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王宮

昌德宮

和自然融合,具有韓國特色的宮殿昌德宮是1405年太宗修建的朝鮮王宮。最初昌德宮是作為法宮(國王居住的宮殿) “景福宮”的離宮建造的宮殿。但是壬辰倭亂時漢陽的大多宮殿被燒燬後景福宮由 於風水不吉利的原因沒重建,並於1610年(光海2)重建了昌德宮。之後的270年間昌 德宮作為法宮使用直到重建景福宮。

由於昌德宮是在自然地形上修建的宮殿,所以被稱作最具韓國特色的宮 殿。昌德宮對人很有親切感,而且生活很方便。這種空間結構影響了慶運宮等其他 宮殿建築。朝鮮時代昌德宮和東邊的昌慶宮之間沒有界限。這兩個宮殿統稱為“東 闕”。昌德宮的南邊有王室的祠堂“宗廟”,北邊還有後苑。因此形成了朝鮮時代 最大的皇宮空間。

但隨著多次的火災和日本人的破壞,喪失了宮殿的尊嚴。從1991年開始復原。 1997年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昌德宮成為了代表韓國的宮殿。

朝鮮的王宮

◎ 兼備規模與品格的正門

敦化門是昌德宮的正門,於1412年(太宗12)修建。修建當時昌德宮前邊有宗 廟入口所以修建在西邊,因此敦化門也在偏西的位置。它是二層的木造建 築。是宮殿大門中規模最大的門,門前還有寬闊的月臺盡顯著宮殿正門的威 嚴。敦化門是國王進出宮殿時使用的。大臣們則使用西邊的金虎門。敦化門 二層樓閣上原來掛著鐘鼓,宵禁時敲鐘,解除時敲鼓。敦化門在壬辰倭亂時 被損毀,光海君登基的1609年重建,敦化門被指定為寶物第383號。

朝鮮的王宮

◎ 舉行國家重要儀式的地方

仁政殿是昌德宮的正殿。皇帝登基、大臣行禮、接見外國使節等舉行國家 重要儀式的地方。前邊是舉行儀式的朝廷,後邊是連接後山梅鷹峰氣脈 的階梯式庭院。兩層的月臺上修築了端莊的兩層殿閣,顯的風采嶙嶙。月 臺高度低又沒有欄杆。和景福宮的勤政殿相比顯得格外樸素。仁政殿的外 觀是2層,但內部華麗高大的天棚卻是單層建築。地板原來鋪設了用泥土 燒製的磚石,但現在是木地板。電燈、窗簾、玻璃窗等都是在1908年改造 成西洋式的。

德壽宮(德壽宮)

傳統與近代相融合的德壽宮

朝鮮的王宮

德壽宮是朝鮮14代王宣祖在壬辰倭亂時期在躲避了一段時間重新回來後臨時將月山大君子孫居住的私邸作為王宮[貞陵洞行宮]首個使用的地方。之後,光海君移居至昌德宮,並賜名貞陵洞行宮為慶運宮。此後,直到朝鮮26代王高宗從其臨時居住的俄羅斯公使館搬遷至慶運宮,慶運宮才再次被用作王宮。

高宗重新回到慶運宮,將朝鮮的國號變更為大韓帝國,修建圜丘壇祭天后登基,以此對外正式宣佈大韓帝國這一自主獨立國。同時為了突顯大韓帝國的地位,在慶運宮內修建多處殿閣,擴大王宮的範圍。今日貞洞和市廳前廣場一帶都屬於當年王宮範圍,相當於當前規模的三倍。對收納西方文物充滿興趣的高宗在王宮內新建了多處西方建築,殿閣內擺放了電燈、電話等當年罕見的新奇物品。

1907年高宗因鎮壓而被迫退下皇位後,慶運宮被更名為德壽宮,直到1919年駕崩,高宗一直生活在德壽宮,高宗駕崩後德壽宮被迅速解體並縮小。

近代化皇宮中的西方建築

開港後,高宗將德壽宮作為大韓帝國的皇宮,推行近代改革,在德壽宮內建造了多座西式建築。其中石造殿、重眀殿、靜觀軒留存至今。

昌慶宮大王大妃、大妃等王室成員的居所 - 昌慶宮世宗1418年建壽康宮,用來讓太宗頤養天年,昌慶宮就是在此宮址上建成的。成宗14年(1483)為增建大王大妃、大妃的居所,在壽康宮的舊址上重新建起了昌慶宮。昌慶宮規模巨大,房間超過2000間,與首爾其他宮殿一同在壬辰倭亂時期毀於戰火,光海君在位的1616年重建,恢復了昔日的原貌。此時,通明殿也得到了重建,仁祖2年(1624)發生李氏之亂,正祖14年(1790)又被燒燬,純祖34年再次重建。

