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工作谎言》1: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九个工作谎言》1: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今天开始我们来说一本四月2日刚刚出版的新书,叫《九个工作谎言》(Nine Lies About Work: A Freethinking Leader’s Guide to the Real World)。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马库斯·白金汉(Marcus Buckingham)是个数据分析专家,阿什利·古道尔(Ashley Goodall)是个企业管理专家。

《九个工作谎言》1: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简单地说,这本书讲的是基层领导应该怎样带好一个团队,怎样帮助手下成长。这个题材并不新,精英日课以前也讲过一些,但这本书有两点特色,尤其值得在我们专栏讲。

第一个,这本书的一个关键思想是,现代企业通用的各种管理方法,与其说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企业效益,不如说是为了方便高层“管”员工 —— 这个“管”是管制的管。高层希望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而这纯粹因为领导人的思维简单,他理解不了复杂的世界。那些制度等于是压迫员工。

第二点,这本书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司不应该是“用”员工的地方,而应该是培养员工的地方,公司应该像对待球星一样对待自己的员工。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对抗体制的话题,尤其这本书还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调查得出的结论。这本书将告诉我们真实的工作场景*是*什么样,以及*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一讲咱们先来重新理解一下“公司”。

1.你是在为公司工作吗?

假设你对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很感兴趣,想要去应聘。你是个优秀人才,不能轻易委身于哪个公司,所以你想先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情况。

你首先调研了它的各种硬指标,品牌啊股价啊产品线啊前景啊等等。但是你更想知道在这家公司里每天的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现在有些网站是专门让员工点评自己公司的,比如美国的 Glassdoor,中国“看准网”等等。你从这些网站了解了一些情况,像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等。

在你研究公司的同时,公司也很希望增加它对你的吸引力。有志向的公司都非常希望在从业者中有个好口碑,可以说是求贤若渴。美国《财富》杂志还每年都要评选出“100个最受员工喜爱的公司”。

在工资之类的硬指标之外,你还很想了解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是给消费者看的,企业文化则是给员工看的。我们都听说过各种优异的企业文化 —— 有的公司氛围是非正式的,会在海滩上开会;有的公司很严肃,要求必须着正装上班;有的公司特别强调创新,每周给一天时间让员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创新项目;有的公司给员工提供托儿所服务;有的公司的情怀体现在必须使用太阳能办公……

那么请问,这些企业文化,对你真的有用吗?所有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点 ——

它们不是你能控制的。它们是公司给设置的。

你真实的工作体验,跟这些东西没有太大关系。不论公司有多大,你其实都是在一个*团队*里工作。

2.团队才是真的

你每天真实的工作体验其实是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和自己团队中的同事和领导打交道。团队内部的互动关系、工作的作风、交流的方式,才是你真正面对的东西。

所以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白金汉和古道尔认为,团队才是根本。他们的研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一个公司内部、不同团队的工作体验,这个差别之大,总是比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思科是个非常厉害的公司,思科显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两位作者问了思科公司的5983个团队一个问题:你是否赞成下面这句话:“我清楚地理解工作对我的期望是什么。”结果思科这一个公司内部的这些团队,在答案中打多少分的都有,分布一点都不集中 ——

《九个工作谎言》1: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横坐标是团队对这个问题的打分,纵坐标是各个分数段中团队占总数的比例。]

也就是说,思科公司内部,有些团队的成员认为自己清楚工作对自己的期望,也有些团队的成员认为自己不太清楚。

再看另一个例子。有个也是很大的公司叫健康使命(Mission Health),作者问它的1002个团队这样一个问题:“你对公司的未来有多大的信心?”结果也是答案非常分散。

《九个工作谎言》1: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面对这样的数据,请问“企业文化”还有什么意义呢?同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团队,对这么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全公司一致的看法!

我给你打个比方。这个道理就好比说你要考研。考研和考大学不同,你不但选择哪个大学或者研究所,而且还要选择导师。那么请问,就日常学习和工作体验而言,是选对了科研机构重要呢,还是跟对导师重要呢?答案一定是导师更重要。

浙江大学也好、南京大学也好,都是庞然大物,其实跟你没有太大关系。你每天大部分时间是躲在实验室里面搞科研,真正决定你前途的是导师,跟你打交道的是同组的师兄弟。如果你所在大学说要开展什么新文化运动,那对你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小的。

再说的夸张一点 。你打算移民澳大利亚,就找了一个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同学问她澳大利亚好不好 —— 这个问题其实意义不大。澳大利亚有过得好的也有过得不好的,你需要了解的不是平均印象,而是具体到*你*的生活。

所以说团队比公司要重要得多。那什么样的团队是好团队呢?

3.团队的好与坏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说法,说如果办公室里有一位牛人,他干活效率特别高、能力特别强的话,那么他的办公桌附近的几个人,也会在他的刺激之下提高水平;而如果办公室里有一个人水平特别低,懒散不干活,他也能把周围几个人都给带动得不干活。

真实的工作都是在本地进行的,直接影响你的,是你所在的团队。

两位作者通过大数据分析,看看哪些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团队的业绩,结果发现有八个问题起决定性作用。在这八个问题上体验良好的团队,业绩明显高于体验不好的团队。

八个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整个团队共同的体验 ——

1.在我的团队里,我周围的人跟我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2.我总可以把后背交给队友;

3.我对公司的使命充满热情;

4.我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

后面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来自公司的,但是最终只能通过团队体现出来。

另一类是个人的体验,也是四个问题 ——

1.我清楚地理解工作对我的预期是什么;

2.我在工作中每天都有机会施展我的特长;

3.我的出色表现能够被人看到,得到认可;

4.工作给了我足够的挑战,能够使我成长。

这八个问题的特点是它们都是主观体验 —— 你不用评价别人,你只需要问问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调研才有可能是准确的。

那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应该怎么提升手下的工作体验呢?首先,你应该让员工感受到他的工作是有价值而且有意义的,有“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其次,必须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即时肯定员工的业绩;第三,要解决好员工个性和团队整体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很平淡无奇,难道不是所有公司都这么要求吗?但是魔鬼在细节之中!我们后面将会讲到,在这些问题上,大多数公司都想错了。

***

按以前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里的说法,公司其实是一个虚拟的东西,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共同体。厂房、办公室、机器、计算机、产品、资金、员工,所有这些都不是“公司” —— 公司和法律、金钱一样,是一种“互联主观”,而不是什么物理上的存在。公司只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只有当我们都相信它存在的时候,它才可以说存在。

那么两位作者说,所谓“企业文化”,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共同的想象。企业文化有用,但用处并不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上。

企业文化,就相当于孔雀的尾巴,是公司外表漂亮的羽毛。企业文化的真正作用是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愿意为公司工作。但是你一旦进来了,每天面对的就不再是那些羽毛了,你面对的是你的团队、周围的同事,直接的上级领导,都是具体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在公司和文化那些东西变得越来越淡,每天过的日子才是真实的东西。

这些是企业管理的道理,但我觉得它对我们认识真实世界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这里面有社会科学,这里面有逻辑。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大而化之的标签所感染,有时候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跟什么打交道,可能是在向风车宣战而不自知。

很早以前有本讲美国政客手段的书叫《硬球》,我看其中有个思想跟今天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政客来说,真正的政治是本地的。你总是跟具体的人打交道,办具体的事 —— 而不是那些大而无当的东西。

贯穿全书的矛盾,就是本地化的个性和全局化的共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后面慢慢说。

注释

[1] Marcus Buckingham and Ashley Goodall, The Feedback Fallac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19.

《九个工作谎言》1: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