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70年,白駒過隙;70年,滄海桑田。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嶄新面貌屹立於世界東方,開始書寫砥礪奮進、舉世矚目的中國故事。就在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無數故事中,一座歷史悠久的北方小城、雁門關外第一座縣級市——山西省懷仁市,緊跟祖國前進步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七十年華美蛻變,驚豔了時光,溫暖了歲月。


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變化一:基礎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今非昔比

“我們懷仁70年城市面貌變化大的呀,你們年輕人是無法想象的呀。”1956年出生,今年63歲的李來友,神情興奮地對記者說:“我們小時候,懷仁城小的呦只有一條東西街,商鋪也是極少。”據懷仁文史敘述,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懷仁城只有一條“街”,人們購物時上說的“上街去”,指的就是城裡從西門到東門的一條不太規整、略呈搖把狀的街,寬大約20餘米,總長度不足400米,商鋪屈指可數。城內道路尚且如此,農村道路更是自然形成,蜿蜒坎坷泥濘不堪。


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據《懷仁縣誌》記載,新中國成立後,懷仁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城鄉道路建設,1973年整修、拓寬縣城西城牆外的紅旗街,並在路面鋪設瀝青,瀝青路面在懷仁歷史首次出現。改革開放以後,懷仁的道路建設逐步加快。1979年開始新修懷仁第一條南北向的主幹道新華路,也就是今天的該市商業最繁華的仁人路,這條路與懷仁古老的東西向雲州街(今懷賢街)相交形成了懷仁城的第一個十字路口。1987年之後,懷仁城第二條東西向中軸主幹道懷安大街開始逐步修建。

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和城市不斷擴容,懷仁城鄉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裡,以仁泰路、仁福路、仁里路等七條南北路為經,以懷玉街、懷賢街、懷安大街等七條東西街為緯,形成了“七縱七橫”氣勢如虹的城市道路框架;懷安、壬山兩座橫跨北同蒲鐵路的高架立交大橋,一南一北將城市東、西兩區連為一體,城市道路總里程達到74.3公里,整座城市大道通衢,大氣恢弘;鄉村裡,懷仁市鄉鎮通率達到100%,建制村通暢率達到100%,通客車率達到98.1%,作為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試點,基本實現了“內通外連、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鄉村交通目標,舊日落後閉塞的情形早已成為歷史。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交通建設的飛速發展,懷仁境內鐵路、高速公路、二級公路和國道貫通南北、承接東西,特別是今年5月1日開通的動車組,更是將懷仁的道路交通推向了高速發展的“動車時代”。如今,從懷仁起身,20分鐘可到大同,1個小時可到朔州,2小時到太原,4小時到西安。回望70年來,老百姓從最初夢想著能擁有一輛“二八大槓”就好了,到如今已經實現了隨時都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是時代的巨大變遷。


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不僅是“行”的變化令人驚歎,“住”的變化同樣巨大。據懷仁文史記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當群眾“肚子吃飽”的問題基本解決後,治家之風開始湧動,家家戶戶油圍牆、畫油布;原始紙糊小空窗換成玻璃窗;緊接著新潮的大立櫃、平櫃取代了洋箱、衣箱。據《懷仁縣誌》記載,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沿縣城主要街道開始興建樓房。1987年10月,懷仁縣土地局掛牌成立,從此懷仁市城市民居開始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懷仁縣確定“經營城市”理念,城市建設開始加速,越來越多的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城區面積由過去的18.1平方公里逐步擴大到26平方公里。

從屈指可數的店鋪到一條條滿城繁華的商業街,從落後匱乏的文化設施到遍佈全城的公園廣場和地標建築的體育館、圖書館……70年間,與交通建設、民居建設同步變化的,還有日新月異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供電”和“供暖”關乎千家萬戶。新中國成立以後,懷仁在1958年夏開始興建第一座變電站,1960年開始逐步恢復照明,1965年全縣首次在紅旗東街安裝了10餘盞路燈,成為當年城裡的一道風景線,到1968年縣城居民照明全部用上電燈。而今天的懷仁,每當夜幕降臨,滿城燈光璀璨,絢麗的航拍夜景圖一度成為朋友圈熱點;70年間,城市居民們從燒柴、燒煤、燒爐子的歷史中走來,1995年懷仁縣成立供熱公司,開始運作城市供熱,2007年建成全省標準最高、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配套設施最全的節能環保型熱源廠。供熱面積從最初的5萬平方米,增加到如今供熱能力達到1150萬平方米,實際供熱面積達到860萬平方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生,懷仁已經連續9年在不提高供暖費標準的前提下,提前半個月、推後半個月供暖,讓該市居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溫暖舒適的寒冬。


