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週刊刊發周玉校長專訪:規格嚴格 建設“尖端”強校

10月26日,《瞭望》新聞週刊專訪我校校長周玉院士,以《規格嚴格 建設“尖端”強校》為題,以4個專版報道我校辦學理念與辦學成果。報道文章在新華社客戶端刊發後引起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文章瀏覽量已超過131萬。

報道全文如下: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規格嚴格 建設“尖端”強校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楊思琪

◇大學不在大,而在學;學科不在全,而在精、優、特。辦大學是辦特色、創優勢、求卓越、出精品,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理念,也是大學贏得競爭、走向卓越的關鍵。

◇培養中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以應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解決重大社會、科技和工程技術問題,為中國乃至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這是新時代中國高校的使命,也是“雙一流”建設的最終目的。

一所高校的特色是在漫長辦學歷程中積澱而成的,既決定著學校的風格與方位,又與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成果水平密不可分。

從紮根邊疆、艱苦創業,將畢生奉獻給共和國工業化事業的“八百壯士”,到為新中國航天事業寫下濃墨重彩的“航天人”,地處“冰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於工程”的鮮明品格。

20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將迎來建校百年。哈工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日前接受《瞭望》新聞週刊專訪時表示,哈工大將始終牢記“趕考”初心、強國使命、育人根本,以爭創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向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的百年強校奮進。

紅色氣質百年傳承

《瞭望》:作為一名哈工大人,你如何理解百年哈工大走過的風雨歷程?新時代的哈工大又該怎樣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

周玉:哈爾濱工業大學1920年建校,原本是隸屬於中長鐵路的一所專業高校。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各項建設剛剛起步,百廢待興。哈工大作為新中國學習蘇聯的樣板學校,開始肩負起推動舊教育制度改革、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使命。

20世紀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從祖國各地齊聚哈工大。短短十餘年時間裡,他們創辦了24個新專業,一個基本適應當時國民經濟建設需要,以機電、電氣、土木、工程經濟等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基本建成。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教師隊伍,就是後人常常提起的哈工大“八百壯士”。

雖然紮根邊疆,但哈工大人始終心繫國家命運,刻苦攻關,甘於奉獻,形成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文化和“立足航天、服務國防”的學科氛圍。

哈工大是首批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一直把人才培養作為第一要務和中心工作,並逐漸探索出“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國防、航天領域培養了大批基礎理論功底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團結協作精神的優秀人才。

如今,哈工大已構建了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了“本研一體化”教學管理系統,支持學生自主跨學科、跨層次選課。鼓勵學生儘早進實驗室,成為課題組初級成員,搭上科研快車,在真刀實槍的科研實踐中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同時推廣小班化、混合式教學,倡導互動式、研討式教學,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哈工大形成了服務航天國防、引領創新發展的科研特色,為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做出了卓越貢獻。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立志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儘管這項研究風險大、週期長,但他數十年如一日,初衷不改,帶領團隊潛心攻關,最終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研製成我國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為祖國萬里海疆裝上“火眼金睛”。

在哈工大,像劉永坦這樣一心一意幹事業的教師不勝枚舉。從我國第一臺智能下棋計算機誕生,到第一臺點焊弧焊機器人亮相;從首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製的小衛星一飛沖天,到近百項技術助力“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從空間機械手成功完成天宮二號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到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成功……一項項科研成果成功破解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面臨的諸多關鍵核心技術。

建校以來,30餘萬學子從哈工大出發奔赴祖國各大戰線,他們把愛國化為具體的行動,把個人奮鬥融入國家發展,把科研精神與家國情懷有機融合,為了祖國的需要奉獻一切,這種精神在不斷傳遞,成為哈工大的一種品質,也成為哈工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不變底色。

立足航天創造一流

《瞭望》:站在即將建校百年的歷史節點,哈工大制定實施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一流大學建設方案》對百年強校建設意味著什麼?學校又將如何有效推動落實?

