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前夕:智瑤無力圖霸,小人成功粉飾太平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強國,但晉國的消亡歷史卻耐人尋味。如果按照歷史推進規律來看,晉國非但沒有成為一統的大國,反而成為了第一個分裂的諸侯國。這源於晉文公時期的三軍六卿制度,晉國一味打壓排擠公族,導致卿大夫手中權力越來越大,更為甚者是手握朝政權力,最終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式。不過在趙魏韓三家之前,曾還有一個智氏。智氏一共出現了三位晉國正卿,其中智瑤最為出色,被譽為是晉國執政大臣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但正是這麼一個人物,在資治通鑑中被視為有才無德。而且親手締造智氏家族輝煌的他,也把智氏推向了滅亡。

三家分晉前夕:智瑤無力圖霸,小人成功粉飾太平

智瑤

有才無德

智瑤是智氏家族中位列正卿的第三位,而且將智氏家族發展成了晉國四大卿之首。不過在智瑤接管智家大權時,曾有過不認同的反對聲音。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智宣子在選擇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氏家族中的智果不同意。認為雖然智瑤有才,但是有一個短處,那就是“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同時智果還做出預言,認為智瑤將會把智氏家族帶入萬丈深淵。從最終結果來看,智果頗有先見之明。但凡事都以成敗論英雄,未免有些偏頗。不妨先看看智瑤的所作所為,再行定論。

三家分晉前夕:智瑤無力圖霸,小人成功粉飾太平

智瑤

智果口中的智瑤一共有五個長處,《資治通鑑·周本紀一》記載:“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長得帥,善於弓馬,才藝雙全,巧言善辯而且果敢堅毅。這五個優點集於一身就足以看出智瑤的不平凡之處,事實情況也是如此。

智氏再現輝煌

智氏的始祖是荀首,荀首在晉成公時期受封智邑,所以該為智氏。等到荀首之子智武子位列公卿時,智氏面臨一大危機,因為智氏的宗子早夭,智氏面臨無人繼承的尷尬。後來晉平公為了能夠加強君權,曾一度想要廢除智氏。好在中行氏的庇護,才讓智氏得以保留,並且讓尚未成年的智躒繼承智氏家族。在這期間因為晉國範氏和中行氏攻打趙氏,所以晉國宣佈範式和中行氏為叛黨,在其他四家趙氏、智氏、魏氏、韓氏的攻打下,晉國只剩下這四個大家族。也在這期間智氏因為一直蒙受中行氏的庇護,所以並未出兵,而是以執政晉國的身份留守。而統帥軍隊討伐的趙鞅逐漸崛起,甚至超越了位列正卿的智氏。

三家分晉前夕:智瑤無力圖霸,小人成功粉飾太平

趙鞅

等到趙鞅去世後,智瑤正是登臺,這也就迎來了智氏家族的第三次輝煌。三家分晉之後被歷史劃分為戰國時期,實際上在此之前爭霸戰爭就已經出現了轉型,成為諸侯混戰的局面。而晉國作為老牌強國,卻因為政出私門導致戰鬥力銳減。所以在智瑤接管後,將晉國圖霸作為首要目標。為了恢復晉國國力,智瑤先後攻打齊鄭,前472年時與齊國對峙,在戰鬥中智瑤身先士卒。然而在攻打鄭國時卻遭到了內部牽制,第一次攻鄭,齊國出兵救援導致不了了之。第二次時鄭國沒有抵抗,但是在最後時刻晉國趙氏趙無恤不聽從智瑤指揮,最終導致功敗垂成。

三家分晉前夕:智瑤無力圖霸,小人成功粉飾太平

趙無恤

正是因為晉國政出私門,所以智瑤在為晉國圖霸的過程中屢受牽制。因此智瑤決定削弱另外三家公卿的實力,便有了之後四卿獻地的故事。智瑤分別向三家提議,一人交出一百里土地給晉公。智瑤率先給出了一萬戶邑獻出,其他三家並不認同。但韓、魏兩家因為“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計策,決定答應智瑤請求。但在過程中趙氏不肯,因此智瑤率領其他兩家一起攻打趙氏。

功敗垂成

三家攻打趙氏,趙無恤自然無法抵擋,但是依舊堅守在晉陽。此時智瑤決定水淹晉陽,同時智瑤感嘆道“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這是韓魏兩家打起了算盤,《資治通鑑》記載:“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原來如今趙氏受到水淹,難保下一個不會是自己。最後韓魏兩家為了自保,暗中聯通趙氏反戈一擊。《資治通鑑》記載:“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從此智氏滅亡,隨著智氏的垮臺三家公卿也不再滿足自身地位,這才有了三家分晉。

勝利者的歷史

智瑤雖然是失敗者,但一味抹黑有失公允。在正史之中多有記載智瑤的不仁之處,例如《泰族訓》中記載:“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智伯不行仁義而務廣地,故亡其國。”;然而在抨擊智瑤的所作所為時,變相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的不臣行為。最終分晉的是趙魏韓,而且違背獻地信約的也是趙國。但最終承受罵名的卻是智瑤,所以勝利者享受果實,失敗者只能遺臭萬年。當然也有反對的看法,例如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就曾說道:“智伯賢而不仁,乃能得國士,異哉!賢之與愚,其亡一國也,然而愚主斷不能得國士矣。”

三家分晉前夕:智瑤無力圖霸,小人成功粉飾太平

三家分晉

其中說到的國士就是豫讓,在智瑤去世後,豫讓為智瑤報仇刺殺趙無恤。失敗後不惜毀容生吞火炭以達目的,更是留下士為知己者死的美名。從此看倘若智瑤真的不行仁義之事,何來國士追隨?客觀來說智瑤的所作所為談不上是一心為晉,但至少是想要為晉國圖霸,消除內鬥因素,所以才不斷打壓其他三家公卿。就算智瑤有不臣之心,畢竟晉國君還是國君,而不像勝利者趙魏韓三家,以下犯上瓜分土地,難道這就是歷史應該去推崇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