朝鮮的王宮

昌慶宮

曾被稱為昌慶苑,後來又恢復昌慶宮之名昌慶宮是日帝強佔時期最飽受磨難的宮殿。1907年以後,日本侵入昌慶宮並修建動物園和植物園,拆除了很多建築,並將其改稱為昌慶苑。在昌慶宮的位置上昌慶苑作為韓國第一個動物園,從1909年留存至1984年。

朝鮮的王宮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政府與國民之間形成了共識,即社會上形成了保存和繼承傳統文化遺產的意識,隨之調查、挖掘和清理了眾多的遺址。1981年,政府宣佈“昌慶宮復原計劃”,1983年10月將130餘種900多隻動物和591種2177株植物遷至首爾大公園,1984年8月拆除動物園設施。昌慶宮重建工程從1985年開工,1986年竣工。

景福宮

朝鮮首都遷至漢陽,定景福宮為法宮朝鮮太祖李成桂於1392年推翻高麗王朝,建立了新的國家。當時高麗的首都為開京(現開城)。朝鮮王朝建立後,於1394年遷都漢陽(現首爾)。1395年完工的景福宮,是國王起居和處理政事之處,是朝鮮歷史上最悠久的宮殿。

朝鮮的王宮

重建的景福宮1395年建的宮殿在1592年的壬辰倭亂期間全被燒燬。為了恢復朝鮮王室的威嚴,高宗2年興宣大院君不顧朝廷的強烈反對,強行開展景福宮的重修工作,於1867年得到重建。重建工程歷時三年,其工程規模之浩大,導致國庫為此清空。景福宮宮城周長達1813步,還重建了光化門、建春門、迎秋門和神武門等四個宮門。宮內有7225間殿閣,宮外後苑還有489間殿閣。日本侵佔期間,大部分建築物被拆除,只剩下勤政殿等極少的一些中心建築物,以後新建的朝鮮總督府完全遮擋了整個宮殿。從1990年開始,正式開展景福宮的復原工程。拆除了朝鮮總督府,不但復原了興禮門一帶,國王和王后的寢殿、東宮、乾清宮、泰元殿和燒廚房等也已恢復了原貌。

“景福”之意“景福”一詞出自中國的《詩經》,意為“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關於都城漢陽的故事高麗末期曾有一個傳說。景福宮一帶突然李樹成蔭、鬱鬱蔥蔥。李樹成蔭則意味著姓李之人將要得天下,該傳聞自然也傳到了當時的高麗國王恭愍王耳中,於是國王派人砍掉李樹。但是奇怪的是無論如何砍伐,李樹依然茂盛。

李成桂建立朝鮮後,請無學大師物色新都城,無學大師奉命四處探訪,曾想將雞龍山一帶作為新都城,但夢中神人指點告訴他不能將此處作為都城,應當另尋他處。無學大師重新探訪後,最終定都漢陽。

慶熙宮

元宗居所建起的朝鮮後期最具代表性的離宮慶熙宮是光海君8年(1616年)在仁祖父王元宗居住的塞門洞舊址上建起的宮殿。最初名為敬德宮,英祖36年(1760)更名為慶熙宮。如同景福宮和昌德宮分別被稱為北闕、東闕,慶熙宮被稱為西闕,也稱為新門內大闕或是塞門洞大闕。

朝鮮的王宮

首位入住慶熙宮的國王——仁祖

慶熙宮成為國王居所始於仁祖時期。 昌慶宮因“李適之亂”毀於大火,仁祖不得不於1624年2月移居到慶熙宮。此後280多年間,慶熙宮作為歷代國王的居所,與昌德宮一起,成為國王執政居住的地方。當時面積達70,000平方米,有會祥殿、隆福殿、集慶堂、興政堂、崇政殿、興化門、黃鶴亭等建築。

慶熙宮僅存舊址的原因 – 日本侵略時期被強行拆除!

慶熙宮原本規模達70,000平方米。於日本侵佔的1907年至1910年被強行拆除,只剩下了宮址,喪失了昔日的輝煌。宮殿的舊址也被徹底的破壞並變形,只剩下如今縮小後的規模。慶熙宮的隆福殿和集慶堂早已消失,剩餘的建築也被遷至他處。只留存有正殿——崇政殿的基壇部、歸於原位石獸和石階,見證著此處曾是宮殿的舊址。北邊有築臺,長約100米,石階上雕刻有龍頭和祥雲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