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老家鄉村行:此心安處是故鄉

圖:來自網絡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我總是被這句話深深打動,因為,沒有父母在的村莊,回去的感覺大不一樣。

沒了父母的故鄉,溫情也隨之帶走,再回蘇北老家,沒有人歡天喜地的迎出來,沒有人手忙腳亂的往家拽。老家越來越陌生,物是人非,本以為自己是故土的一棵大樹,枝繁葉茂,現在才知道啊,父母,才是溝通城裡鄉下的紐帶,是我故土的根……


蘇北老家鄉村行:此心安處是故鄉



二十年了,我一直在外工作,雖然只有幾百裡遠的路程,但一直很少真正回故鄉走走、看看。往年,我所謂的回老家,也僅僅是到已故親人的墳上看看。

每次回故鄉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年,格外強烈。那天,雨後初晴,陽光溫馨。當我們的車子駛進村裡東西走向水泥大道上的時候,按照鄉俗,要下車步行。不然,鄉親們會說你這人不懂禮貌。

沿路兩旁,稀稀拉拉地或蹲或站著的年邁的老人和年輕的媳婦孩子們,見到我,都投來生疏的目光。一箇中年婦女首先跟我說話,說這不是曉佳嗎?我回答著說是。可我卻不認識她。支支吾吾地應酬著。

還是妻子有記憶力:“你看,這不是咱憨子奶奶嗎。”於是,我喊了她一聲憨子奶奶。剛要再與這位年輕的奶奶寒暄幾句,一位身穿藍黑棉衣、長滿鬍鬚的老頭站到我身邊笑臉相迎。我審視半天,近乎猜謎般地說,你是金浦老爺吧?他點頭稱是。

記憶中,我倆同齡,還是小學同學。因為他父親是村裡的木匠,後來又進城當了工人,所以他家的生活要比村裡其他人家殷實得多。我一直羨慕他家庭條件的優越。“你身體還好吧?”我問。他說,“還行,孩子們都出去了,我在家種著兩畝多地,算是看家吧。”

告別了金浦老爺,我便沿著小路前行,想看看兒時生活過的老屋。

昔日的老屋幾近坍塌,我駐足於老屋前,似乎又聞到了那飄散著誘人清香的炊煙,看到了被熱氣輕擁著的灶臺上忙碌的母親,以及被灶膛內燃燒的火苗映紅臉龐的慈眉善目的奶奶,還有呼啦啦湧進湧出、快樂地叫著嚷著的年幼的我和妹妹……

紛亂的雜物、年久失修的屋頂,預示著老屋很快就要完成她的使命。或者成為一片廢墟,或者成為一堆棄土。然而,在我心中,老屋永遠是一段美好而又淒涼的鄉村故事。


蘇北老家鄉村行:此心安處是故鄉



這便是故鄉的魅力,它用最質樸的方式溫柔撫慰著我疲憊的心靈。用充實而富有生機的鄉村生活,教會人們除卻焦慮不安,看清生活的本質。

故鄉行,故鄉情,原來此心安處是故鄉!

按照事先的計劃,我和妻子去看看祖墳,家裡的墳地坐落在村子西邊的山窩裡。我們車子停在村西頭的河壩上,一家老少六口步行上墳。鋪滿已經發黃的山白草山間小道,走上去像似走在鬆軟的地毯上那樣舒適。

看著眼前的一幕,我忽然想起兒時在這裡採蘑菇、拾柴禾的趣事。芬芳香甜的往事,似乎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充滿鄉情野趣的快樂時光。

沿途看到,溝溝坡坡上的大大小小田塊裡,長滿了已經落葉了的壟壟桃樹、櫻桃樹,被修剪了的枝條就散放在樹下,若走進去,你甚至連個插腳的空地兒都沒有。尤其讓我們驚詫的是,一些木瓜樹下,金黃色的木瓜熟透得落滿一地,連同樹上仍掛著的木瓜,竟無人問津。

這要是在以前,鄉親們都是把這黃了的木瓜收穫回家,然後作為禮物送給城裡人的。如今,卻少了那道手續,在回頭的路上,我們像鬼子“偷地雷”似地順便撿拾了十來個擱進了車裡。

我想,即使木瓜的主人看見了也不會見怪於我們。果然,吃午飯的時候我說起此事,我的堂弟媳婦快言快語地笑著說,你們拾就是了,那東西反正是沒人要了。壯勞力都進城了,哪有人去拾?還有,已經被初霜打焉了葉子的山芋,要擱以前,早已收穫入窖了。

而現在被撐破土層的飽滿山芋仍待之閨閣,酷似嫁不出去的大齡女孩。我8歲的孫女在她媽媽的陪伴下,好奇地用一根木棍,使勁地在路邊的地裡挖掘著山芋,旁邊的一隻小塑料袋裡已放進了三四個,仍舊興致未減,我看見她的一雙小手沾滿了紫紅色的泥土,稚嫩的臉上綻放著開心的笑容。

因為是親鄰的土地上結的果實,挖了這些山芋也算是等於挖了自己的一樣,所以我也沒阻攔她,並且還鼓勵她,“你挖吧,使勁地挖,看你能挖多少。”這山芋和木瓜一樣,主人們沒時間顧及它們,阻隔了它們走出山窩去實現自身價值的祈盼……

回望山窩窩裡,茫茫樹叢荊棘、瓜果莊稼,還有它們身後那座兒時常常攀爬的厚重大山,在冬陽的撫慰下,是那樣的閒靜和無聲,雖沒有人的蹤跡,但卻有各種鳥兒鳴唱著跳躍枝頭,辛勞的蜂蝶們翩翩起舞,和它們作伴聊天,也許它們能夠隨遇而安,少了些空寂。

可我,聯想到看過的一些描寫“鄉愁”的文章,那些章節中或明或暗敘述的凌亂而失去朝氣的鄉村景象,與我的故鄉是那麼地相似。越想,我的心情越發不能平靜……


蘇北老家鄉村行:此心安處是故鄉



在回城的路上,望著坐在身旁帶著耳塞搖頭晃腦沉浸在音樂中的小孫女,我突然冒出了這樣的感慨:孩子呀,等你一天天長大變老,到了像爺爺這般懷舊的年紀,你還能不能找到一方令你魂牽夢繞的老家熱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