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直接說吧,我沒那麼喜歡【少年的你】。


有那麼幾個鏡頭有過片刻的感動,也只是被小黃鴨和四字弟弟的表演感動,不是故事本身。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看跟誰對標吧,如果基準線是悲傷逆流成河,那給這部電影打滿分都嫌不夠。


但有人把它比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就沒法認同了。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楊德昌的電影不是牛逼在故事本身,衝著“殺人”二字去看這部戲的人多半要失望的,劇情推進太緩慢,太枯燥了。

它牛逼在像清明上河圖一般的勾勒了五十年代臺北眾生群像,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空間不斷被這個社會擠壓,就像壁櫥裡那張榻榻米一樣逼仄,透不過氣來。

四個小時冗長的敘述都是為了最後的七刀埋下伏筆,它把小四的世界一磚一瓦建構起來,然後看著它在幾秒之內轟然倒塌。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每一個鏡頭都有特別的含義,每一幀都能拿出來做影視教學。它對於青春的殘酷勾勒得不著痕跡,它是對那個逝去時代的精準復刻。


但【少年的你】對社會的控訴基本還是停留在“小孩被欺負的時候,父母在哪,老師在哪”這樣的拷問中,它可以架空於任何時代而存在。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可以說,這還是一個升級版的悲傷逆流成河,更高級的演員,更用心的導演,更好的故事完成度。除此之外,突破?不存在的。

同樣是國產青春題材的影片,我曾給過【狗十三】高分,很簡單,它真實,接地氣。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因為真實,所以不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真實本身就是力拔千鈞的力量。


但是【少年的你】,摸著良心說,打動你的到底是相似的青春還是四字弟弟的荷爾蒙?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整個故事,前面的所有鋪墊都為了“我想和你肩並肩走在太陽下”這個作者認為很高級的梗而存在,包括相遇,包括保護,包括頂包。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在這裡就要聊到抄襲這件事了,原著作者玖月晞據說是晉江文學裡臭名昭著的融梗女王,被多個原創作者聯合發起抵制。

我不看網文,對她一無所知,但我看東野圭吾。除了【忍冬】沒看過,另外兩部涉嫌被抄的作品——【白夜行】和【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都很熟。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像嗎?你要單說篇幅,確實沒抄多少,但是整個故事的內核,是雷同的。

雷同到導演就算再用心改寫也是徒勞,一棟大樓你改得了外觀,改得了裝潢,但你動不了它的主體結構。


比如兩個人的共生關係——【白夜行】,比如小北對陳唸的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甚至犯罪——【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但,作者抄也抄得流於表面。

拋開法律和道德的角度不談,單從技術流的角度講,抄襲(借鑑)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是抄到靈魂而不是皮肉。

張愛玲的《半生緣》和馬寬德的《普漢先生》,都不是抄的問題,幾乎是翻寫。

張本人也不避諱,她在給宋淇的信中坦誠就是根據這本小說改寫,就連其中的金句“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其實也是直接翻譯的“darling , we can't go back。”

但【半生緣】本身的藝術魅力有打折扣嗎?沒有,它甚至要遠遠在原著之上。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九一八、抗戰、解放……這些標誌性的歷史事件都成了張愛玲用來掛小說的鉤子。

半個世紀的離合聚散,顧曼楨個人的悲劇命運,被裹挾在大時代的洪流裡。除了嫁給祝鴻才,她似乎再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給“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這句臺詞平添了一份沉重。

張愛玲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成功將一曲爵士樂,變成了一支咿咿呀呀的二胡曲,從指縫中不經意間流淌出來。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我們再來看【少年的你】對於東野圭吾的借鑑。

東野圭吾對於亮司和雪穗之間的共生關係,表達得極其隱晦,就連讀者也要耐著性子順著故事的脈絡抽絲剝繭,才能一層一層抵達真相。

這段關係悽美就悽美在它的剋制,它的不可說,兩個人只能遙遙相望,活在對共同秘密的守護中。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而【少年的你】愛死了“共生關係”這樣的表述,生拉硬套到了陳念和小北的關係中,然後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它放大,擴充,充斥在肉眼可見的每一處劇情裡。

邏輯上,是不通的。亮司和雪穗註定只能活在陰暗裡,一旦這段秘而不宣的關係被人發現,就很容易將他們的犯罪聯繫起來。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但命案發生之前的陳念和小北,除了好孩子和小混混在一起傳出去不好聽之外,還怕什麼呢?

