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直接说吧,我没那么喜欢【少年的你】。


有那么几个镜头有过片刻的感动,也只是被小黄鸭和四字弟弟的表演感动,不是故事本身。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看跟谁对标吧,如果基准线是悲伤逆流成河,那给这部电影打满分都嫌不够。


但有人把它比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就没法认同了。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杨德昌的电影不是牛逼在故事本身,冲着“杀人”二字去看这部戏的人多半要失望的,剧情推进太缓慢,太枯燥了。

它牛逼在像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勾勒了五十年代台北众生群像,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这个社会挤压,就像壁橱里那张榻榻米一样逼仄,透不过气来。

四个小时冗长的叙述都是为了最后的七刀埋下伏笔,它把小四的世界一砖一瓦建构起来,然后看着它在几秒之内轰然倒塌。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每一个镜头都有特别的含义,每一帧都能拿出来做影视教学。它对于青春的残酷勾勒得不着痕迹,它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精准复刻。


但【少年的你】对社会的控诉基本还是停留在“小孩被欺负的时候,父母在哪,老师在哪”这样的拷问中,它可以架空于任何时代而存在。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可以说,这还是一个升级版的悲伤逆流成河,更高级的演员,更用心的导演,更好的故事完成度。除此之外,突破?不存在的。

同样是国产青春题材的影片,我曾给过【狗十三】高分,很简单,它真实,接地气。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因为真实,所以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真实本身就是力拔千钧的力量。


但是【少年的你】,摸着良心说,打动你的到底是相似的青春还是四字弟弟的荷尔蒙?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整个故事,前面的所有铺垫都为了“我想和你肩并肩走在太阳下”这个作者认为很高级的梗而存在,包括相遇,包括保护,包括顶包。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在这里就要聊到抄袭这件事了,原著作者玖月晞据说是晋江文学里臭名昭著的融梗女王,被多个原创作者联合发起抵制。

我不看网文,对她一无所知,但我看东野圭吾。除了【忍冬】没看过,另外两部涉嫌被抄的作品——【白夜行】和【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都很熟。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像吗?你要单说篇幅,确实没抄多少,但是整个故事的内核,是雷同的。

雷同到导演就算再用心改写也是徒劳,一栋大楼你改得了外观,改得了装潢,但你动不了它的主体结构。


比如两个人的共生关系——【白夜行】,比如小北对陈念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甚至犯罪——【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但,作者抄也抄得流于表面。

抛开法律和道德的角度不谈,单从技术流的角度讲,抄袭(借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抄到灵魂而不是皮肉。

张爱玲的《半生缘》和马宽德的《普汉先生》,都不是抄的问题,几乎是翻写。

张本人也不避讳,她在给宋淇的信中坦诚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写,就连其中的金句“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其实也是直接翻译的“darling , we can't go back。”

但【半生缘】本身的艺术魅力有打折扣吗?没有,它甚至要远远在原著之上。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九一八、抗战、解放……这些标志性的历史事件都成了张爱玲用来挂小说的钩子。

半个世纪的离合聚散,顾曼桢个人的悲剧命运,被裹挟在大时代的洪流里。除了嫁给祝鸿才,她似乎再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句台词平添了一份沉重。

张爱玲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成功将一曲爵士乐,变成了一支咿咿呀呀的二胡曲,从指缝中不经意间流淌出来。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我们再来看【少年的你】对于东野圭吾的借鉴。

东野圭吾对于亮司和雪穗之间的共生关系,表达得极其隐晦,就连读者也要耐着性子顺着故事的脉络抽丝剥茧,才能一层一层抵达真相。

这段关系凄美就凄美在它的克制,它的不可说,两个人只能遥遥相望,活在对共同秘密的守护中。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而【少年的你】爱死了“共生关系”这样的表述,生拉硬套到了陈念和小北的关系中,然后无所不用其极地将它放大,扩充,充斥在肉眼可见的每一处剧情里。

逻辑上,是不通的。亮司和雪穗注定只能活在阴暗里,一旦这段秘而不宣的关系被人发现,就很容易将他们的犯罪联系起来。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但命案发生之前的陈念和小北,除了好孩子和小混混在一起传出去不好听之外,还怕什么呢?

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事儿。对于叛逆期的十几岁学生来说,结交社会青年不但不是耻辱,甚至是一种炫耀的资本和一道护身符,何况陈念都没有父母干涉。

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陈念的身后跟着一个小北,如影随形,是不是形式上的肩并肩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发生命案后,小北的处理方法显然参考了【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的石神,但与其说参考,不如说是拙劣的模仿。

石神对证据的掩饰完美得几乎无懈可击,而为了不给自己留退路,他甚至真的跑去杀人——

我能给你最极致的爱,就是和你一起犯罪,这是东野大叔的犯罪美学。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全民目击】就曾借鉴过这一内核,富豪父亲兜了好大一个圈子,明面上替女儿辩护,实则故布疑阵,把真凶一点点引向自己。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影片在法律层面漏洞百出,但至少完成了一个推理的闭环。

而【少年的你】并没有,它既憧憬石神为爱不惜犯罪的精神,又舍不得真正让四字弟弟去犯罪,于是一切为遮掩犯罪而进行的犯罪,都苍白得像小孩子在过家家,根本立不住脚。

我看不出小北把自己装成强奸惯犯的必要性,也不能理解他构建长期跟踪陈念和奸杀魏莱之间的强关联的意义何在。警察其实完全不需要去诈和陈念,凭证据就够了。

影片想要反映人性之恶,这份恶更像无水之源。

魏莱这个角色本来很耐人寻味,高干家庭出身,成绩优秀,志愿是上北大,墙上一屋子的奖状,明面上的优秀生,私底下的霸凌者。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她让我想起了【新警察故事】里面的阿祖。她的身上,有更多值得被深究和挖掘的东西。

但是很可惜,她被脸谱化成了一个普通的校霸。吃饱饭没事干,纠集一伙人,一天到晚欺负这个欺负那个。

让人不禁疑惑:学霸一天到晚能这么闲?高一高二搞搞事情当解压,我还能理解,高三了吖,您不高考的吗?

学霸就不会霸凌别人吗?真不是。高智商坏起来能比谁都坏。

问题是,魏莱这种小太妹式的作风看不出智商的痕迹。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导演刻意体现她的心机和狠毒,接受审讯的时候,她说的话,成熟得完全不像一个孩子,让人恨不能想隔着荧幕伸手过去掐死她。

心声外化是最低级的表现形式,如果一个人就差脸上写着我有罪,这不是蠢是什么?

逼出人命了她不怕,把人从楼梯上踢下去她不怕,退学了她不怕,被威胁了她不怕,但是她把人扒光衣服剪了头发拍了视频,拍完之后自己害怕了?

同样借鉴了白夜行的唐人街探案里的小女孩,显然就高明了很多,全程把自己隐藏在人畜无害的外表之下,只有结局时浮上脸庞的那一抹皮笑肉不笑,揭示了她的内心。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很遗憾,【少年的你】打着反霸凌的旗号,却仍然逃不出青春疼痛系列的范畴,挥洒的还是“我们在阴沟里也要向往天空”的鸡汤。


不要说“你没经历过霸凌所以你不懂”,经历过真实霸凌的人更不会认同这样一部将霸凌流于表面的影片。

终止霸凌的是什么呢?影片给我们的答案其实是暴力,是死亡。


而现实世界里的陈念并不会遇上小北。


霸凌离我们很近,但【少年的你】离我们很远。

我为什么不喜欢「少年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