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祝其城遗址——时代大约是六七千年前

邹城祝其城遗址——时代大约是六七千年前

祝其城的南城壕

祝其城遗址

“祝其城”遗址,在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后祝沟村西南附近、东西走向的“祝沟”北侧,漷河原东崖平原地带上。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祝其城, [滕]县东北七十里祝沟村,俗讹为竹沟,又为轴沟,土人云是上古祝龙氏墟。创始无考,独石冢在,云是祝王墓。按《春秋》,祝其乃孔子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却莱兵处,在东海郡羽山。此何以有城,岂祝其灭于齐而迁于此?如杞之迁于东国者欤,然而不可知矣。 ”

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县志 古迹志》也载:“ [滕]县东北七十里祝沟村,俗讹为竹沟,又为轴沟,土人云是上古祝龙氏墟。创始无考,独石冢在,云是祝王墓。”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亦载:“祝其城,在[滕]县东北七十里,俗曰祝沟。”

邹城祝其城遗址——时代大约是六七千年前

祝其城遗址南面的不远处东西方向的“祝沟”

实地考证

据考证,今祝沟村是明初洪武年间大移民所建村。村西靠临南北大河-漷河。为防水扰,当时就是把村庄建在故祝其城高台废墟上,又因故城前面有条通入漷河的东西的大沟,故俗称村庄为祝沟。那条大沟也冠以祝沟之名。

城子附近原有两个村子,按城子定位,城址上靠南为前祝沟村,城子后、岭子南麓是后祝沟村。

此村老年人回忆,祝其城为一台地,城东、城南的确有城壕沟,宽度五、六米,五十年代前夏季多雨季节还长积水,为少年游耍捉鱼之处;城东还有矮墩如土垄似的夯土城墻遗存;城子附近曾有一个大石头橛子,形似玩猴,乡人呼之“石猴子”,或为绳拴战马的石橛。

解放后,人口繁增、村庄扩大,人均耕地日渐减少,且本来朝东漫阔的漷河还继续向东侵占河道的趋势。于是依据上级指示,推河扩地,填河种田,同时取之河道。

在城址上的前祝沟村村民向后祝沟村后的岭子上搬迁一部分,此部分合并于后祝沟村,另一部分又向大沟以南搬迁。

居民搬迁后,取城土筑建漷河大堤,向西“赶河”,平地造田,于是古城城址,一改以往,面貌全非,如果不细致而走马观花,谁也看不出古城的遗址端倪了。

而且连那个所说的“祝王墓石冢”,俗言的“石猴子”也被埋入了故河道内。祝王墓难道是一个先秦墓葬,或是汉墓?今无迹象,已不可考。

现在祝其城仅又能从南面尚存据说原是南城壕的小沟,和后祝沟前的村子西南角的南北田间阡陌小道西的沟壑,此也据说是东城壕,尚且审视出一点古城的迹象。

原漷河的东河岸边界,现在还是能够辨别清楚的,为一条南北通直的小沟所分界,沟西沿有一排杨树。村民言沟西原就是漷河河道。

古城上与城边,密密麻麻的遍布古陶瓦片,春秋战国时代的陶片少,秦汉时代的居多,尤其是筒瓦、灰砖、陶罐残片,唐宋时代的瓷器残片也很多。

古城形状

按东城壕至原漷河岸,实际测距为220m,依据现今村中老年人所言,南城壕沟可以确定,但北城壕沟便众说纷纭了,可能是都不记得的缘故。西城壕无疑就是以南北走向的漷河为屏界的。

这样看来城址可能是一个东西稍长的矩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不能够确定南北城距,便无法故算古城的面积。若按方形而记,古城最大面积约50000平方米。

邹城祝其城遗址——时代大约是六七千年前

古迹集萃

蹲葬古墓

上个世纪考古专家曾在城北300米处的岭子上发掘不少古墓葬,其中发现的有远古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采取“蹲葬”的方式安葬的,也就是把墓坑挖成圆筒的形式,把逝者捆着脚蹲放在墓坑里。这种蹲葬方式是母系社会时期采取的墓葬方式,时间最迟大约是在五千年前左右。西南少数名族有采用这种葬人方式的,黄淮地区采用这种方式的不多,也不是绝无没有。至少说明漷河之畔的这个地方五千年前,就曾有人类居住过。

滕县志记载不虚“土人云是上古祝龙氏墟。” 但“土人所云”有误,实本无“祝龙氏”的历史记载,应该是“祝融氏”之误。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祝融,神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

