何特征?以下具体分析。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配置概览:金融债持仓再创新高,信用债增配力度改善】

全体基金资产配置:唯独债券持有比例出现下滑?

相较于2季度股票和债券持仓占净值比例同时增长,3季度两类资产的走势出现背离。一方面,股市先抑后扬,8月反弹开启,成为机构增持规模较大区间。另一方面,现金持有比例亦跟随增长,或是出于防范产品被赎回的可能。

相反的是,唯独债券持有比例出现下滑,是否与上述债基发行维持在高位相悖?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债券存量持仓比例已经较大,公募基金转配其他资产后,存量占比在边际上会出现下滑;二是持仓市值居首的同业存单,持仓占比稍有下滑,就可能拖累整体持债体量。实际上,经历5-6月流动性分层的“洗礼”,中小银行同业存单价差已经出现拉升,市场认可度不高;而安全边际较高的存单,收益率又过于“鸡肋”,难以吸引公募基金持有到期后增配。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择券策略的微妙变化,利率与信用的平衡术。

一方面,除同业存单延续减持的趋势以外,基金3季度持有国债和短融均出现微降。另一方面,金融债增幅依旧高于其他券种,中票与企业债新增比例较2季度改善。信用债配置偏好的回升,原因有二,一是流动性分层的冲击平息后,部分优质城投债收益率可观,成为机构抢配的重点,二是信用债估值变动通常迟滞,以其替换存量持仓中的利率债,有利于稳定持仓净值波动。不过,因流动性层面的差异,货基和非货基配置逻辑并不一致,以下区分货基和非货基做讨论。

1)货基继续增持信用债同时,重新配置金融债和存单。面临“类货币增强型”产品和指数型债基的竞争,货基自去年3季度以来增持以短融为主的信用债,期望适当牺牲流动性提升产品收益率。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货基再次回归配置金融债,国债持有量反而减少。利率债之间的切换(尤其是短端品种),与国开国债价差的走阔有一定关系,前者配置性价比更高。再者,金融债以外,经历两个季度减持,货基再次配置存单,但幅度不大,收益率偏低是主要制约。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2)非货基:政策性金融债持仓再创新高,信用债配置回暖。

整体配置上,3季度非货基继续增持金融债,环比变动上创下年内新高。其中,政策性金融债持仓占债券投资市值比,再次创下年内新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增量已经有所放缓,这与新债基持有利率债比例下滑相对应。利率债持有比例的再一次增长,蕴含两方面信息,一是委托人存在避税诉求,二是机构对基本面走弱,宽货币预期偏强,提前介入抢占先机,以下会具体讨论。

但是,机会并没有都让利率债独占,增持信用债的比例亦在提升。其中,久期相对适宜的中票成机构青睐的品种,原因与上述论及一致——配置价值已经跌出来+稳定账户净值。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降杠杆成为主流趋势,虽然3季度央行曾执行过降准,但在此后的公开市场操作上不断回笼资金,意在避免套利行为的再次产生。资金利率虽稳定,却难下行。债基在杠杆操作上渐显谨慎,各类产品的杠杆均出现下滑。

总体上,3季度不在执着于单边增持利率债的策略,不少机构寻求在利率债和信用债之间的平衡术。政策性金融债创新高同时,久期是否存在拉长?信用债配置更倾向于城投债还是产业债?以下就机构重仓券做进一步讨论。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重仓券的寓意:宽货币的预期强烈,提前“占坑”博收益】

1、利率债:预期博弈,布局长端等“宽货币”落地

波动越大,利率债持仓久期出现“异象”。

2018年债市走过波澜壮阔的行情,公募基金通过加杠杆和加久期的方式赚取超额收益;2019年以来,行情迈入尾段,经济读数在时好时坏之间不断扰动市场,波动加剧同时,机构选择降久期主动防御。3季度机构持仓并没有“按常理出牌”,呈现出两点怪象:

怪象之一:重仓国债和国开的持有规模虽然占利率债比例下降(有增配地方债和其他政策性金融债的行为),但久期却出现不小的攀升,特别是国债,这也是2019年以来,公募基金首次主动加久期。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怪象之二:国债久期拉长,并非来自超长债的贡献(重仓超长债存量规模增长,但久期已经降至2017年以来低点),而是长端国债增配力度加大所致。

缘何选择主动拉久期?博弈货币宽松的落地。7月经济和金融数据联袂走弱,加之通胀尚未超出预期,宽货币的再一次操作“呼之欲出”。事实上,今年以来,信用债难以做到资质下沉,又无法通过大幅加杠杆

赚钱的背景下,寄希望于“吃资本利得”的投资者不少(这也与我们路演了解的情况较为一致)。7月下旬至8月,基本面演绎的颓势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抓波段的窗口,待配资金提前布局在利率债,但又顾忌流动性压力,所以持仓基本集中在长端利率债,而非超长债品种。

从这一角度出发,也不难理解近期市场的下跌的逻辑。降息降准的落空无疑重击前期price in的机构,叠加目前通胀居高不下、专项债前置发行和债基审批停滞等多方面消息的催化,再伴随浮盈兑现和止损的共振,对利率债持仓本就偏重的机构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尽管从银行配置盘来看,增持力度并未明显弱化(新债认购力度较强,待配资金不少),但交易型机构抛盘不断,在边际上拉升收益率,导致现券市场已经出现近一个多月的下跌。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2信用债:“平平淡淡”是主题

相对而言,信用债持仓变化则寡淡许多,其中虽有可圈可点之处,却远不及利率债亮点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AA等级持仓久期恢复,并非偶然。上半年,利率债降久期的阶段,信用债成为公募基金做收益的主要工具。不少机构选择在AAA及AA+等级中拉长久期,增厚产品收益。不过,2季度包商银行事件曝光后,结构化发行断然受阻,AA等级品种迎来一波折价抛售潮,城投债首当其冲。好在央行及时投放流动性,避免流动性结构性收紧。事件平息后,被“错杀”的AA等级城投债迎来一波估值收益率的修复,同时成为机构争抢的焦点。3季度AA等级信用债久期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该等级城投债的贡献。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2)产业债持仓久期亦有拉长,却难掩谨慎。增持以及选择拉长久期的行业多集中在煤炭、钢铁以及AAA等级房企上,前两者又以地方国企为主;其他行业虽有增持,但幅度极为有限。整体上,产业债择券逻辑本质上是遵循行业基本面的防御能力强弱。

综上所述,3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利率债规模再次增加,非货基持有政策性金融债占比刷新历史新高。并且,利率债持有久期普遍拉长,主要体现在流动性尚佳的长端国债层面。波动越大,利率债久期越长,规模越大的背后,蕴含的是机构博弈“宽货币”在3季度落地。而近期债市持续下跌,也是源于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后,负面因素叠加时,机构浮盈兑现与止损共振的结果。信用债配置有所回暖,但亮点不及利率债多。其中,AA等级城投债持仓久期恢复,与流动性分层的扰动平息,被“错杀”的个券成为债基争抢的焦点;产业债虽有增持,且有拉久期行为,风格却仍然被局限在钢铁、煤炭和AAA等级房企当中,折射的也是机构担忧终端需求不振,企业业绩难以防御信用风险。

“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宽货币”预期有多强?来自重仓券的答案

[1]参考文章《公募窗口指导债基将“批一只报一只”,限制固收鼓励权益产品》,来源:https://www.yicai.com/news/100370600.html

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招商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招商证券认为可靠,但招商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招商证券不对因使用本

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招商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