上過學的人都知道,這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兒。對於叛逆期的十幾歲學生來說,結交社會青年不但不是恥辱,甚至是一種炫耀的資本和一道護身符,何況陳念都沒有父母干涉。

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陳唸的身後跟著一個小北,如影隨形,是不是形式上的肩並肩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發生命案後,小北的處理方法顯然參考了【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裡面的石神,但與其說參考,不如說是拙劣的模仿。

石神對證據的掩飾完美得幾乎無懈可擊,而為了不給自己留退路,他甚至真的跑去殺人——

我能給你最極致的愛,就是和你一起犯罪,這是東野大叔的犯罪美學。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全民目擊】就曾借鑑過這一內核,富豪父親兜了好大一個圈子,明面上替女兒辯護,實則故佈疑陣,把真兇一點點引向自己。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影片在法律層面漏洞百出,但至少完成了一個推理的閉環。

而【少年的你】並沒有,它既憧憬石神為愛不惜犯罪的精神,又捨不得真正讓四字弟弟去犯罪,於是一切為遮掩犯罪而進行的犯罪,都蒼白得像小孩子在過家家,根本立不住腳。

我看不出小北把自己裝成強姦慣犯的必要性,也不能理解他構建長期跟蹤陳念和姦殺魏萊之間的強關聯的意義何在。警察其實完全不需要去詐和陳念,憑證據就夠了。

影片想要反映人性之惡,這份惡更像無水之源。

魏萊這個角色本來很耐人尋味,高幹家庭出身,成績優秀,志願是上北大,牆上一屋子的獎狀,明面上的優秀生,私底下的霸凌者。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她讓我想起了【新警察故事】裡面的阿祖。她的身上,有更多值得被深究和挖掘的東西。

但是很可惜,她被臉譜化成了一個普通的校霸。吃飽飯沒事幹,糾集一夥人,一天到晚欺負這個欺負那個。

讓人不禁疑惑:學霸一天到晚能這麼閒?高一高二搞搞事情當解壓,我還能理解,高三了吖,您不高考的嗎?

學霸就不會霸凌別人嗎?真不是。高智商壞起來能比誰都壞。

問題是,魏萊這種小太妹式的作風看不出智商的痕跡。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導演刻意體現她的心機和狠毒,接受審訊的時候,她說的話,成熟得完全不像一個孩子,讓人恨不能想隔著熒幕伸手過去掐死她。

心聲外化是最低級的表現形式,如果一個人就差臉上寫著我有罪,這不是蠢是什麼?

逼出人命了她不怕,把人從樓梯上踢下去她不怕,退學了她不怕,被威脅了她不怕,但是她把人扒光衣服剪了頭髮拍了視頻,拍完之後自己害怕了?

同樣借鑑了白夜行的唐人街探案裡的小女孩,顯然就高明瞭很多,全程把自己隱藏在人畜無害的外表之下,只有結局時浮上臉龐的那一抹皮笑肉不笑,揭示了她的內心。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很遺憾,【少年的你】打著反霸凌的旗號,卻仍然逃不出青春疼痛系列的範疇,揮灑的還是“我們在陰溝裡也要嚮往天空”的雞湯。


不要說“你沒經歷過霸凌所以你不懂”,經歷過真實霸凌的人更不會認同這樣一部將霸凌流於表面的影片。

終止霸凌的是什麼呢?影片給我們的答案其實是暴力,是死亡。


而現實世界裡的陳念並不會遇上小北。


霸凌離我們很近,但【少年的你】離我們很遠。

我為什麼不喜歡「少年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