如果世传如此,祝其城为“古祝融氏”所建城,那么可以推断此城最早可能是距今四千年五百至五千年之间年,这个时候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因为祝融氏是父系社会的氏族部落,和三皇五帝时期相对应。

古河道拐弯的高阜地带,或者是和边的高岗处,常常是古人聚落优选的地方,这已为无数考古事实所证明的。

邹城祝其城遗址——时代大约是六七千年前

春秋时代的“夹谷”,就是“祝其”之地

《春秋》载“定公十年,乃齐平。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公至自夹谷。”

《左传》载“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子相。”

《史记 鲁公世家》载“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

《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

《史记 孔子世家》“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於夹谷。”

鲁定公十年,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以孔子为傧相,鲁定公和齐景公会盟于祝其,即夹谷这个地方,祝其城河西岸五里许就是东、西谷山,两座山中间夹持有一道南北大峡谷,也是古代的重要通道,这就是古代的夹谷。

会盟时,齐国人无礼,以为傧相孔子懂礼道而无武略,要利用莱兵要挟鲁公。但被大义凛然的孔子以仁义道理喝退兵士,给鲁公让出一条道路。后订盟约时,齐国又耍小计,提出日后齐国出兵时,鲁国要出三百乘相随的条件。孔子当机立断地提出齐国应归还当年侵吞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田为交换条件。齐景公为了取信于诸侯,听从臣下的劝告,归田谢过。

汉代墓葬居多

汉代墓葬居多,专家在此村后岭考古中,据说不但发现了有包含少部分青铜器墓葬在内的先秦墓葬,发现更多的是汉代古墓,。挖掘出了不少的汉代墓葬,大多是石棺墓,及石板、石条所筑墓,曾见到铁剑、护心镜和陶罐等。

驸马陈燕墓 御史陈铎墓

上述《滕县志 古迹志》同载: “驸马陈燕墓,在(滕县城)东北八十里祝沟西南。碑但云‘唐驸马陈燕’,不知尚何主。土人云是唐太宗驸马。《唐书公主列传》亦无陈燕名里,二墓碑见在,可据乃知史载自有逸也。” 又载“唐御史陈铎墓,在陈驸马墓傍,亦燕族也。”

也就是说,古城址附近有“唐驸马陈燕”的墓葬,唐书公主列传虽然没有把“陈燕”的名字写在传里。但却有两块墓碑确凿为证,史载也可能有未及而漏名的。而且,唐代时期,祝沟村的陈氏家族无比的荣耀显赫,在陈驸马墓傍,还有一个御史陈铎墓,也是陈燕的同族人。

猜之,他们或许是一家人,不知谁为长辈,或许御史陈铎为长,没有显赫的家世,如何娶的来公主?

今查祝沟村周围,并未有唐代陈氏的传人。但是至少在明代,陈燕与陈铎的墓碑应该还在。

如果今天找到,哪怕是其中的一块墓碑,便能够解开许许多多的历史迷雾。

村人有言,“二陈”之墓,可能在城外西南角的河边附近,或许明清之际的大水早把古墓古碑冲入了河道中。今存疑不论。

古庙

在古城东北角,即今后祝沟村前,曾有一座玉皇庙,庙内南排六间庙房,北排五间大殿,中祀玉皇。庙内西南角有小土地庙一座。解放后曾为学校。1957年7月6~23日,连降6次暴雨,发大水,漷河泛滥,河水侵上村庄,水深两米以上,尽没民房。此泥墙庙宇就在那场大水中泡倒。再无修缮,从此绝迹。

花椒神树

在古城遗址的西北角220米处,今后村西漷河大桥东180米处的路南,就是曾有一棵古老而高大的花椒树,直径一米以上,枝桠蓬松,不知何年何代所栽种。有人说那是唐代之物。村民传以为神,过去每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挑花灯之际,要到花椒树前,用新的面蒸豆油灯,祭祀一下。

有传言,花椒神树不能随便砍,着则出祸。据说后村一位徐姓自以为胆大的掰扳花椒树枝,不久得心肌梗塞而死。又有一位本村人不信邪,用砍刀砍伐树枝辄得暴病当夜而亡。经过如此折腾,神树当年气死。一位苏姓村人认为干苦于路边可惜,遂用车运往家中烧锅,据说一两天之后,就无缘无故的喝了农药见了阎王。(此传说,采自本地村民口实,姑且不论唯物与唯心之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