周玉:當前,世界經濟大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國家都把辦一流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實現國家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舉措,全球範圍內的大學競爭明顯加劇。

我國依託高校佈局了一批戰略級科學研究中心,為高校瞄準國家目標、集聚科研人才、開展跨學科研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也為高校建設“雙一流”提供了加速器。

在這種背景下,哈工大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的百年強校”為定位,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抓手,以“匯聚一流、形成高峰;突出優勢、彰顯特色;創新機制、鼓勵交叉;促進新興、引領發展”為指導思想,制定實施了“2511”學科建設計劃,以一流學科建設引領帶動學校整體發展。

“2511”學科建設計劃是以位居國內前列、具備衝擊世界一流條件的學科為基礎,重點建設2個領先一級學科、5個優勢學科群、1個特色學科群、1個交叉學科群,主要涉及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覆蓋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高端裝備製造、航天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群。

哈工大注重加強學科規劃與頂層設計,動態調整學科建設範圍及支持力度,做好特色優勢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統籌協調發展。做好物理學院、數學學院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推動理工學科交叉融合。採取差異化發展策略,推動經管文法學科與航天、國防、工程交叉融合,持續鞏固形成以工強文、以文促工、文理融通的良好局面。

目前,數學、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生物信息技術、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院、生命科學中心等都已成立,通過培育更多學科發展和學術研究的新增長點,力爭在前沿交叉領域實現若干重大突破。

在國際化建設方面,學校將繼續推進與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術機構和一流學者可持續、高水平、深層次的實質性合作,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效融合到學科建設的全過程,共同進軍科學技術前沿。

《瞭望》:作為一所以航天為特色的高校,哈工大提出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建設航天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如何突出這一優勢特色?

周玉:大學不在大,而在學;學科不在全,而在精、優、特。辦大學是辦特色、創優勢、求卓越、出精品,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理念,也是大學贏得競爭、走向卓越的關鍵。

哈工大主動立足航天、服務國防,於1987年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並逐步打造形成了多學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務航天事業的“大航天”格局,有百餘項研究成果應用於航天國防各個領域,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協作貢獻獎”等多個獎項。

在“雙一流”建設中,哈工大將堅持“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協調發展,超前凝練新方向、謀劃大項目、建設大平臺,注重高水平科技人才、團隊、項目培育的有效融合,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交叉融合能力和團隊攻關能力,打造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重大工程實施、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完整鏈條,實現從被動跟蹤到主動引領的跨越式轉變,推進特色優勢學科的加速、升級、提高。

針對制約我國科技、經濟發展以及航天等重大戰略需求的核心關鍵技術研究,產出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打造一批善於協同攻關、奉獻擔當的創新團隊,努力建設成為我國航天國防和工程等領域重大科研方向的“策源地”“聚集地”和“孵化器”。

我們還將圍繞“航天強國”“網絡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以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建設、重大標誌項目實施等重大任務為抓手,建設若干具有集成優勢的高水平特色新型智庫,支持培養一批高端智庫人才和諮詢研究團隊。

改革創新匯聚人才

《瞭望》:在東北振興發展背景下,哈工大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是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研水平的?

周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哈工大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大戰略工作來對待。經過多年探索,哈工大走出了一條“以自己培養為主、穩引培並舉”的人才建設之路,努力打造引高賢的寶地、幹事業的高地、聚人心的福地。

一是持續建設並完善分類多元評價體系。通過分類設崗、分類聘任、分類評價等破“五唯”的實招硬招,設置了教學科研並重型、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創新創業型和教學科研支持型5種類型的教師崗位。通過“以人為本、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才管理機制,支持和鼓勵廣大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潛能合理定位,明確發展目標和方向,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發揮人才隊伍建設的“長板效應”。