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不論是道路交通的今非昔比,還是城市規模的巨大變遷,還是硬件設施的日臻完善,70年來的巨大變遷,映照出都是百姓滿滿的幸福感。

變化二:風沙漫天一去不返,青山綠水宛如塞上江南

懷仁,這座雁門關外第一座縣級市,城鄉蒼翠,城水相依,美麗的生態風光宛如塞上江南。外地遊客駕車從高速口進入該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平坦寬闊的柏油路,筆直延伸,兩側高低錯落、鬱鬱蔥蔥、鮮花競放的綠化帶,欣欣向榮,令人心曠神怡。

走遍懷仁市城鄉各處,從西部的洪濤山區沖積扇,到東部的龍首山荒灘區,從城市到鄉村,環城綠化、圍村綠化、通道綠化、清涼山綠化,共同構築成的“懷仁綠”,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景、冬有綠的良好生態格局,城區內綠地率達到37.9%,綠化覆蓋率達到41.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5平方米。

然而,如此良好的生態景觀,並不是最初就有的,而是在懷仁市委、市政府紮實貫徹全國綠化政策,帶領林業部門及全市人民艱苦奮鬥、久久為功得來的。


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1945年出生、今年74歲的安孝文,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安老幾十年來致力於懷仁市文物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他飽含著對家鄉的深情,向記者講述了他青春時的記憶:“五六十年代,懷仁流傳這樣一句話——三里莊村有棵‘鑽天楊’,也就是說,那個年代整個縣城基本看不到樹。在懷仁縣城附近的三里莊村,有一棵很高的楊樹,人稱‘鑽天楊’,幾乎有了地標性質。老百姓說,看到了‘鑽天楊’,就走到了三里莊。走到了三里莊,離城就不遠了。”

安老說,要說這70年的輝煌鉅變啊,除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城鄉生態建設絕對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三里莊的“鑽天楊”其實並不高,就是因為方圓幾十裡只有這個一棵樹,才顯得高了而已。如今的這片土地上一排排一行行的“鑽天楊”比比皆是。

懷仁地處塞外,是朔州的北大門,自古以來就有“雁門關外野人家”“狂風遍地起黃沙”的描述,生態環境十分薄弱。

幹了一輩子林業工作,從懷仁市林業局退休的王希舜,今年67歲了,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道:“我還很清晰地記得小的時候,懷仁一年四季颳風,風裡卷著土,黃沙漫天。有時候晚上颳風,一覺醒來,窗戶外面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黃土。”

據懷仁文史記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跟隨城市道路的不斷開拓,懷仁開始栽植行道樹。1984年5月,懷仁縣園林管理隊成立,城市綠化工作由此走向常規。為了徹底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家園,懷仁市幾十年來堅持植樹造林,不斷在綠化規模和綠化質量上實現一次次突破。特別是近年來,懷仁市大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圍繞荒山、城郊、河流、幹線公路等重點,舉全市之力,實施了環城綠化工程、清涼山植被恢復工程、龍首生態經濟園區工程、桑乾河沿河綠化工程、宜林荒山綠化工程等五大規模綠化工程;堅持建設與建綠同步,開展了六項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懷仁市委書記劉亮告訴記者,從2016年以來,該市新增綠化面積4.5萬畝,在朔州市率先基本實現全域綠化,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4.65%,僅次於右玉縣,居朔州市第二,使全市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住在林蔭中、樂在芳草間”的幸福感。


北方小城七十年華美蛻變——“壯麗70年看懷仁鉅變”城鄉人居環境篇


自2018年朔州市開展清河以來,懷仁市積極鋪開11項重點工程,全面打響了桑乾河清河行動攻堅戰,清理了小峪河沉積的淤泥;對桑乾河支流小峪河黑臭水體進行了綜合降減處理;開展了沿桑乾河農村汙水治理、垃圾清理行動;對汙水處理中心全面實施了擴建、提標改造和提溫增效的“兩提一擴”工程,新建了懷仁市第二汙水處理廠。一座城市,兩座汙水處理廠,並肩合力從源頭淨化水質,桑乾河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格局日漸重現。

青山綠水繞城過,移步易景入畫來。70載櫛風沐雨,70在砥礪奮進,一座規模小、基礎差的北方小城,70年間,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與奮鬥,終於蛻變成今天這座“五美五宜五養”美麗幸福的新懷仁。未來,懷仁市,這座年輕的城市,將繼續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意氣風發地奮力前行……

(懷仁舊圖來源於《懷仁縣誌》,王榮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