二是優化教師崗位長聘準聘機制,搭建助推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發展的成長階梯,鼓勵優秀人才潛心研究、靜心教學,勇於挑戰前沿難點問題,不拘一格大力培育、大膽使用青年教師。2014年以來,學校共投入2億多元建設29個青年科學家工作室,按類別分別提供300萬至500萬元建設經費,使青年領軍人才由“一個課題方向、一個人”交叉融合形成“一個前沿領域、一群人”的學術共同體。

三是堅持“大師+團隊”的人才方略,就是以學科領軍人物、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幹力量、學術發展力量,組成層次清晰、創新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梯隊,發揮集智攻關、協同創新的優良傳統,形成“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環境,打造了複合材料、微小衛星、激光通信等200多個“大師+團隊”群體。這是哈工大師資隊伍建設的特色,也是學科建設的優勢。

四是統籌運用好“穩、引、培”策略,也就是穩定核心骨幹、引進高端人才、培育年輕後備,大力實施青年拔尖人才選聘計劃、重大項目突出貢獻人才計劃、教學拔尖人才計劃,構建從青年人才到高端人才的成長通道,打造一支新“八百壯士”隊伍。

有了堅實的人才保障,近年來從哈工大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應用於天宮號、嫦娥號、蛟龍號、實踐系列衛星、長征系列火箭、FAST工程、C919大飛機研製等國家重大項目。哈工大也創造出小衛星、機器人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新成果、新方向,多項科技成果連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國防科技獎特等獎,連續6年有7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蓄力發展走向未來

《瞭望》:作為一名在哈工大學習、工作40多年的哈工大人,你對學校有哪些期望?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又有怎樣的判斷和期許?

周玉:42年前,我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來到哈工大,圓了大學夢。42年來,是哈工大這座熔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我從鐵礦石煉成一塊生鐵,再熔鍊成具有一定強度和韌性的合金鋼,讓我從一名農村民辦教師成長為教授、院士、校長。在這片熱土上,我從幾代哈工大“八百壯士”身上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教育發生的深刻變化。

培養中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以應對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解決重大社會、科技和工程技術問題,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這是新時代中國高校的使命,也是“雙一流”建設的最終目的。

回顧哈工大與中國工業化事業、中國航天事業共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哈工大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緣於學校多年來始終注重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頻共振。往往在一個學科處於鼎盛時期時,哈工大就開始著手謀劃下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和學科增長點,從而保持挑戰最前沿科學問題的勢態,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今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哈工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幾年將是全國高等教育分層發展、學科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哈工大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提升學術地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大機遇期。

哈工大的目標是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的百年強校。“中國特色”,指的是辦學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回答的是“辦什麼樣的大學”和“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方向問題;“世界一流”,指的是辦學要遵循教育規律,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回答的是“建設什麼水平的大學”和“培養什麼水平的人才”的標準問題;“哈工大規格”,源於“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指的是哈工大近百年發展形成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特色,是哈工大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共同標準和行為規範,回答的是現實路徑問題。

一是精準對接國家戰略,繼續推動重大項目超前培育。圍繞航天強國、製造強國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適應新一輪重大科技計劃調整的新形勢新要求,強化科研組織力度、重大方向凝練力度、高端智庫建設力度,推動形成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培育、科技獎勵激勵、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有效銜接,實現順大勢、謀大事、抓大項目、出大成果。

二是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激勵創新、注重質量、支撐學科建設發展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實現從注重科技成果數量到能力、質量和貢獻的有效轉變。加強教師學術生涯規劃和關鍵時點精準助推體系建設,著力培育扶植青年教師。

三是大力推進交叉學科研究中心體制機制改革與建設。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學術前沿關鍵核心領域,突破傳統院系設置的體制壁壘,以開放共享為導向,全面加強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建設,實現對全校各類交叉研究機構的統籌管理、精準服務和系統建設。

百舸爭流千帆競,風起揚帆正當時。哈工大人希望通過共同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廣大學生嚮往的理工強校、航天名校,擔當好培養卓越人才、產出創新成果、支撐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的時代使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交出精彩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